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甫
朗誦:王言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浪漫與激情。全詩無一“望”字,卻緊緊圍繞此字著筆,由遠(yuǎn)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fā)了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搬贰笔翘┥降膭e名,因泰山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胺蛉绾巍本褪恰暗降自趺礃??”“夫”字在古文中是句首語氣詞,杜甫把它融入詩句,是新創(chuàng),別致。
“齊魯青未了”是詩人經(jīng)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像謝靈運(yùn)《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yuǎn)遠(yuǎn)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yuǎn)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一個“鐘”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割”字,寫出高大的泰山具有一種主宰的力量----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這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此句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杜甫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在此得以顯現(xiàn)。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是寫細(xì)望。詩人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蕩漾?!皼Q眥”二字夸張、生動地表現(xiàn)出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面前的著迷之態(tài)。他想把一切看個夠,因而使勁睜大眼睛張望,感到眼眶都像裂開了。這情景側(cè)面烘托出泰山的景色迷人。“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由此可知此時已是日薄黃昏,詩人卻還在望,這里面蘊(yùn)藏著詩人多少熱愛和贊美祖國河山的感情??!
末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詩人從望岳產(chǎn)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聯(lián)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也寫出了詩人雄視一切的英姿和氣勢,心胸和氣魄?!皶?dāng)”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作者把眾山的小和泰山的高進(jìn)行對比,表現(xiàn)了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氣概,這正是杜甫成為一代偉大詩人的關(guān)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精氣神。故此,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tǒng)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shù)構(gòu)思精妙奇絕。此詩寄托雖深遠(yuǎn),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讓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yuǎn)。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jì)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