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講屈原的幾篇作品
九歌·國殤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gǔ)兮短兵接。手拿吳戈啊身穿犀皮甲,戰(zhàn)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liè余行,左驂(cān)殪(yì)兮右刃傷。 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
霾(mái)兩輪兮縶(zhì)四馬,援玉枹fú兮擊鳴鼓。 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戰(zhàn)鼓響。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尸首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
帶長劍兮挾(xié)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首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是鬼中英雄!
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pī)薜(bì)荔兮帶女蘿。
既含睇(dì)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含睇:眉目含情。宜笑:笑得自然得體?!白印笔巧焦淼膽偃?,即下文的公子,“予”是山鬼的自稱。這句是說,眼神脈脈面帶笑,小伙子都愛慕我長得好。
乘赤豹兮從文貍,辛夷車兮結桂旗。文貍:有花紋的貍貓。辛夷:香草名。這句是說,駕著赤豹帶著花貓,辛夷車上桂枝編的旗子隨風飄。
被(p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wèi)所思。這句是說,石蘭、杜衡戴得滿身是,折下鮮花要送給思念的人。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后來(lí)。
表獨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hù)。 表:突出。容容:云彩涌動的樣子。這句是說,我高高站在山頂上,朵朵云彩在我腳下飄。
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杳:深遠。冥冥:黑暗。羌:語助詞,無義。這句是說,深沉的天空突然變得昏暗,大風吹起來、雨神嘩嘩地降雨了。
留靈修兮澹(dàn)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yú)!靈修:聰明睿智而有遠見的人,這里是山鬼對自己情人的稱呼。這句是說,要是他呆在我身邊該多好啊,我讓他安心逍遙,讓他再也不想離開我。歲月不饒人啊,誰能讓我青春永葆?
采三秀兮于(wū)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三秀:芝草,一年三次開花,故名。石磊磊,指石頭眾多。這句是說,山中到處是亂石和葛草,我一年到頭就在這里采靈芝。
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這句是說,我心里埋怨著你沒來,卻一點兒不想回去,你是否也思念著我卻有事不能如期而來?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jiū)兮狖(yōu)夜鳴。雷填填:雷聲陣陣。猨:同“猿”。狖:黑色的長尾猿。這句是說,你心中是否有我?我對此已將信將疑。電閃雷鳴、大雨傾盆,猿聲響徹在夜空里。
風颯颯sà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這句是說,大風呼呼地吹,樹葉唰唰地落,我思念你啊,白白地忍受著憂愁的折磨。
九章·哀郢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qiān)? 純:正,常。震:震動。愆:罪,這里是受罪的意思。這句是說,天命真是無常啊,為什么要讓百姓遭殃?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這句是說,他們是妻離子散哪,在這二月天逃向東方。
去故鄉(xiāng)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 江:長江。夏:夏水,古河名,在今湖北省境內,出于長江,由今江陵縣附近向東南流至監(jiān)利縣,再向東北流至沔陽縣入漢水,今已改道。夏水由江陵至監(jiān)利一段與長江很靠近,所以這里同時講沿著長江、夏水流亡。這句是說,我離開郢都要往遠方啊,沿著長江、夏水流放。
出國門而軫(zhěn)懷兮,甲之晁(zhāo)吾以行。 軫:通“紾”指心頭扭結,悲痛。甲:古代以十干(甲乙丙丁等)、十二支(子丑寅卯等)相配紀日,“甲”是十干之一。晁:同“朝”,早晨。這句是說,走出都門心里沉痛啊,甲日的早晨我啟程遠航。
發(fā)郢都而去閭(lǘ驢)兮,怊(chāo超)荒忽其焉極? 閭:里門,指家鄉(xiāng)。怊荒忽:遙遠的樣子。屈原辭中常有三個字組成的狀語放在句首,這是一例。焉:何,哪里。極:至,盡頭。這句是說,從郢都出發(fā)離開故鄉(xiāng)啊,那遙遠旅程的盡頭又在何方!
