1.1訓詁:就是用語言解釋語言,主要是解釋古籍中的語言。
1.2訓詁學:是以古代書面語言的訓詁為研究對象,以語義為主研內(nèi)容的一門系統(tǒng)科學。它是我國傳統(tǒng)語言學(即小學:包括傳統(tǒng)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3訓詁學不等于詞匯學、語義學。
①詞匯學是研究分析語言中的詞以及詞義和詞匯演變,訓也要研究詞、詞義和詞匯演變,但絕不僅止于詞的研究,還要涉及比詞更大的語言單位。
②語義學是研究語言意義的學科,訓學雖然也研究語義,但也研究語義以外的東西,如文字校勘、探求本字、審定聲音,以及闡明文化背景等。
1.4訓學不等于文字學: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但是并不等于語言。漢族歷代文獻是用漢字記錄的,同樣,歷代文獻也不等于漢字。訓詁學研究的對象是歷代文獻語言,而不是歷代文獻中的漢字。文字學研究的內(nèi)容,雖涉及音、義,但是主要是形,訓學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是語義。訓學涉及文字學,可以利用文字學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顯區(qū)別的。
1.5訓詁學的任務(wù):
分析古代書面語的矛盾障礙,總結(jié)前人注疏經(jīng)驗,闡明訓詁的體制和義例、方式和方法、原則和運用,以便更好地指導訓詁工作。
1.6訓詁學的功用:
(1)指導古文教學
(2)指導古籍閱讀和整理。①古書注解往往異說歧出,訓詁學知識課幫我們擇善而從活另求正解。②詞典解釋,羅列諸多義項,訓詁學知識可幫我們準確選擇義項。③在既無古注又無詞典解釋的情況下,利用訓詁知識,可以自謀其義④整理古籍,訓詁知識更為重要。
(3)指導辭書編纂,因為字典辭書本身就是一種訓詁專書。
2.1古書閱讀中文字障礙的原因:
(1)古今字:指同一個詞在古書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毋內(nèi)諸侯”中的“內(nèi)”與“納”)
(2)通假字:用甲字來記錄與甲字同音或音近的字的意義,就是通假字。
類別:1)無本字的假借:許慎“本無其字,依聲托事?!?)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臨時代替,今稱“通假”。二者區(qū)別:前者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后者是由有到有的過程;前種假借比較長久、固定,有的借義甚至擠掉本義,獨占優(yōu)勢;后種借字與本字關(guān)系比較松散,不固定。識別通假字的條件是音同或音近(通假字與本字在意義上毫無聯(lián)系,只因同音而借;必須要有古書例證)。閱讀古書最易引起誤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常見錯誤有:不明通假而誤(莊公寤生,驚姜氏:寤--牾,杜預不明假借訓為“寤寐”。)(3)異體字:讀音和意義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又稱“重文、或體”。(4)訛誤字:古書在反復傳抄過程中形體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訛字(形訛:就是某字在傳寫中誤寫成了形體相近的另一個字,使文章難通。)(5)避諱字:古人在語言表達中遇到觸犯忌諱的人或事,常采用更改古書文字的辦法回避,一般是用近義字、同音字代替。或不言避諱字,或缺筆。(6)無句讀。造成古書斷句標點錯誤的原因大致有:①古書文字有錯、脫、衍、倒;②不明通假不辨章法、不明史實;③不解詞義、割裂詞語可能致誤。(錯簡:指典籍段落或文句的次序顛倒錯亂。脫文:指典籍傳抄翻刻中漏掉的文字。衍文:指典籍傳抄翻刻中多出的文字。)
2.2造成詞義障礙的原因:1.不解古語(一般性古詞語,古方俗語,成語,典故,古譯語)2.詞義演變。詞義增加和減少:詞由本義引申出新義之后,本義仍然保留,詞的義項多起來,這是詞義增加;原來不止一個意義,后來其中某些意義逐漸消失了,即詞的義項變少了,這是詞義減少。詞義的擴大和縮小:指詞由甲義引申出乙義,而甲義的外延可以包含在乙義之中,即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反之,今義包含在古義之中,詞的原義部分保留在今義中,就是縮小。)詞義的轉(zhuǎn)移:指一個詞由甲義引申出乙義之后,甲義消失,或產(chǎn)生了正反、輕重、褒貶的變化,詞的舊義被新義所代替。
