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5 16:38:14)
轉(zhuǎn)載▼
孔子春秋筆法五例
吳潑
吾讀《春秋三傳》,乃知孔子“春秋筆法五例”,曰: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抖Y記·經(jīng)解》云:“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笨鬃哟呵锕P法五例,正是屬辭比事之要。知此五例,則古今為文之事,盡矣!聽雨齋主人吳潑乃作讀書筆記以詳述之。
春秋筆法五例之一:微而顯
左丘明《春秋左氏傳》成公十四年有曰:“《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圣人誰能修之?”
這里所謂的“《春秋》之稱”,就是指孔子《春秋》的記述筆法。晉杜預(yù)注《左傳》,并在他的《春秋左氏傳序》中,專門論述了這段文字。
唐孔穎達(dá)稱之為《春秋》筆法“五例”,以為五者《春秋》之要,故推此以尋經(jīng)傳,觸類而增長之,附于二百四十二年時(shí)人所行之事,觀其善惡,用其褒貶,則王道之正法,人理之紀(jì)綱,皆得所備矣。
春秋筆法五例其一曰“微而顯”。就是辭微而義顯,文見于此,而起義在彼?!洞呵铩分羞\(yùn)用這種筆法的部分,是孔子修改魯史舊文以成新意的“新意變例”。因?yàn)椤洞呵铩芬孕乱鉃橹?,故此為五例之首?div style="height:15px;">
例如:僖公十九年《春秋》經(jīng)中只書“梁亡”二字。本是秦國滅梁,這里不書秦國,其意是說梁國是自取滅亡?!蹲髠鳌酚涀鳌安粫渲鳎匀≈病薄A簢鴩⌒叹?,百姓不堪其苦,一旦相率俱去,狀若魚爛。魚爛從內(nèi)發(fā),所以《公羊傳》里稱梁亡是“魚爛之亡”。對這段歷史的記載,《春秋》文字寫得很少,但是孔子的意思還是很明白的。是謂“微而顯”。
春秋筆法五例之二:志而晦
春秋筆法五例其二曰“志而晦”。志,記也。晦,亦微也。是所記事有敘而其文晦微,即記載史實(shí)而意義幽深。此類筆法是周公之垂法,經(jīng)國之常制。孔子據(jù)舊章而發(fā)義,成一經(jīng)之通體,可看作是發(fā)凡正例。
例如:宣公七年《春秋》書:“公會齊侯伐萊”。這個(gè)“會”字,正是史家傳統(tǒng)舊例的寫法。凡師出與謀曰及,不與謀曰會?!洞呵铩吩诖瞬粫肮褒R侯伐萊”,而是用“會”字,是說彼不與我謀,不得已而往應(yīng)命。師者,國之大事,存亡之所由,故詳其舉動,以例別之。此類筆法筆法,都可以發(fā)明凡例。杜預(yù)總結(jié)《左傳》解釋《春秋》經(jīng)之書法,有所謂五十凡例,遂著《春秋釋例》十五卷。是謂“志而晦”。
春秋筆法五例之三:婉而成章
春秋筆法五例其三曰“婉而成章”。婉,曲也。謂屈曲其辭,有所隱諱。這就是《公羊傳》閔公元年里所說的:《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洞呵锕攘簜鳌烦晒拍曜⑹柙唬捍呵镏M有四事,一曰為尊者諱恥,二曰為魯諱敗,三曰為賢者諱過,四曰為同姓諱疾。
西周諸侯有大功的,在天子之郊也都有封邑,稱為朝宿之邑,本意是朝見天子而在京城的住宿之地。諸侯跟隨天子巡守受命,祭祀泰山,在泰山下也有封邑,稱為湯沐之邑。魯國的朝宿之邑是許田,鄰近鄭國;鄭國的湯沐之邑是祊田,鄰近魯國。于是兩國國君便把兩地交換了,而且鄭國國君還搭上了一塊玉璧。這樣做其實(shí)就完全表明,魯不朝周而鄭不祭泰山,擅相換易,則知朝祭之禮并廢矣。
孔子在《春秋》桓公元年記錄此事,曰:“鄭伯以璧假許田”。不書“易”地,而是書“假”地,好像只是暫時(shí)借去一樣。隱桓之世,周德既衰,魯不朝周,王不巡守。這是為魯公的廢朝覲之禮而隱諱,也是為周天子的權(quán)威面子而隱諱??鬃与m然惡而隱之,但是垂訓(xùn)的意義重大。這不是曲筆,而是委婉的寫法,因?yàn)椤爸痹谄渲幸印?。通過這種隱諱筆法,我們看到的是義存君親的臣子仁厚,以及揚(yáng)善掩惡的史家良心。是謂“婉而成章”。
春秋筆法五例之四:盡而不污
春秋筆法五例其四曰“盡而不污”。謂直書其事,盡其事實(shí),無所曲污。這里所記載的,專指那些非禮而動的事情?!洞呵铩分皇前凑帐聦?shí)記錄此事,一點(diǎn)也沒有歪曲夸大。
例如《春秋》莊公二十三年秋書“丹桓宮楹”,莊公二十四年春書“刻桓宮桷”。按照周朝禮制:宮廟之飾,楹不丹,桷不刻。魯莊公把桓公廟前的柱子漆成紅色以及給椽子雕刻裝飾,都是越禮的行為。但《春秋》直書其事,本是有更深的原因的。這次魯莊公為桓公廟越禮盛飾,是為迎娶齊女哀姜做準(zhǔn)備的。哀姜,是齊襄公的女兒,而正是齊襄公,謀害了魯莊公的父親魯桓公。魯莊公娶仇人之女,置國難私恨于不顧,不僅越禮,而且不孝。孔子具為其文,不為之隱,以見譏意。這就像正直之士,直言極諫,不掩君惡,而欲成其美也。是謂“盡而不污”。
春秋筆法五例之五:懲惡而勸善
春秋筆法五例其五曰“懲惡而勸善”。善名必書,惡名不滅,所以為懲勸。懲惡而勸善者,與上“微而顯”不異。但勸戒緩者,在“微而顯”之條;貶責(zé)切者,在“懲惡勸善”之例。故“微而顯”居五例之首,“懲惡勸善”在五例之末。
例如《春秋》襄公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闭压迥辏骸败炷惨囊阅矈浼胺馈⑵潄肀??!闭压荒辏骸佰ズ陔乓詾E來奔?!臂ナ洹⒑陔?、莒牟夷,堪稱《春秋》三叛。三人皆小國之臣,并非命卿,其名于例,不合見經(jīng),竊地出奔,求食而已,不欲求其名聞?!洞呵铩饭蕰涿箰好粶?。若其為惡求名而有名章徹,則作難之士,誰或不為?若竊邑求利而名不聞,則貪冒之人,誰不盜竊?懲惡則勸善,故連言之。是謂“懲惡而勸善”。
《禮記·經(jīng)解》云:“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笨鬃哟呵锕P法五例,正是屬辭比事之要。知此五例,則古今為文之事,盡矣!
分享:
1
喜歡
0
贈金筆
閱讀(51)┊
評論 (0)┊ (0) ┊
轉(zhuǎn)載(1) ┊ ┊
打印┊
舉報(bào)/Report前一篇:
春秋筆法后一篇:
《人間詞話》卷下未刊手稿·政治家之言與詩人之言評論
重要提示:警惕虛假中獎信息[發(fā)評論]做第一個(gè)評論者吧!
搶沙發(fā)>>發(fā)評論
更多>>登錄名: 密碼:
找回密碼 注冊 記住登錄狀態(tài)
評論并轉(zhuǎn)載此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