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湯( 《傷寒論》 )
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
功效:溫中澀腸止?。?/span>
主治:虛寒血痢證。
22、縮泉丸( 《魏氏家藏方》 )
組成:天臺(tái)烏藥、益智仁、茴香;
功效:溫腎祛寒,縮尿止遺;
主治:膀胱虛寒證。
23、磁朱丸( 《備急千金要方》 )又名“神曲丸”
組成:神曲、朱砂、磁石;
功效:益陰明目,重鎮(zhèn)安神;
主治:心腎不交諸癥。
24、甘麥大棗湯( 《金匱要略》 )
組成:甘草、小麥、大棗;
功效:養(yǎng)心安神,和中緩急;
主治:臟躁癥。
25、瓜蔞薤白白酒湯( 《金匱要略》 )
組成:瓜蔞、薤白、白酒;
功效:通陽(yáng)散結(jié),行氣祛痰;
主治:胸陽(yáng)不振,痰氣互結(jié)之胸痹輕證。
26、金鈴子散( 《太平圣惠方》 )
組成:川楝子、延胡索;
功效:疏肝泄熱,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證。
27、良附丸( 《良方集腋》 )
組成:高良姜、香附子、生姜;
功效:行氣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肝胃氣滯寒凝證。
28、大半夏湯( 《金匱要略》 )
組成:半夏、人參、白蜜;
功效:和胃降逆,益氣潤(rùn)燥;
主治:胃反證。
29、下淤血湯( 《金匱要略》 )
組成:大黃、桃仁、蟄蟲(chóng);
功效:泄熱逐瘀;
主治:瘀血化熱,瘀熱內(nèi)結(jié)。
30、牽正散( 《楊氏家藏方》 )
組成:白附子、白僵蠶、全蝎;
功效:祛風(fēng)化痰,通絡(luò)止痙;
主治:風(fēng)中頭面經(jīng)絡(luò)。
31、增液湯( 《溫病條辨》 )
組成:玄參、麥冬、生地;
功效:增液潤(rùn)燥;
主治:陽(yáng)明溫病,津虧便秘證。
32、茵陳蒿湯( 《傷寒論》 )
組成:大黃、梔子、茵陳;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濕熱黃疸。
33、梔子柏皮湯( 《傷寒論》 )
組成:梔子、黃柏、甘草;
功效:清熱利濕;
主治:黃疸之熱重于濕證。
34、三妙丸( 《醫(yī)學(xué)正傳》 )
組成:黃柏、蒼術(shù)、川牛膝;
功效:清熱燥濕;
主治:濕熱下注之痿痹。
35、小陷胸湯( 《傷寒論》 )
組成:半夏、黃連、瓜蔞;
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
主治:痰熱互結(jié)之結(jié)胸證。
36、三子養(yǎng)親湯( 《雜病廣要》 )
組成: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
功效:溫肺化痰,降氣消食;
主治:痰壅氣逆食滯證。
37、枳術(shù)丸( 《內(nèi)外傷辨惑淪》 )
組成:枳實(shí)、白術(shù)、荷葉;
功效:健脾消痞;
主治:脾虛氣滯,飲食停聚。
38、瓜蒂散( 《傷寒論》 )
組成:瓜地、赤小豆、香豉;
功效: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塞胸脘證。
39、三圣散( 《儒門(mén)事親》 )
組成:防風(fēng)、瓜蒂、藜蘆;
功效:涌吐風(fēng)痰;
主治:中風(fēng)閉證。
40、芍藥甘草附子湯( 《傷寒論》 )
組成:芍藥、甘草、附子;
功效:陰陽(yáng)雙補(bǔ)。
41、梔子甘草豉湯( 《傷寒論》 )
組成:梔子、香豉、甘草;
功效:清熱散結(jié),兼以益氣。
42、梔子生姜豉湯( 《傷寒論》 )
組成:梔子、香豉、生姜;
功效:清熱散結(jié),和胃止嘔。
43、梔子厚樸湯( 《傷寒論》 )
組成:梔子、厚樸、枳實(shí);
功效:清熱除煩,寬中消滿(mǎn)。
44、三物小白散( 《傷寒論》 )
組成:桔梗、巴豆、貝母;
功效:溫寒逐水,滌痰散結(jié)。
45、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論》 )
組成:大黃、黃連、黃芩;(以麻沸湯漬之)
功效:清熱除痞。
46、梔子柏皮湯( 《傷寒論》 )
組成:梔子、黃柏、甘草;
功效:清解里熱,兼以祛濕。
47、豬膚湯( 《傷寒論》 )
組成:豬膚、白蜜、白米粉;
功效:滋腎、潤(rùn)肺、補(bǔ)脾,除煩利咽。
48、苦酒湯( 《傷寒論》 )(苦酒即米醋)
組成:半夏、雞子、苦酒;
功效:化痰斂潰,消腫止痛。
49、半夏散及湯( 《傷寒論》 )
組成:半夏、桂枝、甘草;
功效:散寒通陽(yáng),化痰開(kāi)結(jié)。
50、枳實(shí)梔子鼓湯( 《傷寒論》 )
組成:枳實(shí)、梔子、香豉;
功效:清熱除煩、寬中下氣。
51、滑石代赭湯( 《金匱要略》 )
組成:百合、滑石、代赭石;
功效:清心潤(rùn)肺,利濕除熱。
52、蜀漆散( 《金匱要略》 )
組成:蜀漆、云母、龍骨;
功效:祛痰截虐。
53、瓜蔞薤白白酒湯( 《金匱要略》 )
組成:瓜蔞實(shí)、薤白、白酒;
功效:宣痹通陽(yáng),豁痰利氣;
主治:胸痹。
54、茯苓杏仁甘草湯( 《金匱要略》 )
組成:茯苓、杏仁、甘草;
功效:宣肺利氣化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