2.3語法修辭障礙:1.語法障礙包括:詞法障礙(詞的活用)、句法障礙(倒裝句)、虛詞障礙(誤虛為實)。2.修辭障礙:。(1)互文見義:指為了避免行文的單調(diào)或適應文體表達的某些要求,把一個意思較復雜的語句有意識地分為兩個形式相同、用詞交錯有致的語句,使這兩個語句的意義內(nèi)容具有彼此隱含、彼此滲透、互相呼應、互相補充的關(guān)系。(互文見義在所表達的意義上和修辭手法上有兩層意思:一是上下兩句的詞語要相互補充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義。如:《左傳》“公入而賦”“姜出而賦”是指兩人在出洞入洞時都在吟賦。二是上下兩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詞語依避免行文單調(diào)枯燥。如:《左傳》“贄幣不通,言語不達”“通、達”互文見義。)(2)倒文:古人在行文時,為了強調(diào)某事,或者為了調(diào)音協(xié)韻,或者為了將就駢對,常不依正格而顛倒語序,今人叫“倒裝”。(3)變文:又叫變文同義,是指古人行文時用同義詞互相變換以達到修辭的目的。(有變文以協(xié)韻,變文以成辭,變文以避復等情況),為了避免行文重復,增加文采,加重語氣或感情,古人常在同一語言環(huán)境中變換使用不同的字此來反復表達相同的意義內(nèi)容。
2.4復合偏義:把兩個意義相對相反的詞組合在一起,但在表義上只讓一個詞起作用,另一個詞并不表義,僅僅是一種陪襯。連類而及:把兩個意義相關(guān)相類的詞組合在一起,也會產(chǎn)生偏義想象,我們稱它為“連類而及”。
2.5人為因素造成的古書語言障礙:訛字,通假、衍文、脫文、錯簡。
3.1訓詁的內(nèi)容:就是訓詁應當從事哪些工作。既然訓詁的任務(wù)是解釋古代文獻語言,掃除古書面語中存在的種種矛盾和障礙,那么凡是解釋古代語言所涉及的問題都是訓詁的內(nèi)容。包括:解釋詞義、解釋文意、注音辨字??钡?。
3.2解釋詞義包括:解釋1.本義與引申義:在此的若干互相關(guān)連的義項中,能體現(xiàn)當初造字意圖的而且又能在古代書面語言材料中找到引證意義的,就是詞的本義。由本義派生出來的其它意義就是詞的引申義。2.古語:一是指某個時代通行的詞語,后世不用了,因而難以理解;二是某個詞語的某個意義后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誤。以今語釋古語:是指用注釋者當時的語言去解釋早于注釋者的古代語言。3.方言:(1)以通語釋方言:是指用注釋者時代的雅言(即古代的普通話)去解釋古代的語言。(2)以通語釋方言同以方言證古語的區(qū)別:①二者雖出發(fā)點不同,當方式上是相似的。它們的釋者和被釋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語或古語。②它們的目的不同。以通語釋方言在于說明某個方言詞語意義相當于通語中的某個詞語,是方言與通語相通。以方言證古語,是為了說明古語發(fā)展到當時在方言的遺留,表明當時方言是古語的地方變種,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當時方言區(qū)的異名同實。③它們的關(guān)系,以通語釋方言是橫的空間關(guān)系,以方言證古語是縱的時間關(guān)系。
3.3解釋文意:是對某一句、某一段甚至某一章的意思加以串釋講解,使原文的意思更加明了。它包括①串講大意:是指對一句、幾句或全章的大意進行解釋。②分析句讀:今人所謂“標點”,古人稱作“句讀”。(所謂“離經(jīng)”:即點斷文章句讀。辨志:即審明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③闡述語法:包括解釋虛詞、說明語序、指點語氣。④顯示修辭:包括標明寫作手法、說明比喻或者借代等。⑤申述章旨⑥考證名物和典章制度、⑦引證史實和故事⑧評論原文等。
3.4注音的方法:1.譬況法:注音術(shù)語,多用“急氣言”“緩氣言”等術(shù)語。2.讀若:訓詁術(shù)語,用來注音,亦可用來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讀音相近。格式“甲讀若乙”。3.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格式是“甲音乙”。4.反切:訓詁注音術(shù)語,簡稱“反”或“切”,就是用兩個字拼合成另一個字的讀音,上字取其聲母,下字取其韻母和聲調(diào),聲韻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讀音。5.如字:訓詁注音術(shù)語,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字本來的一般的讀音讀.
