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1]經綸:原指整理絲縷,這里引申為創(chuàng)制天下的法規(guī)。大經:指常道,法規(guī)。
[2]大本:根本大德。
[3]肫肫:誠摯,與“忳忳”同。忳,懇誠貌也。
[4]淵淵其淵:意思是說圣人的思慮如潭水一般幽深。淵淵,水深。
[5]浩浩其天:圣人的美德如蒼天一般廣闊。浩浩,原指水盛大的樣子。
[6]固:實在。
[7]達天德者:通達天賦美德的人。
只有天下達到誠的最高境界的人,才能創(chuàng)制天下的法規(guī),才能樹立天下的根本大德,掌握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這怎么會有偏向呢?他的仁心是那樣的真誠,他的思慮像潭水般幽深,他偉大的美德像蒼天一樣廣闊。假如不是確實具有真正聰明智慧而通達天賦美德的人,誰又能真正了解他呢?
經綸天下,立本知化育
在《中庸》的第三十二章中,又開始強調至誠的品性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書中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夫焉有所倚?”也就是說,唯有天底下內心最為真誠的人,才能夠掌握治理天下,管理國家的大綱,才能夠擔當?shù)闷饦淞⑻煜碌赖碌浞兜闹厝?,才能夠領悟到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如果想做到這幾點,除了依靠那種至誠的品性以外,一個人還能夠靠什么來達到呢?那么,為什么只有至誠之人才能夠掌握天下間的至道,做到凡有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呢?因為只有至誠之人才能夠認識到天地萬物的運行與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夠把握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并且把它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的各個方面。至誠之人內心一定是無妄的,他們的心中沒有任何的雜念與非分之想,也沒有那些小人的損人利己的功利之心。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夠了解天地間的真理與運行法則,并用自己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來運用這些法則,在人世間做一些人人歡迎的善事,把他們內心中仁愛的本性通過他們的行為彰顯出來。
由于擁有了一顆至誠之心,他們就可以駕馭世間的萬事萬物。因為任憑世間諸多事物紛繁復雜,千變萬化,但是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如果我們掌握了駕馭萬事萬物的這一個“宗”,也就不會被眼前的變幻景象所迷惑了,就可以透過現(xiàn)象看到內在的本質了。而這一個“宗”,就是一顆無比至誠之心。
中庸思想中所說的“誠”,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誠實”概念。當然,誠實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線,是人之為人的一項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中庸思想所說的“誠”是一種更加抽象化的“誠”,也是一種更高境界的“誠”。西方哲學中有一個概念叫作“本體論”,本體就是萬事萬物的最根本的出發(fā)點和最深層的根性,就是天地之本、萬物之本、做人之本。其實中庸思想中所說的這個“誠”就是提升到“本體論”高度的“誠”,一種接近于“道”的層面的概念。
在《中庸》中,有這樣的論述:“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就是說,無論天道還是人道,歸根到一個字,那就是一個“誠”字。我們常常說“天道不欺”“天道有成”,就是說天道的運行遵循一個“誠”的法則。一年四季之中,每個季節(jié)所特有的屬性都是格外分明的,其運行的秩序也是井然有條的,春華秋實,夏衍冬藏,這是天道不可更改的至理,也是天道至誠的表現(xiàn)。天道如此,人之道就更應該以“誠”為本。如果一個人內心不真誠,從來不與別人交心,只把別人當工具使用,那么,這樣的人是無法在世間立足的,他遲早會被社會驅逐出去,因為他違背了“誠之者人之道”的法則。任何游戲都有各自己的游戲規(guī)則,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也一樣。在世上生存最為基本的規(guī)則就是你必須是一個內心真誠的人,不然別人就不會與你為伍,你就沒有資格進入人生這一場大的“游戲”圈子。
作為一個普通人,能夠做到秉持一顆誠心做人,秉持一顆誠心做事,那么就會在這個世間生活得坦蕩,生活得幸福。那些虛偽之徒,那些勢利小人,每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隱藏著自己丑陋的本性,出賣著自己高貴的人格,他們的生活,能幸福到哪里去呢?而對于天下至圣至賢之人,他們的使命就顯得更崇高、更偉大了。他們要“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
“經綸天下之大經”,就是讓天下眾生安享太平,讓世間秩序變得有條不紊,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國與國之間再無戰(zhàn)事征伐。“立天下之大本”,就是在人類世界中建立一種根本的原則、根本的價值觀,為世人樹立一種道德典范?!爸煜轮?,也可以理解為以仁、義、禮、智、信這人間的五種倫理,去教化天下眾生,讓他們明了天地養(yǎng)育萬物之理。世間有這種資歷的人,有這樣遠大理想的人,當然就是人群當中的最高典范。然而他首先必須是一個至誠的人,才有資格擔當此任。因為除了“至誠”的本性外,“夫焉有所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