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部分重點文言文閱讀】 1、三 峽 ◇酈道元
自[從,由]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幾乎,完全]無闕[同“缺”,中斷,斷開]處。重巖疊嶂,隱[遮住]天蔽[擋]日,自[如果]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本指陽光,這里指太陽]月。
至于[到了那]夏水襄[漫上]陵,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絕[斷]?;騕有時]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從……出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御[駕]風,不以[認為,覺得]疾[快速]也。春冬之時,則素[白色]湍[急速流動的水]綠潭,回清到影,絕[極,最高處] [山峰]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沖刷]其間,清[水清澈]榮[樹茂密]峻[山高聳]茂[草豐盛],良[實在,的確]多趣味。
每[常常到]至晴初霜[名詞用作動詞,結霜]旦,林寒[形容詞用作動詞,清涼]澗[山谷,夾在兩山間的水溝]肅[形容詞用作動詞,寂靜],常有高猿長嘯,屬[zhǔ,連續(xù)]引[延長]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斷,停止,消失]。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本文選自《水經(jīng)注·江水》,作者是北魏(朝代)的地理學家酈道元。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2.文中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正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
3.文中寫三峽水流洶涌湍急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由此可聯(lián)想到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中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4.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讞、怪柏、懸泉、瀑布八種景物,這八種景物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5.文中用“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描繪了山形的挺拔險峻,用“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寫盡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有何寫作特點?
[答]從想象角度側面虛寫三峽水流洶涌湍急。
7.文章結尾引用漁者的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強調、渲染樂了三峽秋天的凄涼、悲愁。
8.今年我國尚在建設中的長江三峽工程舉世矚目,請結合你對它的了解,說說這一工程竣工后,課文《三峽》中哪些內容將會改變?(舉出兩條即可)
[答]①不會再有“沿溯阻絕”的情況。 ②水流趨緩,“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也不會再有。
9.寫景狀物要抓住特征。課文寫三峽四時風光,為什么從“山”寫起?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答]因為“峽”的意思就是兩山夾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峽”,所以從山寫起。三峽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著寫水。寫水先寫夏水,后寫春冬之水,因為夏水最盛,最為兇險、迅疾,最具特點。最后描寫三峽之秋的悲涼氣氛。
2、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副詞,很]蕃[fān,多]。晉陶淵明獨[副詞,只]愛菊。自李唐[唐代皇帝都姓李,故稱唐朝為“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我]獨愛蓮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出淤[水中污泥]泥而[連詞,表轉折,卻]不染[沾染,污染],濯[洗滌]清漣[微波]而不妖[妖治,艷麗],中通外直,不蔓[蔓延]不枝[生出枝節(jié)],香遠益[更加]清[清香],亭亭[聳立的樣子]凈植[樹立],可遠觀而[連詞,表轉折,卻]不可褻[親近而不莊重]玩焉[語氣詞,哪]。
予謂[認為]菊,花之[結構助詞,的]隱逸者也[表肯定語氣];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有道德的人]者[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的人(事物)”]也。噫[嘆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唉”]!菊之[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愛,陶后鮮[xiǎn很少]有聞;蓮之愛,同[如同,像]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副詞,應當]乎眾矣[語氣詞,表肯定]。
1. 比喻君子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許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 比喻志潔行廉,德聲遠播的句子是:香遠益清,亭亭凈植。比喻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只能在遠處恭敬的觀賞,而不可近前玩弄的句子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本文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文中作者把“蓮”比作君子,作者認為君子應該是:品德高尚的人。
3. 陶淵明愛菊的原因:菊,花之隱逸者也,世人愛牡丹的原因:牡丹,花之富貴者也,“我”愛蓮的原因是:蓮,花之君子者也。作者寫蓮花可愛形狀的目的是:表現(xiàn)作者潔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
4. 作者寫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通過對三種花品格的描寫以牡丹作反襯,以菊花作陪襯,突出蓮的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5.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人們對不同花的喜愛,表明了他們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如陶淵明獨愛菊,表明了他追求隱逸(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世人甚愛牡丹,表明了世人貪慕富貴的生活態(tài)度。
6. 表現(xiàn)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7. 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世人甚愛牡丹”。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追求富貴、貪慕富貴、趨炎附勢的世風的鄙棄。
9.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課文中的“牡丹”、“菊”、“蓮”分別象征什么樣的人?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贊美寄寓著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1) 牡丹——“ 花之富貴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貴的人。(2) 菊——“花之隱逸者”象征:不趨炎附勢的隱士。(3) 蓮——“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賢能之士。
寄意著著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要在污濁的世間保持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節(jié)操的思想感情。
10. 短文贊揚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實則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抒發(fā)??涩F(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人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這兩種觀點,你是怎樣看待的?