3.5??钡姆椒ǎ盒?保河袕V狹二義,狹義是指對文字的訂正和考異,諸如校訂錯字,乙正錯簡,刪削衍文,補綴脫文,比較異同等;廣義的則包括對古書的辨?zhèn)魏洼嬝?。校勘的方法有?.對校:是用同書的版本或別本互相對勘。2.本校;是用本書的前后文字互證,斷定其中的錯誤。3.他校:是用他書勘定本書,凡其書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書校之;有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書校之;其史料有為同時之書所并載者,可以同時之書校之4.理校:根據(jù)文字、音韻、語法、文理等規(guī)律來推測其訛誤。
4.1形訓作用:形訓又稱以形索義,就是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來解釋字義。形訓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義,但不能說明語源。1恰當?shù)剡\用形訓的方法,可把有些字的意義解釋得更清楚。2在揭示詞的本義基礎(chǔ)上,形訓還可以探明詞的引申義,從而整理出各詞的詞義系統(tǒng)。3通過字形結(jié)構(gòu)了解字的本義、引申義,還可進一步識別假借字。形訓局限:刑訓必須結(jié)合語音來加以分析,所以形訓的作用有一定局限:1在歷史長河中,漢字形體已發(fā)生了大的變化,字形已失去了表義作用,所以形訓必須借助于古文字的資料和研究成果。2在漢字的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由于詞義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義和詞義之間出現(xiàn)了復雜情況,所以在確定字的本義時,字形分析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作惟一依據(jù)。3形聲字的形符只能能夠揭示其意義范疇,而不能指明其本義。形訓條件:1只有本義才直接和字形結(jié)合,近引申義與字形的關(guān)系只能見其端倪,而遠引申義與字形的關(guān)系則模糊不清。2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義。3只有“筆意”才能與意義切合,“筆勢”大部分已經(jīng)游離了字義。(筆意:指能體現(xiàn)原始造字意圖的字形。筆勢:指經(jīng)過演變,加以符號化,從而脫離了原始造字意圖的字形)。
4.2聲訓方式:聲訓:又稱“音訓”,因聲求義,就是用音同或音近字來解釋字(詞)義。聲訓方式:1利用形聲字。2利用音同(田,填也)或音近字(干,澗也)。3利用同形字。(被訓字和訓字之間有聲調(diào)和詞性的不同,二者在詞義上有必然聯(lián)系。如:蒙者蒙也。聲訓作用:1尋求本字。本字是對借字而言的。古人在用字時不寫本字而用一個音同或音近字來代替,這個借字與它所記錄的詞的詞義毫無聯(lián)系,只是音同或音近而已,所以,訓詁時應破除借字,尋求本字。而尋本字的途徑只能從聲音入手。如“選賢與能,”“與”本為“舉”。利用聲訓可以說明通假,尋求本字,防止望文生義,還可糾正某些注釋和解說上的失誤。2.推求語源。語源是就根詞和賴以產(chǎn)生的派生詞之間的關(guān)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詞派生出來,因而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的詞,叫同源詞。所謂推求語源,主要是從同源詞廣泛聯(lián)系派生詞,即確定同源派生詞之間的淵源關(guān)系。運用聲訓的方法聯(lián)系同源詞,首先是指文字上同聲符的。其次,因漢語同源詞并不總是用同樣的諧聲偏旁表示,就需要我們打破字形束縛,輾轉(zhuǎn)聯(lián)系其他音同、音近字,以確定它們的語源義。如:“秩秩斯干”(干,澗也。這條訓詁方法作用就是在推求語源。)探求名物來源是聲訓的一種特殊作用。有些聯(lián)綿詞也可用聲訓的方法探求語源??傊?,探求語源,往往突出詞義的特點,有助于對詞義的理解;還有助于探討詞義引申和語音變化的規(guī)律。聲訓應注意的問題:1所謂音同或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讀音來進行聲訓,當然是不可靠的。所謂古音相近,是指聲韻都相近。2要有文獻語言為佐證。
