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lián)系客服
書法之秘
逸心茶舍
>《書法理論》
2011.05.22
關注
奇云無定相,老樹有余蔭
英國文學批評家福斯特曾經(jīng)設想,將所有的小說家看作同時在一間屋子里寫作的人,以便拋卻時間因素比較他們的寫作,福斯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明確地看到作家作品的本來面目,而不是時代加在他(它)們身上的冗余之物。借助福斯特的方式,如果我們把中國歷代大書法家請進同一間屋子,看他們當場揮毫潑墨,可以收到同樣的功效,在對歷代書家的當堂作品詳加分析之后,我們大體會同意趙孟頫的意見:“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個意見當然不是趙孟頫的專美,當年,鐘繇處心積慮想從蔡邕那里得到的,王羲之臨終時傳給王獻之的,都是“用筆”和“結字”的心得。按照慣常的說法,書法的歷史幾乎和漢字一樣悠久,作為中國藝術的一個古老品種,附著在書法身上有太多的隱喻,以至它本身的面目變得模糊不清。
鐘繇曾經(jīng)極言:“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王羲之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如此以來,他們把書法藝術的標桿抬到很高的位置,非高明莫辦?,F(xiàn)在,看過
歷代書法家的同臺表演之后,我們可以破除這樣一種迷信:在書法上,古人已經(jīng)窮盡了各種可能性,包括鐘繇、王羲之、顏真卿在內(nèi)的前輩大師是不可超越的??陀^地說,書法沒有秘密。跟一切藝術形式一樣,它只不過是一種習得的結果。我們都熟悉這樣一則軼事:南齊時候,齊高帝對書法家張融說:“卿書殊有骨力,但恨無二王法。”張融回答說:“非恨臣無二王法,亦恨二王無臣法。”一般認為,張融的答詞是狂妄自負的。細按起來,張融說的倒是一句老實話。設若二王起而見后世之書,想必也會有所觸動、有所取法。
書法沒有秘密,并不意味著書法創(chuàng)作是一件易事。對當代人來說,真正的難題仍然是,沒有一種藝術形式像書法這樣,法度、規(guī)范
被前人所定,前人的藝術成就如此難以企及。“今不如昔”在書法領域并不是一個新話題。數(shù)百年前,宋高宗趙構曾在《翰墨志》中抱怨:“書學之弊,無如本朝,作字真記姓名耳。其點畫位置,殆無一毫名世。”書學之弊,當代應較宋高宗時候為劇,不過,面臨的問題卻是一樣的:書家們的“點畫位置”不甚得法。在書法實踐上,遵循共同的筆法本是題中應有之義,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握管弄翰的人并不諳此道,或有意偏離,或習練、掌握得不夠。本文的主旨,即在于重申書法的基本法則,討論書法是什么,不是什么。盡管這樣做會有陳義過低之嫌,不過,梳理這些基本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衍生問題——諸如書法與漢字的關系、書品與人品的關系、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書法創(chuàng)作與評判以及未來發(fā)展等等——對驅散長久以來遮蔽在書法之月周圍的層層云翳,重新認識書法藝術的獨特表現(xiàn)力不無助益。
當我們談到書法的時候,我們特指的是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書法與普通寫字之間的分野在于前者有森嚴的法度,不是隨便的涂鴉。
傳統(tǒng)書法理論中最核心的部分即是它的筆法論。
后漢蔡邕對用筆的描述是:“藏頭護尾,力在字中”,
意思
是書法須中鋒行筆,使毛筆鋒毫時時在點畫中行,從而得到厚重、飽滿、富有立體感的點畫。這個用筆原則得到了后世書法家們的肯定,被視為書法藝術的不二法門。無論結字、布局如何變化,不變的是“中鋒運筆”。書法的習練過程,說到底是訓練手筆配合,驅使鋒毫得到有表現(xiàn)力點畫的過程。作為書法最基本的元素,點畫之所以能給人以遒勁、挺拔的觀感,是點畫本身及點畫之間的回圜照應引起了讀者的主觀印象,其力量感與下筆的絕對力量無涉。對于行筆,宋人米芾有一個口氣堅決的斷語:
“無垂不縮,無往不收”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在行筆過程中節(jié)度力量,從而獲得自然合理的書寫節(jié)奏。初學書法的人因為對筆鋒駕馭不熟,往往認為中鋒行筆是束縛,幻想鋒毫在紙上毫無拘束地“自由”運行。其實,書法習練者都有過信筆書寫的經(jīng)驗:筆鋒忽上忽下縱橫涂抹的結果,只能是一片狼藉,縱然偶有點畫略具意味和效果,也是行筆偶然得法所致,幾乎沒有例外。關于用筆的重要性,沈括在《夢溪筆談補》里有一個樸素的說法:“世之論書者,多自謂不必有法,各自成一家,此語得其一偏。譬如西施、毛嬙,容貌雖不同,而皆為麗人,然手須是手,足須是足,此不可移者。作字亦然,雖形氣不同,掠須是掠,磔須是磔,千變?nèi)f化,此不可移也。”中鋒用筆、行筆是書法的第一要義,舍此便不是書法。法可醫(yī)淺薄,可以醫(yī)油滑。用筆得法,寫出的字自然不俗不弱。世上恒有貪走捷徑的精明之士,不肯在用筆上花費氣力,專意在字形上營求姿態(tài),媚俗弄喧,博取令名。這一類書壇智叟,代不乏人。
姜夔曾經(jīng)在《續(xù)書譜》中評論說:“大令以來,用筆多失,一字之間,長短相補,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體之后,至于今尤甚焉”,一語道破以忸怩作態(tài)遮蓋筆力不足的欺世書風??梢哉f,
中鋒運筆是書法家的著力點,能否自如以中鋒運筆是書法家的試金石。與繪畫給人以直觀美的物象不同,書法的美在于以有意味的點畫引起觀者美的印象。中鋒運筆的原則不是人為的、想當然的設定,而是人類感官對書法藝術的審美要求。卑之無甚高論,倘若有朝一日,人的眼睛和感覺結構轉而適應其它行筆方式帶來的美感,那時會有另外的書法觀和書法美學出現(xiàn)也未可知。
如果把書法藝術看作一個層級裝置,那么,用筆是它的第一層面,結字是它的第二層面。結字是體現(xiàn)書法家個性的主要尺度之一。漢字是“依類象形”、博采眾美之物
,它
不唯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本身兼具結構之美。每一個漢字都獨一無二,在結構上或左右、或上下、或穿插或內(nèi)外包裹,千字千面,變化多端,適足表達萬象之美。書法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藝術,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它的書寫對象具有這種結構特點。中國藝術史上歷來有“書畫同源”的說法,在筆者看來,書法當真是畫。對書家來說,從下筆前的構思、安排,到一筆一畫將一個字書寫完成,當真是一次“寫畫”。書法家筆下的作品呈現(xiàn)不同面目,端在結字和運筆節(jié)奏上的個性表達。好的書法作品既有字形的美,也有節(jié)奏的美,二者渾然一體。歷史上許多書家都對結字和行筆節(jié)奏做過精彩論述。撮其要者,歐陽詢曾把結字總結為三十六法,從理性高度對漢字的字體美進行分析、歸納;王羲之則在《書論》里把行筆節(jié)奏強調(diào)到如下程度:“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
這樣,
通過書法家有節(jié)奏的書寫,呈現(xiàn)出來的會是一個個有血肉、有筋骨、有風神、鮮活美觀的漢字。
有趣的是,事情存在著相反的一面:恰恰因為漢字是書法的載體,有人因此質疑書法作為藝術的“資格”,認為書法文字具有實用性,算不得以形式美為唯一目的的純藝術。依筆者愚見,這種質疑不值得重視。仔細考察便會發(fā)現(xiàn),中國書法藝術自從后漢時期“成法”以來,就已經(jīng)有了實用和藝術美的微妙區(qū)別。當人們面對一副書法法帖的時候,首先欣賞的是書法的形式美,而不是它的文字內(nèi)容,也就是說,書法作品本身的形式美跟它的文字內(nèi)容是可以脫節(jié)的,是可以獨立存在的。正如宗白華所斷言的那樣:“中國書法,是節(jié)奏化了的自然。”
還
遠不止此,中國書法藝術的真正微妙之處在于,如果觀賞者愿意,他還可以識讀這些美的、有意義的“自然”?;谶@樣的特點,