楫(jí及)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楫:槳。齊揚:并舉。容與:緩慢行進。這句是說,槳兒輕舉,船兒慢行吧,傷心的是這一去再也見不到君王。
望長楸(qiū秋)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xiàn現)。楸:樹名,落葉喬木。淫淫:淚水多的樣子。霰:雪珠,是水蒸氣在高空遇冷而凝成的小冰粒。這句是說,遙望那高大的楸樹而嘆息啊,眼淚紛紛就象雪珠一樣。
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夏首:夏水的起點,在郢都附近。按夏水起源于長江而流經郢都東南,屈原出郢都后,先由夏水西行入江,然后才順江東下,所以這里說“西浮”。龍門:郢都的東門。這句是說,過了夏水頭向西航行啊,回頭看不見郢都東門的城墻。
心嬋媛(chányuán蟬元)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zhí直)。嬋媛:情思纏綿的樣子。眇:通“渺”,遼遠的樣子。蹠:踐,落腳。這句是說,情思綿綿說不盡的憂傷啊,更不知將要落腳在哪方。
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焉:乃。洋洋:飄泊無依的樣子??停哼@里指流浪在外的人。這句是說,隨波逐流在江河之上啊,飄泊無依淪落他鄉(xiāng)。
凌陽侯之氾濫兮,忽翱翔之焉???凌:登,乘著。陽侯:傳說中的波神,這里指波浪。氾濫:大水漲溢。忽:飄忽的樣子。?。和ā安础?,停泊。這句是說,航船在浪濤里顛簸啊,忽高忽低要駛到哪一處岸旁。
心絓(guà掛)結而不解兮,思蹇(jiǎn簡)產而不釋。絓結:牽掛。蹇產:曲折,不順暢。釋:解開。這句是說,心有牽掛郁結難解啊,思緒曲折沒法叫胸懷開朗。
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運舟:行船。這句是說屈原乘舟東下,過了洞庭湖與長江的匯合之處(在今湖南省岳陽縣附近),這時上游在身后,是廣闊的洞庭;下游在前方,是不盡的長江。這句是說,駕船駛向下游啊,身后是洞庭,眼前是長江。
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這句是說,離開那世代定居的故土啊,飄飄蕩蕩來到東方。
羌(qiāng腔)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yú于)而忘反!羌:楚方言,發(fā)語詞。須臾:片刻。反:同“返”。這句是說,夢里都想著歸去啊,何曾有片刻忘記故鄉(xiāng)。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夏浦:夏水之濱,指夏口。夏水在沔陽縣注入漢水,又東流至漢口(今屬湖北省武漢市)匯入長江。夏口即漢口。這句所寫的情況是屈原已過了夏口而更向東行,所以說“背夏浦而西思”。這句是說,離開夏口想念西邊的郢城啊,故都越來越遠真叫人悲傷。
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墳:水邊高地。這句是說,登上高坡以遠望啊,姑且解一解我的愁腸。
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江介:長江兩岸。遺風:古代楚國遺留下來的淳樸風俗。這句是說,這一帶土地平寬,還沒遭敵人摧殘啊,看江邊風俗淳美更叫人心傷。
當陵陽之焉至兮,淼(miǎo秒)南渡之焉如?當:面對著。陵陽:地名,即今安徽省南部青陽縣以南的陵陽鎮(zhèn),在大江以南,青弋江以北,為屈原向東流放最遠之處。焉至:到哪里去。下句“焉如”義與此同。淼:大水茫茫的樣子。這句是說,到了陵陽還要去往哪里呀,經過茫茫水路被拋棄在江南。
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夏:通“廈”,指楚國宮室。兩東門:郢都東關的兩座城門。這句是說,想不到郢都宮室變成荒丘啊,為什么東關城頭會野草凌亂!