4.3義訓及種類義訓:又稱“直陳詞義”,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個詞或者一串詞來直接說明某詞的含義的方法。義訓方式有以下幾種:1.同義相訓:是用同義詞解釋同義詞,是義訓中常見的一種方式,又分為:①同訓:一個詞用另一個同義詞來解釋,或是把若干個同義詞類聚在一起,再用一個通用的詞加以解釋。②互訓:用同義詞互相訓釋。③遞訓:幾個同義詞輾轉(zhuǎn)相訓。2.反義相訓:是用某詞的反義詞來解釋該詞的意義。詞義的分化可能是構(gòu)成反訓的一個重要原因;詞義的發(fā)展由一個方面向它的對立面演變,是構(gòu)成反訓的又一原因。3.歧訓:為避免訓釋詞產(chǎn)生歧義而再加一個訓釋使詞義更明確。4.從詞義的廣狹來看,有①以大名(共名)釋小名(別名):就是指出被釋詞所表示的事物種類。②以小名釋大名,以狹義釋廣義;指被釋詞的外延比較大,用來解釋的詞語概念外延比較小,并且都包含在被釋詞的范疇之中,但是往往具體。5.從表達方式來看,還有:①義界:又稱表明義界,是用下定義的方式來表述詞義的內(nèi)容和特點。②描寫:對詞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狀、性能等加以描述。③譬況;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類似的不熟知的事物。④比較:通過對比來釋明意義相近或相關(guān)的詞。⑤舉例:即舉其一,以見其他。⑥由反知正:是用反義詞加上否定詞來闡明詞義。⑦增字足意:是把被釋詞放在釋詞的地位,另外增加一個或幾個詞以完足詞義的訓釋。
4.4右文說:宋王子韶(圣美)所創(chuàng),主張由聲符推求語義,認為“聲中有義”;朦朧意識到“聲中有義”,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存在嚴重缺陷,主要是過分拘泥于字形。
5.1訓詁的兩種基本體式:隨文釋義的注疏和通釋語義的專著。隨文釋義的注疏有具體的訓釋對象,即針對某一古籍進行系統(tǒng)的訓詁工作;通釋語義的專著并無具體訓釋對象,即訓詁工作不限于某一古籍。
5.2隨文釋義的注疏名稱:1傳;由此達彼曰傳。1)內(nèi)傳:隨文釋義的注疏之一,是與經(jīng)義相比附的注解。2)外傳:是與經(jīng)義不相比附的注解。3)大傳:是撰取大義。4)小傳:與大傳相對,是不賢識小,是一種謙詞。5)集傳:與集注相同,有兩種:一是兼解經(jīng)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說,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為一書的。6)補傳:與補注相同。可分兩類:一是補原文的闕略,一是補舊注的遺漏。(詁與傳的區(qū)別:西漢時詁與傳有區(qū)別,詁以解釋詞義為主,傳以交代史實為主。后世注、詁、傳等已經(jīng)不再有區(qū)別。)2.解:本義是剖析、分析,他是一個會意字,以刀分割牛角。用在訓詁學上,就是解釋,與傳、注沒有區(qū)別。3箋:本義指在書上做記號。注書叫箋,是從漢代鄭玄開始的。箋有補充訂正的意思。4注:專門解釋古書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5校:考核古書叫校,一是考辨源流,一是校改文字脫誤。6義疏:是疏通其義的意思,簡稱義或疏,又稱義注、義章、義贊、正義、講義等。疏取疏通和疏記兩個意思,它既要疏通經(jīng)文,又要疏通經(jīng)文的注解。7音義:辨音的書叫音,釋義的書叫義,合起來叫音義,又稱釋文、音訓、音詁、音注、音隱等。8章句:是漢代流行的一種注解形式,意思是離章辨句,特點是不以解釋詞義為主,而是重在分析和串講句意、章意、篇意。
5.3隨文釋義的注疏類別:1注和疏的區(qū)別從訓詁對象說,注和疏應分屬兩類。專門解釋古書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2他注和自注:自注的分類:據(jù)章學誠所說,自注可分三類:一是自明宗旨,二是區(qū)分綱目,三是舉要考異。(已有自注的書,如后人再加注解,那么自注便稱本注或原注。自注又名子注)3集注和補注:①集注,又稱集解,有兩種;一是兼解經(jīng)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說,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為一書的。②補注:可分兩類,一是補原文闕略。一是補舊注的遺漏。
