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呈祥
各位書友:大家好!
上一文,我們講了蔡邕四篇書論中的第二篇《隸勢》——人們喜歡草書和篆書,為何卻不喜歡隸書呢?今天我們繼續(xù)來講第三篇《九勢》——九種方法讓你寫好書法,讓書法老師失業(yè)去吧!(正文約2200字)
1“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肇(zhào)”即發(fā)生、開始。“陰陽”在書法中指的是統(tǒng)一、對立和互化。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書法的產(chǎn)生是因為自然,下筆時就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自然在字中確立后,陰陽就會產(chǎn)生,而陰陽產(chǎn)生后,字體的形勢也就出現(xiàn)了。
一提到陰陽,我們往往會與“玄學(xué)”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不然。書法中的陰陽說的是筆畫的長短、粗細和遲澀,字的大小和揖讓以及行與行的顧盼等方面。之所以有很多人把書法說的深不可測,多半是誤解了此二字。
曾見一江湖大師寫字,每寫一個粗筆就要寫一個極細的筆,寫一個大字接著寫一個極小的字,問他為何,他說這叫陰陽協(xié)調(diào)。粗細、大小的想法是對的,但并不符合“書肇于自然”的規(guī)律,是故意做作。
2“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br>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寫字起筆和收筆要藏鋒,使力在筆畫中,下筆用力,字體才會如肌膚一樣美麗。所以說:字勢來不可阻止,字勢去不可遏制,也只有柔軟的筆毫才能寫出這樣的效果。
下筆藏頭是為了將筆毫導(dǎo)正,只有這樣筆畫才有力道;收筆護尾是為了交代清楚,只有這樣筆畫才算寫完。下筆有力說的是下筆和收筆的那一剎那,而非整個筆畫或整個字都要用盡全身的力氣,倘力氣大就能寫好字,那么舉重運動員理應(yīng)都是書法家。明代董其昌曾說,“下筆用力,下筆便能提得筆起”,大意便是如此。
按照這種規(guī)律,蔡邕總結(jié)出了一種結(jié)字和八種用筆的方法,名曰《九勢》。
一種結(jié)字:“凡落筆結(jié)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span>
意思是說:下筆寫一字,要使上部覆蓋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之相互照應(yīng),不可違背這個原則。不知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隸書和漢末的楷書結(jié)字都是上大下小,遠看酷似大頭娃娃。如東漢的《張遷碑》、三國鐘繇的楷書等(見下圖)。雖顯得頭重腳輕,但字體依舊很美。我想,這就是“上皆覆下,下以承上”的規(guī)律。
八種用筆:轉(zhuǎn)筆、藏鋒、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和橫鱗。為了能夠解釋清楚,也能讓大家明白,下面逐一講解。
01“轉(zhuǎn)筆,轉(zhuǎn)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jié)目孤露?!?/span>
意思是說:轉(zhuǎn)筆,應(yīng)使筆毫左右圓轉(zhuǎn),有間斷又要注意相連,不要使間斷處孤立地顯露出來 。
無論任何一種字體都有轉(zhuǎn)筆,當然在篆書和草書中最為明顯,如李斯小篆、張芝草書中的單字。而其他字體多用于“折”,如隸書《曹全碑》、智永楷書《千字文》中的單字,雖由古體的“轉(zhuǎn)”演變成了“折”,但依舊是同樣的用筆(見下圖)。轉(zhuǎn)是為了將筆毫從一個方向變?nèi)肓硪粋€方向,而且還要能保證中鋒繼續(xù)往下寫。正如我們駕駛汽車從這一道并入另外一道一樣,并入時車輪是歪的,并入后則要導(dǎo)正車輪,而這一切都取決于手里的方向盤。