書法欣賞注定是復雜的,書法作品攪動的是觀賞者的雙重心緒:既有點畫形象引起的形式美感,也有文字意義引起的抽象意味。在形式美的背后,意義的層面像一個廣闊的背景,帶給觀賞者更加細微的心理感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書法作品不同于任何一種造型藝術,它是可以開口“說話
”
的——除了形式美以外,它還可以提供給觀賞者更多的東西。
“純藝術”概念是西方人的發(fā)明,現(xiàn)在,經(jīng)過分析我們知道,中國傳統(tǒng)
書法藝術是一種更為精細、更為微妙的藝術形式,
“純藝術”這把西方理論尺子,
不足以丈量它,也不足以評判它。王羲之的
《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等都是從形式到內(nèi)容渾然天成的偉大藝術品。面對這樣的作品,如同面對作者赤裸的心靈。如果能從筆墨節(jié)奏中提取“細胞”進行重塑的話,我們能夠真切看到書法家的精神世界。在這種登峰造極的作品里,筆墨和情感完成了一次徹底的轉換,達成了一次強有力的呈現(xiàn)。它不僅僅是一篇墨書的散文,也不僅僅是一篇散文的墨書。作品中點畫關節(jié)的轉折與照應,行筆節(jié)奏與文義的高度契合,使觀者和書者的心理感受在這一刻相遇、相通、相交、相融,一切時空阻礙,廓然粉碎。
《蘭亭序》在末尾宣稱:“后之攬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每一個讀者讀到這里都會會心一笑,仿佛同時看到了王羲之在收筆那一刻浮現(xiàn)出的溫煦笑容。材料可以變舊變老,筆跡所表達的韻律和心曲卻萬古常新。“純藝術”論者盡管對藝術的客觀性有倡導之功,對中國書法的認識卻不免
尚隔一塵。
作為一門藝術,書法和漢字可不可以區(qū)分開來、如何區(qū)分?這既不是問題,也不會有答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書法的本質正是它和漢字的這種不可區(qū)分性。
熟悉中國書法歷史的人都知道,當人們談論書法的時候,多數(shù)時間談論的并不是書法本身,而是籠罩在書法周圍的那層厚厚的“帷幔”。按照禪宗的說法,人們談論的不是書法本身這輪“真月”,而是捏目疊影生出的“第二月”。人們經(jīng)常談到的是書品和人品的關系。長期以來流行的說法是:書品的高下與書者的道德高度大有關系。最有名的格言出自唐朝書法家柳公權之口。唐穆宗向柳公權垂問用筆之法,柳公權回答說:“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當時唐穆宗荒政,柳公權的本意是借機諷諫,勸皇帝善政,后人無端曲解為書論,實屬附會。“心正”和“筆正”同為隱喻,同為道德放大器上呈現(xiàn)出來的東西,與書法本身并無關系。篤信“字如其人”的讀者總是希望在書家的字里行間尋到忠、奸等道德標簽,結果不免會感到失望。誰也不能言之鑿鑿地說,某人之書是“忠義”之書,某人之書是“奸邪”之書,除非我們事先知道這個人的一切。奸佞的書法里并不藏著奸笑,義士的書法里也不是一派肅穆忠厚。中國書法自古有“字以人傳”的傳統(tǒng),人們的注意力不只停留在書法的形式美之上,同時也過多地集中在書法家的道德方面,即使取法也不能不慎。宋朝學者朱熹自述學書經(jīng)歷云:“余少時學曹孟德書,時劉共父方學顏真卿書,余以字書古今誚之,共父正色謂余曰:‘我所學者唐之忠臣,公所學者漢之篡賊耳。’余嘿然無以應,是則取法不可不端也。”因品行被詬病最多的當屬由宋入元的書法家趙孟頫。與他同時代、主張“作字先作人”的書法家傅山,在評論趙孟頫時說過這樣的話:“趙卻是用心于王右軍者,只緣學問不正,遂流軟美一途,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真是誅心之論。長期以來,妨礙書法成為獨立藝術形式的大敵,不是別的,正是這種隱喻性的思考方式。
聯(lián)邦德國
漢學家
雷德侯教授(
Prof. Lohar Ledderose
)
遠距離觀察過中國
書法藝術
之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
中國
,成為一個著名書法家的先決條件是擁有顯赫的社會地位,“藝術被政治名流據(jù)為專利品。”這是真的,對中國書法家來說,他的名聲的建立跟他身上的其他東西——諸如官位、學問、影響力等等——關系甚大。