5.4訓詁術(shù)語、作用、格式:1也、者:解釋同義詞或近義詞,格式:甲,乙也;甲者,乙也。2曰,為,謂之:用來釋義,還用來辨析同義詞或近義詞。被釋詞放在它后面,格式:乙曰甲;乙為甲;乙謂之甲。3謂;不同于“謂之”,被釋詞放在它的前面,格式;甲謂乙。有時,也用來串講句意。4言:往往用來串講文意,格式和謂相同。5貌:被釋詞往往是表某種性質(zhì)或狀態(tài)的形容詞,格式:甲,乙貌。6猶;解釋詞義,包括同義相訓、說明引申義、以本字釋借字、以今語釋古語。格式:甲猶乙也。7之言、之為言:用來表示聲訓,有時也用來說明通假字。格式:甲之言乙也;甲之為言乙也。8讀為、讀曰:往往用本字來說明通假字,格式:甲讀為乙;甲讀曰乙;讀若、讀如:一般用來注音,有時也用來破通假字。9當為、當作:用于糾正誤字。10聲;用來指明象聲詞,格式:甲,乙聲。11辭、詞;指明被釋詞是虛詞。12屬,別:說明某詞所表示的事物種類。13古聲同,古字同:也用來說明文字通假。格式:古聲甲乙同;古字甲乙同。14古曰,今曰;古謂,今謂:不是用來說明古今字,而是用來說明古今異詞,格式;古曰甲,今曰乙。15或為,或作,一本作,本作:用來校勘文字的異同。16今文,古文,故書:今文經(jīng),指用漢代當時通行的隸書寫的經(jīng)書;古文經(jīng):指用古代的蝌蚪文字寫的經(jīng)書。故書,專用于《周禮》。17之;表示被釋詞用為動詞,格式;甲,乙之也。18乙:校勘文字,表示將原文詞序上下倒置,格式;某某二字互乙”。19渾言、析言;散文、對文:辨析同義詞?!皽喲浴笔腔\統(tǒng)地說,“析言”是分析地說?!皽喲浴庇址Q“統(tǒng)言”、童言、散文、散言;析言又稱對文、對言。相對而言的文辭,稱作對文;不相對而言的文辭,稱作散文。對言,就是相對的說,散言就是不相對地說?!皽喲?、散文”是異中求同,“析言、對文”是同種求異。20互言,互文,互辭:表示修辭,就是文章前后參互見義,互相補充。
6.1西漢訓詁發(fā)展原因:1語言文字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一般人對古音古義已經(jīng)不能理解,由于隸書和“古文”的差異,文字上存在著種種復雜的情況。2師說差異,就是西漢經(jīng)師對經(jīng)書的解釋各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師說,為后來學者留下比較研究的領(lǐng)域,從而推動訓詁的發(fā)展。3當時統(tǒng)治者處于政治需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尊儒學經(jīng),就得精通訓詁,所以,訓詁得以興盛。西漢訓詁特點:1確定了隨文注解和通釋語義兩種基本形式。2開始由語文學領(lǐng)域進入語言學領(lǐng)域。3把形音義三者結(jié)合起來進行研究。4經(jīng)今文學與經(jīng)古文學之爭對訓詁的影響極大。
6.2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訓詁特點:魏晉南北朝時期,訓詁進一步發(fā)展,出現(xiàn)了大量有關(guān)經(jīng)、史、子、集四部重要著作的訓詁專著以及佛經(jīng)的音義,標志著這一時期訓詁學逐漸擺脫了經(jīng)學附庸的地位,擴大了自己的領(lǐng)域。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訓詁特點是;1擴大了訓詁的范圍。2出現(xiàn)了義疏和集解。3重視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外國語的研究。
6.3宋代訓詁的特點:宋代是訓詁的變革時期。主要特點有:1當時的訓詁不依漢唐時代的“樸學”學風,往往脫離語言實際,按照自己的哲學社會思想和倫理道德觀念來解釋經(jīng)書。2能對古代經(jīng)書及傳注大膽懷疑,因而擺脫舊注,創(chuàng)發(fā)新義,于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了訓詁學。3開創(chuàng)了古音學研究的道路。4王圣美創(chuàng)立“右文說”認為字義寓于聲符之中,主張要因聲符推求語義,給清代訓詁學家以很大的啟發(fā)。5對古代文獻語法有了進一步理解,常用語法觀點批評前人詩文得失。6利用金石學成就,注疏中開始有征引彝器銘文以為佐證,使訓詁學向前跨了一步。