02“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span>
意思是說:藏鋒,表現(xiàn)在筆畫的起筆和收筆的筆跡上,筆畫欲左行先要往右,到筆畫運至盡頭亦向右回筆。
寫一橫時筆毫是要往右走的,而在起筆時筆毫先要向左,這叫欲右先左;同理,寫一豎時筆毫是要往下走的,而在起筆時筆毫先要向上,這叫欲下先上。而欲左先右多用于寫“撇”。有一點值得說,欲左先右不是將筆毫按在紙上從右往左拖再往右寫,這個動作只需要在下筆的時候,手腕輕輕往左回擺,即可完成,收筆同理。
03“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span>
意思是說:藏頭,筆毫逆落藏鋒后順勢按下去,平鋪紙上,令筆心常在點畫中運行。
藏頭的方法是將筆毫逆落,本來往右行筆筆尖向左,但起筆時筆尖要先向右然后再向左,目的是為了能夠讓錐狀的筆毫行走在筆畫的中間,其實就是中鋒。
04“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span>
意思是說:護尾,點畫筆勢盡時,用力回收筆鋒。
“尾”即一個筆畫的末端,“護尾”就是要將筆畫的末端收住。怎么收?用力收。怎么用力?“至回左亦爾”。如寫一橫,毛筆行至筆畫末端時,用力將筆毫向左回收;寫一豎,筆毫行至筆畫末端時,用力將筆毫向上回收,其它筆畫同理。從一個點起筆,最后收筆還要回到這個點,這就是書法的閉合法則,或者叫陰陽法則——對立又統(tǒng)一。
05“疾勢,出于啄磔(zhé)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nèi)?!?/span>
意思是說:疾勢,出于短撇和波畫(捺)之中,又在那豎畫的緊趯之內(nèi)。
“疾”指的是短而急促。“磔”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永字八法里指的是捺,又叫波畫(一波三折)。這種用筆可見《蘭亭序》“水”字的最后兩筆。
06“掠筆,在于趲鋒峻趯用。”
意思是說:掠筆,在長撇的趲鋒和峻趯中用它。
“掠筆”即筆輕輕的擦過?!摆庝h”即將筆鋒快速彈出,為連接下一筆做好準備,《蘭亭序》“水”字左邊長撇的用筆就是掠筆。
07“澀勢,在于緊駃戰(zhàn)行之法?!?/span>
意思是說:澀勢,掌握筆毫中的墨量與行筆速度,墨快用完時筆將會受阻,但也要克服阻力繼續(xù)前進——道路險阻不暢通,用緊張不停地戰(zhàn)斗以向前推進。
清代劉熙容在《藝概·書概》中說:“古人用筆,不外疾、澀二字?!痹跁ㄖ校埠蜐菍?yīng)的關(guān)系,偏重或離開任何一方都不行。倘一味使用澀筆,其字的筆畫必粗糙不堪;倘一味使用疾筆,其字的筆畫必然沒有力道。所以,既要使用澀又要使用疾。而如今有些人偏偏喜歡側(cè)重一種,所以就成了江湖大師。
08“橫鱗,豎勒之規(guī)?!?/span>
意思是說: 橫畫不可一味齊平,須如魚鱗片一樣,看似平其實并不平。豎畫不可一瀉直下,須快中有慢,疾中有澀,如勒馬韁,時而放松時而勒緊,這便是橫豎的法則。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每寫一橫必要齊平,每寫一豎必要筆直——橫平豎直。其實在書法中不是這樣的。就楷書來說,寫橫時會向右上傾斜——這便是橫鱗;寫橫時起筆很慢,行筆卻很快,到收筆又慢了——這便是遲澀相加。
最后,蔡邕說:“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币馑际钦f:以上的技法叫九勢,能領(lǐng)會者雖無尊老師傳授,也能與古人相妙合,待筆墨功夫精深以后,就可進入佳境了。
毫不夸張的說,蔡邕可謂將書法的秘密全部道盡,我們?nèi)裟芗右岳斫?,然后再持續(xù)實踐,肯定能將書法寫好,完全不用再花錢找老師。
好了,蔡邕第三篇書論《九勢》就講到這里,下一講《筆論》,敬請期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