歐陽修在《筆說》里探討過書法與人的關系,他的看法幾乎成了準確的預言:“古之人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后世不推此,但務于書,不知前日工書,隨與紙墨泯棄者,不可勝數(shù)。”這個帶有規(guī)律性的表述足令有志于書學的平民藝術家發(fā)一聲浩嘆。無論如何,把這些外在的東西強加在書法藝術之上是不公平的。名流書法固然有文化上的意義,但對書法藝術來說,唯有作品才是最重要的;對書法藝術家來說,
唯有他手中那支筆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是書法范圍以外的聲音。在書法藝術自己的領地之內(nèi),也存在著種種認識上的謎團和偏見。歷來有一種意見,認為書法是人生余事,高明之士,只是在“博學余暇,游手于斯。”這種意見一直占據(jù)主流地位,就連書法家們自己,也多以書法以外的“本事”自矜,深恐被清流指斥為低一等的“專業(yè)書法家”。依照俗見,“專業(yè)書法家”即意味著學養(yǎng)不夠,只懂得筆墨技巧,很多人甚至認為筆墨技巧根本不足以表現(xiàn)書法的內(nèi)在之美。這種言論恐怕是最容易遮人眼目的欺世之談。從根本上說,書法是筆墨藝術,它的核心即在于筆墨的表現(xiàn)力。如果一個書法家需要什么學養(yǎng)的話,他最需要的也是書法藝術本身的學養(yǎng),其他的學問都在其次。在書法領域,
被庸俗化最厲害的莫過于“書卷氣”了。
概略說來,“書卷氣”是
“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
、
氣質。”
人們在考評一個書法家、或考評一件書法作品的品格的時候,往往以有無“書卷氣”為潛在標準之一。
公允地說,“書卷氣”是一個迷惑性甚大的詞語,它只包括了部分真理。書法藝術的載體固然是漢字,書寫的內(nèi)容固然多是漢語詩文,但精于含毫命素卻不是非讀萬卷書、非能吟詩屬文不可。在書法這個藝術行當里,“手腕”統(tǒng)治一切。學問家并不必然是書家,即使是日常習用毛筆的古代學問家,一樣不必為書家。清道咸時期的詩人、學問家龔自珍,文章、見識一流,筆下的字卻讓人無法恭維。他本人
當年
正
是因為書法不佳,妨礙了進身
,他曾
在《跋某帖后》里發(fā)牢騷說:“余不好學書,不得志于今之宦海,蹉跎一生
。
”
龔自珍不善書法并不可怪,可駭怪的卻是當世一些“詩人”、“學問家”,這些人素無書法訓練,一朝
廁身書界,
染指
書法,竟以“書卷氣”自標,點畫結體以扭曲為天真,以浮浪為韻高,真是奇之怪也。本文如此立論的本意,斷不是排斥學問對書法的滋養(yǎng),——事實上,多方面的學養(yǎng)的確有助于書法家對書藝的理解和提高,私意想揭穿的,只是隱藏在“書卷氣”遮羞布下的書壇登龍術。書法藝術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長期習練、慎思敏求才有希望漸達美境。
從書法表現(xiàn)力上來看,用筆結字功夫永遠是第一位的。
書法是實踐的藝術,學書的苦衷和妙處只能在一點一畫的實踐中逐步體味。“專業(yè)書法家”們?nèi)杖樟暰毚Γ星胰缱呤竦?,何況其余?借用古人的諧語來說,美好的
書意如同詩思一樣,都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不是那么輕易就可以得到的。
現(xiàn)在,讓我們把目光重新投向聚集了歷代書法大師的那間屋子。可以肯定,面對前輩大師的作品,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曾有過一定程度的困惑:他們不知道如何才能超越前賢。當代美國文藝批評家布魯姆把這叫做“影響的焦慮”。在布魯姆看來,
對“影響的焦慮”是現(xiàn)代詩歌意識的核心,“詩的影響并非一定會影響詩人的獨創(chuàng)性;相反,詩的影響往往使詩人更加富有獨創(chuàng)精神。”問題的關鍵在于
如何
將自己從
前人
“影響的焦慮”中拯救出來并創(chuàng)造僅屬于自己的歷史。
筆者相信布魯姆先生會同意我們把“詩人”的情況移用到書法家身上。書法家學書的初始是臨摹前人碑帖,