6.4清代訓詁發(fā)展原因內(nèi)容:1由于學術(shù)思想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是清代學者具備了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他們能夠采用因聲求義和綜合比較的手法,對古書故注進行了專門和全面的研究。2有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指導,在訓詁工作中注意到了語言有古今之別,對漢字形音義的觀察,都能從古今不同的角度去看。3不墨守故訓,有求實精神。學者們既反對宋儒的望文虛道,又不像漢人那樣墨守成訓,十分重視考據(jù)工作,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新解。4由于古音學、文字學和語法學在這個時期取得了顯著成績和突破,自然為訓詁學的發(fā)展和獨立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6.5清代訓詁的特點;1訓詁學者重視證據(jù),反對臆說。2善于利用古音學的研究成果以解決訓詁上的問題。3確立了歷史變化的觀念,能注意語言各方面的古今差異。4從語法角度來分析作品中的語言,在清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5訓詁數(shù)量大大超越前代,訓詁體式也更加完善。
6.6說文四大家:是指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位學者。他們是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段玉裁(《說文解資助》《經(jīng)韻樓集》)、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釋例》《說文句讀》)
7.1《爾雅》取名含義:“爾雅”的意思是接近雅正,合符規(guī)范。包含兩方面:一是溝通各地方言,一是溝通古今異語。正如郭璞《爾雅注》說:所以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
7.2《爾雅》的價值和缺陷:價值:為我國訓詁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chǔ)。保存了上古詞義和名物資料,可用來稽古證今,尋找詞義變化的線索。缺陷:一是分類上不盡科學。如《釋宮》涉及道路橋梁。二是釋義上使用多義詞,意義不夠明確。尤其是被解釋的一組詞中,有的詞義本不相同,卻硬把他們合在一起,用同一個詞去解釋,更易使人誤解。
7.3群雅:歷代模仿《爾雅》的著作統(tǒng)稱“群雅”。如《小爾雅》《廣雅》等。雅學:研究“爾雅”一類的學問,被稱為“雅學”。
7.4《方言》全稱:《輏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是我國第一部比較方言詞匯的著作。作者,西漢楊雄。絕代語;指遠代語。別國方言;指各國的方言。
7.5《方言》的內(nèi)容:《方言》的內(nèi)容和體例和《爾雅》相似,但《方言》有時對同義詞在意義上的差別進行了辨析,還注明了地理分布情況?!斗窖浴匪d詞語可分為五類:1通語;或稱凡語,指沒有地域限制的比較通行的普通詞語或一般說法,類似后來的普通話。2某地與某地之間的通語:指通行區(qū)域較廣的方言詞。3某地語:或稱某某之間語,指個別地區(qū)的方言詞。其范圍比上一類狹窄。4轉(zhuǎn)語:或稱語之轉(zhuǎn),指因時代或地域不同而發(fā)生音韻差異的方言詞。5古今語:或者稱古雅之別語,指殘留在當時漢語中用處有局限性的古詞或者古代不同的方言詞。
7.6《方言》的價值:1對同義詞的辨析,有助于對古漢語的詞義認識和研究。2保留下來的秦漢方言,有助于印證古代作品中的一些詞義。3書中收載不少名物詞,有助于了解古代有關(guān)名物。4書中記載有不少方言同源詞,有助于研究古漢語的“聲轉(zhuǎn)”等問題。5拿本書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可以看出古今語的聯(lián)系,有助于漢語詞匯史的研究。
7.7《釋名》的作者:東漢劉熙。性質(zhì):是我國第一部具有語源學性質(zhì)的訓詁專書,也是第一部全面運用聲訓方法的訓詁專著。所收名詞,除采自典籍外,還大量采自日??谡Z。
7.8《釋名》的聲訓方法:1以同音字為訓,(亭,停也)2以近音字為訓①以雙聲字為訓(公,廣也)②以疊韻為訓(山,產(chǎn)也)
7.9《釋名》的價值:1書中廣泛運用聲訓,保存東漢末年以前的語音資料;提供了許多探求語源的線索,對后世“右文說”和“音近義通”論的成立有很大影響。2收錄名物詞語較多,有助于了解漢代名物制度。3書中的訓詁可憑以印證經(jīng)典傳注的解說。嚴重缺點;單純采用聲訓的方法,沒有嚴格的限制,解釋語源近乎猜謎。2對復音詞的完整性缺少認識,往往割裂為訓,穿鑿附會。
7.10《說文》作者:東漢許慎,被譽為“五經(jīng)無雙許叔重”。體例:全書共15篇,按字形結(jié)構(gòu)把文字分為540部,收小篆9353個,古籀異體重文1163個,540部首排列是“始一終亥”,部首的前后次序,是“據(jù)形系聯(lián)”。(據(jù)形系聯(lián):《說文》部首排列的依據(jù)?!墩f文》540部首的排列是“始一終亥”,部首的前后次序,就是“據(jù)形系聯(lián)”。)