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這句是說,郁郁不樂年復一年啊,緊接著憂傷的還是愁煩。
惟郢路之遙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 這句是說,通往郢都的路是多么遙遠啊,恨不能跨過這長江夏水長流漫漫。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 這句是說,歲月飛馳真叫人難以相信啊,流放這么多年仍然不得回還。
慘郁郁而不通兮,蹇jiǎn侘傺(chàchì詫斥)而含慼。蹇侘傺:困頓失意的樣子。慼:同“戚”,憂傷。這句是說,郁積的苦衷向誰訴說啊,困頓失意滿腹辛酸。
外承歡之汋約兮,諶(chén陳)荏(rěn忍)弱而難持。外:表面。承歡:凌趣奉承。汋約:同“綽約”,姿態(tài)柔美的樣子。諶:誠然,實在。荏弱:軟弱。難持:靠不住。“持”通“恃”。這句是說,阿諛奉承之輩看起來花枝招展哪,實際是軟骨頭怎把危難承擔。
忠湛湛(zhàn戰(zhàn))而原進兮,妒被離而鄣之。湛湛:深厚的樣子。進:進用,為君國效力。被離:通“披離”,紛亂的樣子。鄣:同“障”,阻塞。這句是說,赤膽忠心想為國效力啊,形形色色的嫉妒卻把道路阻攔。
堯、舜之抗行兮,了杳杳(yǎo咬)而薄天。瞭杳杳:高遠的樣子。?。浩冉_@句是說,唐堯虞舜行為高尚啊,象是在天上高不可攀。
眾讒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被:加在身上。不慈:對子女不慈愛。偽名:捏造的惡名。按唐堯、虞舜都不把君位傳給兒子而傳給了賢人,讒人竟因此誣蔑他們“不慈”。這句是說,讒人們嫉妒堯舜的偉大啊,竟強給他們以不慈的頭銜。
憎慍惀(wěnlún穩(wěn)輪)之修美兮,好(hào浩)夫(fú扶)人之忼慨。慍惀:心地實誠而不善于言詞的樣子。修:與“美”同義,指美德。好:喜愛。夫:指示代詞,彼。忼慨:同“慷慨”,指善于發(fā)表激昂動聽的言詞。這句是說,憎惡的是忠貞的賢臣啊,倒喜歡小人們故作慷慨的偽善。
眾踥蹀(qièdié竊蝶)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踥蹀:小步行走的樣子。美:指賢人。超:與“遠”同義。逾邁:遠。這句是說,讒人們扭扭捏捏擠進朝廷啊,只能使賢人君子愈來愈疏遠。
亂曰:曼余自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 尾聲:放開我的眼睛向四方觀看啊, 想回故都還不知在哪月哪年。
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 鳥終于要飛回故鄉(xiāng)啊,狐貍臨死還把頭沖著它生身的小山。
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我的確無罪而被放逐啊,日日夜夜怎能忘故都家園!
九章·橘頌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后皇:皇天后土。嘉:美,或釋為生育。徠:同“來”。服:服習南國水土。橘啊,你這天地間的佳樹,生下來就適應當地的水土。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你的品性堅貞不變,生長在江南的國度啊。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根深蒂固難以遷移,那是由于你專一的意志啊。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綠葉襯著白花,繁茂得讓人歡喜啊。
曾(céng層)枝剡(yǎn演)棘,圓果摶(tuán團)兮。曾:通“層”。曾枝,層層枝葉。剡棘:尖刺。橘枝有刺。圓果:指橘子。摶:通“團”,指橘子長得圓美。枝兒層層,刺兒鋒利,圓滿的果實啊。
青黃雜糅,文章爛兮。青黃雜糅:橘子皮色有青有黃,相互錯雜。文章:文采,此指橘子色彩。爛:燦爛。青中閃黃,黃里帶青,色彩多么絢麗啊。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 精色:橘子外表顏色鮮明。內白:橘子內瓤潔白。任:擔當重任。外觀精美內心潔凈,類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紛缊yūn 宜修,姱(kuā)而不丑兮。紛緼:同“氛氳”,香氣盛貌。宜脩:美好。姱:美好。長得繁茂又美觀,婀娜多姿毫無瑕疵啊。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啊,你幼年的志向,就與眾不同啊。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獨立特行永不改變,怎不使人敬重啊。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廓:空廓,此指胸懷開闊。堅定不移的品性,你心胸開闊無所私求啊。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蘇世:在世上保持清醒,或曰疏遠俗世。橫:橫立世上,或釋為欄木,以喻自我約束。不流:不隨從流俗。你遠離世俗獨來獨往,敢于橫渡而不隨波逐流啊。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 小心謹慎從不輕率,自始至終不犯過失啊。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秉:執(zhí),持。參:合。參天地,上合天地無私之德。
遵守道德毫無私心,真可與天地相比啊。
愿歲并謝,與長友兮。歲:歲暮。并謝:百花一齊凋謝。與長友:長與橘為朋友。橘樹四季常青,不因歲寒而凋。愿在萬物凋零的季節(jié),我與你結成知己啊。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淑:美,善。離:通“麗”,附麗。淫:放蕩。梗:直。理:紋理。此以橘之干直而有紋理,喻人之堅守直道、符合正理。內善外美而不放蕩,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啊,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你的年紀雖然不大,卻可作人們的良師啊。