在所有藝術種類里,沒有哪種藝術像中國書法這樣強調(diào)“臨摹”,也沒有哪一種藝術像中國書法這樣,臨摹者可以按照筆順追蹤到作品創(chuàng)作的全部過程,從而尋得前賢的筆意。事實上,臨摹過程既是訓練手筆配合的過程,也是學習結體、尋找并確立個性化書風的過程。對于具有反叛精神的藝術學徒來說,這個漫長的過程無疑是寂寞的、痛苦的。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有如此大量的精品妙品可供觀摩、研習,終歸是一件幸事。從摹仿到寫出獨立風格是每一個書法家成功的基本公式。摹仿含有二義:一是摹仿別的書家,二是摹仿自然。許多前賢大師的經(jīng)驗證明,要想取得“出藍”之功,真正寫出“自家面目”,單憑摹仿別人是遠遠不夠的,須得師法更為廣闊的事物。元代書法家袁裒曾經(jīng)對泥古不化的因循派發(fā)出棒喝:“千百載之先,崔、蔡、張、鐘之徒,復何所仿象而為之哉?”提醒人們不要忘記
書法藝術的真正源頭。
書法家向碑帖學習固然不錯,他們更需要做的是植根于自然本身,從自然界的紛繁物象中汲取靈感。“師法造化”一詞,熟在人口,但知是一回事,知而行、知而行之有效又是另外一回事。詩人
姜夔
早年苦學江西詩派,以致“三熏三沐師黃太史氏(黃庭堅);居數(shù)年,一語噤不敢吐。”到了晚年,自述破繭之后的心得:“作詩求與古人合,不若求與古人異;求與古人異,不若不求與古人和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
。
”
白石道人這段從匍匐模仿到昂然自立的學詩經(jīng)歷,正可作學書觀。
在書法創(chuàng)作與評判問題上,自古以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書法創(chuàng)作有著其他藝術形式鮮有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
書法家在創(chuàng)作時,總是一筆而成,說時遲,那時快,落墨成形,不可修改。這使得一副書法作品獲得“全面”成功頗為難能,幾乎是可遇不可求的事。由于這門藝術太過精微,書法家必須全神貫注才能使心手相應,不出差池。鑒于這種特點,書法是一門永遠不能令人滿意的藝術。這是一個人的奮斗。即使訓練有素的書法家也絕少對自己的作品表示滿意:有時候會在行筆過程中出現(xiàn)不穩(wěn)定的筆跡,有時候則是因為寫出的作品沒有達到所期待的風貌和神韻。
米芾
曾經(jīng)這樣表述自己的苦衷
:
“
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
。”不夸張地說,
所有真正的書法家終其一生都是學習者
。之所以強調(diào)“真正”二字,是因為書學領地歷來是魚目混珠的所在,其間總有一些混世者混淆視聽,自神其技,以丑書、怪書、俗書欺世盜名。清初書法家傅山的話經(jīng)常被這些斗筲之徒拉來作為旗幟:“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足以回臨池既倒之狂瀾矣。”傅青主提出“四寧四毋”,語用憤激,原本是不滿當時流行的趙孟頫、董其昌甜媚書風,申“矯枉過正”之義,他自己的行筆布置張揚則張揚矣,何曾丑怪?何曾不遵法度?“四寧四毋”,顯是為上上人說法,后人不審其詳,奉為學書指南,
直墮惡趣
。對
存心欺世的人來說,“
四寧四毋
”不啻是一道方便法門,以此張目可以免卻長期習練之苦,可以“立地成家”;對
愚鈍淺薄者來說,這又不啻是一劑安慰劑,
素丑怪,行乎丑怪,甚至以為循此下去或有“創(chuàng)新”的可能,真是對癡人不可說夢話。傅青主地下有知,想必只能效下士聞道,大笑而已。近來,一些頗有雄心的批評家試圖為書法制定統(tǒng)一的評判標準,作為規(guī)范書法藝術的尺度和品評書家作品的準繩,用心不可謂不細。只是書法勝義,全在書法家自出機杼,別開生面,書法家們的個性價值在“異”不在“同”,因此,“標準”一事,只有管理學和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于書法藝術本身的發(fā)展并無益處。對一個書法家來說,只要貢獻出的作品遵法度、富美感、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庶幾便可以當?shù)闷?#8220;真正”二字,夫復何求?
