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既有生養(yǎng)的意義,如“生兒育女”;也有培植的意義,如“封山育林”;還有教導(dǎo)的意義,如“教書育人”。究竟哪個意義體現(xiàn)了我們先人造字時的本來意愿呢?
圖源:漢字全息資源應(yīng)用系統(tǒng)甲骨文和金文的“育”字,由“女”或“母”與它們屁股后面的大頭朝下的“子”組成,字形就像女人生小孩的樣子,其中的小點表示伴隨孩子降生而流出的血水。秦以后的“育”字,把下部換成了表示動物軀體的“肉”(后寫作“月”),上部酷似“云”的形狀。
需要指出的是,“育”和“毓”同源。甲骨文和金文的“育”還演化出了“毓”字,這個字最能夠體現(xiàn)女人生孩子的意義,不過現(xiàn)在“毓”大都用為人名。
“育”是會意字,本義指生孩子,如生育、節(jié)育、絕育。南北朝時期的辭書《玉篇》就解釋說:“育,生也?!?/span>
因為孩子生下來后必須有人撫養(yǎng),“育”便引申指培養(yǎng),如撫育、培育、養(yǎng)育。
又因為孩子不僅需要生活上的照看,更需要知識和品德的教導(dǎo),“育”還引申出教育方面的意義,如德育、智育、教書育人。
育才造士是國家的根本,我國歷代賢哲都非常重視??鬃颖旧砭褪墙逃?,素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之說。孟子晚年也從事教育,并把它作為人生大樂事之一,正如其所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span>
下圖為宋代的慈母恩石刻,雕鑿于重慶市大足縣寶品山,圖中的女人就在撫育她生養(yǎng)的孩子。
(改編自語文出版社圖書《字海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