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比:比美。伯夷:商末孤竹君之子,周滅商,伯夷與弟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于首陽山中。是后世稱頌的有節(jié)之士。置:植,立。像:榜樣。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種在這里作我為人的榜樣啊。
南國多橘,楚地更可以稱之為橘樹的故鄉(xiāng)了?!稘h書》盛稱“江陵千樹橘”,可見早在漢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產橘而聞名遐邇。不過橘樹的習性也奇:只有生長于南土,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實,倘要將它遷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澀的枳實了?!蛾套哟呵铩匪洝伴偕茨蟿t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這不是一大缺憾嗎?但在深深熱愛故國鄉(xiāng)土的屈原看來,這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秉性,正可與自己矢志不渝的愛國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讒被疏、賦閑郢都期間,即以南國的橘樹作為砥礪志節(jié)的榜樣,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詠物名作——《橘頌》。
《橘頌》可分兩節(jié),第一節(jié)重在描述橘樹俊逸動人的外美。開筆“后皇嘉樹,橘徠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響:一樹堅挺的綠橘,突然升立在廣袤的天地之間,它深深扎根于“南國”之土,任憑什么力量也無法使之遷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氣,“受命不遷”的堅毅神采,頓令讀者升起無限敬意!橘樹是可敬的,同時又俊美可親。詩人接著以精工的筆致,勾勒它充滿生機的紛披“綠葉”,暈染它雪花般蓬勃開放的“素榮”;它的層層枝葉間雖也長有“剡棘”,但那只是為了防范外來的侵害;它所貢獻給世人的,卻有“精色內白”,光采照人的無數“圓果”!屈原筆下的南國之橘,正是如此“紛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節(jié)雖以描繪為主,但從字里行間,人們卻可強烈地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嘉樹”的一派自豪、贊美之情。
橘樹之美好,不僅在于外在形態(tài),更在于它的內在精神。本詩第二節(jié),即從對橘樹的外美描繪,轉入對它內在精神的熱情謳歌。屈原在《離騷》中,曾以“羌無實而容長”(外表好看,卻無美好的內質),表達過對“蘭”、“椒”(喻指執(zhí)掌朝政的讒佞之臣)等輩“委其美而從俗”的鄙棄。橘樹卻不是如此。它年歲雖少,即已抱定了“獨立不遷”的堅定志向;它長成以后,更是“橫而不流”、“淑離不淫”,表現出梗然堅挺的高風亮節(jié);縱然面臨百花“并謝”的歲暮,它也依然郁郁蔥蔥,決不肯向凜寒屈服。詩中的“愿歲并謝,與長友兮”一句,乃是溝通“物我”的神來之筆:它在頌橘中突然攬入詩人自己,并愿與橘樹長相為友,面對嚴峻的歲月,這便頓使傲霜斗雪的橘樹形象,與遭讒被廢、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疊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載,以“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收結,全詩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華——在兩位古今志士的遙相輝映中,前文所贊美的橘樹精神,便全都流轉、匯聚,成了身處逆境、不改操守的偉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歷史天幕上了!
從現在所能見到的詩作看,《橘頌》堪稱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首詠物詩。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樹的生態(tài)和習性,運用類比聯(lián)想,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lián)系起來,給予熱烈的贊美。借物抒志,以物寫人,既溝通物我,又融匯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銘所贊揚的“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但見(屈)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楚辭燈》)的奇特境界。從此以后,南國之橘便蘊含了志士仁人“獨立不遷”、熱愛祖國的豐富文化內涵,而永遠為人們所歌詠和效法了。這一獨特的貢獻,無疑僅屬于屈原,所以宋劉辰翁又稱屈原為千古“詠物之祖”?!?/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