7.11《說文》在訓詁學上的貢獻:《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對文字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專著,也是我國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說文》在訓詁學上的主要貢獻是:1奠定了“六書”的基本理論,提出了以形索義的訓詁方法。2首創(chuàng)了漢字的部首分類法,其中的540部,是文字學原則的部首,至今仍被使用。3確立了分析漢字的本義的原則。
8.1舊訓詁的弊??;1穿鑿附會;就是把彼此無關(guān)的事物任意牽合強加比附。往往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對真理不能揭示,或者是由于主觀的原因,在闡釋詞義或者句意時灌注了說者自己的觀點所造成的。例如: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2繁瑣寡要。3望文生訓:是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說,其實跟原文的意義毫不吻合。它的實質(zhì),就是把文字和語言混為一談,沒有注意作為語言內(nèi)在因素的語音。①不明假借二望文生訓;②昧于古義而望文生訓;③誤解聯(lián)綿詞而望文生訓。4隨意破字:破字,就是用本字改讀古書中的假借字。有的學者解釋古書,研究詞義,濫用通轉(zhuǎn),隨意破字,往往只是主觀臆斷,并無絲毫根據(jù),這就產(chǎn)生了隨意破字的弊病。5增字強釋:增字,就是在解釋古書正文時增加一些詞語。增字強釋,就是在增字后,意思上與原文不符,增字者為了遷就己見,不惜違背原意而妄亂增字。而增字足意,則是說解者適當增加一些必要的詞語,以完足原書的意思,這是訓詁工作者應作的事。6不解語法。
9.1訓詁學與音韻學的關(guān)系:1從音變規(guī)律通“古今異言”。如“兄之子”之,現(xiàn)代寫作“的”。也,現(xiàn)代寫作呀。2論證同音替代的問題。同音替代,就是在用字時不寫本字而用一個同音或音近字來替代。這就是通假現(xiàn)象。3探索語源。清代訓詁學家憑借古音學的成果,研究語源問題、研究同源詞里各個詞之間的派生關(guān)系,取得了新的進展。9.2訓詁學與語法學的關(guān)系:1詞性影響詞義。誤解詞性就會誤解文意。2次序影響詞義。古漢語中賓語的位置,有些與現(xiàn)代漢語有不同的地方,如不弄清楚,則訓詁失誤。3構(gòu)詞影響詞義。不明上古的某些構(gòu)詞法,就會誤解詞義。如,①復語,二字同義并列的一種結(jié)構(gòu)。就是“經(jīng)傳平列二字上下同義”。②復詞偏義;又稱“連類而及”,就是并列的兩個詞素中有一個詞素提供意義,另一個詞素僅僅作為陪襯。③大名灌小名。
10.1訓詁的主要原則;1注意詞義的社會性:詞的詞匯意義不時任何人主觀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公眾約定俗成并受社會制約的,這是詞義的社會性。如;《左傳》“又何間焉”。間,解為參與是符合社會性的?!叭笋R凍死者相望”,相望,解為彼此相望,相距很近、可以望見、遞相望見都不符詞義的社會性?!敖K風且暴”,終,解為既,符合詞義的社會性,解為終日,違背詞義的社會性原則。2注意詞義的時代性;詞義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演變的,就是詞的意義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的變化,這是詞義的時代性。如,“小大之獄”,與“乃從獄中上書”,兩個獄字,意義上的不同就是由于詞義的時代性造成的。3釋義要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即解釋詞義是要與上下文吻合。4.尊重古訓而不墨守古訓。
10.2因文定義與望文生義的區(qū)別:一詞多義,是指詞在詞典中的情況說的,到了一定的上下文里,因為受到語言環(huán)境的制約,一個詞就只有獨一無二的意義。王力說:我們只應該讓上下文來臨時確定一個多義詞的詞義,不應該讓上下文來臨時決定詞義。前者叫“因文定義”,后者則是“望文生義”?!耙蛭亩x”其性質(zhì)不同于“望文生義”,是因為此詞有此義,比較有可觀標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