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達這樣一個地帶,面對著這樣一種境況:由于書寫工具的革命,很多人多次宣布了書法藝術的末日和終結。值得玩味的是,書法藝術活像一尊不倒翁,雖然飽受現(xiàn)實的沖擊和各種理論的打壓,卻始終以自己的獨特面目自立于世。如果從實用性來考察,書法的記錄功能在現(xiàn)當代的確已經(jīng)喪失殆盡,已經(jīng)接近了“純藝術”理論所要求的理想境界。以往,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nèi),書法曾經(jīng)被當作“面目”的有效延伸受人珍視,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里記錄過一則諺語:“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現(xiàn)在,這種呈現(xiàn)“面目”的功能也早已被照相、攝影技術所代替。不過,無法代替的卻是書法獨有的“寫意”功能,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
書法藝術的真正“主角”不是別的什么,而是人的思緒、情感和內(nèi)在意識。這種特別的美學意義是任何其他藝術形式都無法替代的。我們無需為書法藝術辯護,也無意為書法藝術越來越遠離時尚文化中心而惋惜——只有那些癡想靠手中毛錐發(fā)財?shù)娜瞬艜г箷ū皇袌隼渎洹T跁▎栴}上,我們需要比時尚和市場更為寬闊的視野和胸懷。書法藝術在表面上的衰微,不是因為書法藝術的表現(xiàn)力下降或不夠豐富,而是因為有了更便捷、更直接的手段,人們對這種微妙的藝術變得不那么有耐心、不那么敏感了。這絲毫也無損于書法的好名聲。書法是一項精微的藝術形式,既講究技巧,又反對雕琢;既講求布局,又反對刻意安排和一切不自然的東西。當人們開始重新注重精神質量的時候,這種微妙的藝術就會煥發(fā)它的活力。面對一副書法作品,我們有太多出入的門徑和欣賞角度:點畫、結體、章法、神韻、作品形成的背景以及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情態(tài)。盡管我們對籠罩在書法周圍的層層“帷幔”大不以為然,但不可否認的是,這
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有趣的文化故實和傳統(tǒng),無論飽參還是初學,都可以憑借一管毛筆自由引用這一傳統(tǒng)、盡情游戲于這一傳統(tǒng),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書法藝術也必將形成一些新的、令人愉悅的文化“故實”和“傳統(tǒng)”。書法藝術是一樁范圍廣博的雅事,即使是在眼下這個照相機、錄影機、電腦大行其道的高科技時代,書法家也并非無所作為。與前人相比,當代人有著獨特的識見和人生體驗。當代
書法家唯一要做的,就是強化書法表現(xiàn)力所能達到的高度、深度和精微度,從而開辟出新的藝術美境。
一些銳意創(chuàng)新的當代書法家試圖將書寫對象瓦解,不再以漢字作為書寫對象,希望以純粹的筆墨意象來同西方當代藝術“接軌”,這種旨在拓展書法美學空間的努力是可貴的。不過,筆者倒有另外一種保守的觀點: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特有之物,不必非得與誰人接軌不可,強行推銷,既無可能,也無必要。就讓書法藝術是它該是的樣子吧。書法從來不屬于整個世界,它只是漢字的花朵和榮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書法教程:書法知識問題大匯總(5)
1981年76歲高齡的任政先生,行書創(chuàng)新真跡品鑒,筆法老辣結字雋秀
運筆方法簡述
明代大書法家王覺斯,行書古詩疊翠,筆精韻古雋秀完美,冠絕古今
人人皆可田英章
豪縱奔放 流暢圓融 ——王世國先生草書藝術研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wǎng)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lián)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yōu)惠券
優(yōu)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