[答]這兩種觀點各有道理。兩種觀點實際上講的是人與環(huán)境(或社會)的關系問題。一個人如果自持力強,能不受環(huán)境影響,就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反之,一個人如果自持力弱,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就有可能跟著壞人學壞人,也就是“近墨者黑”。
11. 下面這段話蘊含了君子哪些品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答]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志潔行廉,儀態(tài)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
3、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名詞用作狀語,往西]行百二十步,隔篁[叢生的竹子]竹,聞水聲,如鳴佩[佩玉]環(huán)[玉環(huán)],心樂之[音節(jié)助詞,無義]。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特別]清冽[清涼]。全石以[連詞,相當于“而”]為[作為]底,近岸,卷石底以[連詞,相當于“而”,來。]出,為坻[水中高地],為嶼,為嵁[長短不平的巖石],為巖。青樹翠蔓[藤蔓],蒙[覆蓋]絡[纏繞]搖綴[連接],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披拂[隨風飄蕩]。
潭中魚可[副詞,大約]百許[表示數(shù)量的約略估計,左右]頭,皆[都]若[好像]空游[飄游]無所依[依托]。日光下澈[射透],影布石上,佁然[愣住的樣子]不動;俶爾[忽然]遠逝,往來翕忽[迅速之狀],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望,斗[名詞用作狀語,像北斗星一樣]折蛇[名詞用作狀語,像蛇一樣]行,明滅[或隱或現(xiàn)]可見。其岸勢犬牙[名詞用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差互[互相交錯],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像環(huán)一樣]合,寂[寂靜]寥[高遠空曠]無人,凄[使動用法,使……凄涼]神寒骨,悄[qiǎo。寂靜]愴[憂傷]幽邃深]。以[介詞,表原因,因為]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就]記之[代詞,指小石潭的景象]而[連詞,表順承]去[離開]。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跟隨,隨同]而[連詞,表并列]從者,崔氏二小生[長輩對年輕人的稱謂]:曰恕己,曰奉壹。
1.作者從游魚、日光、魚影三個方面方面描寫了潭水清的特點。文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心情的話是: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2.理解填空。
課文多角度描寫景物,其藝術手法主要有:①點面結合。如寫石:“全石以為底”是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是點。②遠近交錯。如寫潭:“聞水聲”是遠,“下見小潭”是近。⑧動靜結合。如寫魚:“影布石上”是靜,“俶爾遠逝”是動。④虛實相生。如“潭中魚可百許頭”表面寫魚,實為寫水,以實寫虛,虛實相應成趣。
3.作者通過謝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的環(huán)境,意在表現(xiàn)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意在表現(xiàn)孤寂悲涼的思想感情。
4.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觀魚時和游覽到最后所描寫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發(fā)生了變化,你認為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可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理解分析)
[答]被貶心中憤懣凄苦,只好寄情山水,獲得暫時的快樂,一經(jīng)環(huán)境的觸發(fā),又憂傷悲涼。
5.文中提到“樂”字,這跟全文的情調協(xié)調嗎?說說你的理解。
[答]作者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他政治上失意的抑郁心情,因此當他聽到水聲時,當他看到魚兒“往來翕忽”的游態(tài)時,他感到自然間的樂趣,心情也變得歡快起來,成為作者當時心情的反襯,跟全文的憂傷凄苦的基調形成了對立的統(tǒng)一,從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6.文中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
[答]潭中魚可百許頭……往來翕忽。
7.“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這八個字,不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圍,環(huán)境清幽的特點,也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8.為了發(fā)展旅游事業(yè),當?shù)財M開發(fā)小石潭景點,請你根據(jù)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這里石奇水清,游魚相戲,四周著述環(huán)抱,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是觀光旅游、愉悅心情的好去處。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來過這里,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優(yōu)美散文《小石潭記》。小石潭由此聞名遐邇。
9.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轉折。而這轉折卻造就了他輝煌的文學成就和成熟的哲學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為永州這座歷史名城增光添彩。由此,你感悟到什么?請把你的感想寫下來。
[答]“禍兮,福之所倚。”困頓之時,仍不懈的探索,書寫性靈,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自會留下瑰麗的一頁。
4、記承天寺夜游 ◇蘇 軾
元豐[宋神宗的年號]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上],解衣欲睡,月色入戶[窗],欣[愉快]然起行。念[考慮、想到。]無與[介詞,同、和、跟。后面省略了賓語“吾”。]樂[名詞用作動詞,享受快樂。]者,遂[于是]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字夢得,蘇軾的好友。]。懷民亦未寢[睡覺],相與[和……一起]步于[介詞,表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地點,在。]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空曠澄澈],水中藻,荇交橫,蓋[表承上說明或議論,可譯為大概,原來等。]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只是]少閑人[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如吾兩人者耳。
1.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是:月夜閑游的情調和寧靜脫俗的心境。點睛之筆是:閑人。
2.本文所用的表達方式有哪些?請給本文劃分結構并寫出層意。
[答]本文所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景物描寫‖抒情。
一層: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時間、地點、人物。二層:描寫月光清澈。三層:嘆息賞月人少,暗示世人為俗務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潔。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發(fā)李太白思鄉(xiāng)之苦;“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似鉤彎月,觸動李后主亡國之痛;此文中,蘇東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呢?
[答]文中蘇東坡將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積水,又將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又有贊賞自己與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閑人”的含義?
[答]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盡在其中。(或表現(xiàn)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松愉快的復雜心情。既有由賞月詠月而發(fā)的自豪自慰,又有為“閑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5.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復雜感情。
[答](曠達胸懷)(1)貶謫悲涼。(2)人生感慨。(3)賞月喜悅;(4)漫步悠閑。
6.“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段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點?點染出一個怎么樣美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說說文中哪些語句表現(xiàn)了“閑”?
[答]入夜即“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細。
5、馬 說 ◇韓 愈
世有伯樂,然后[轉折連詞]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連詞,表轉折,但是]伯樂不常有。故[因此]雖[連詞,即使]有名馬,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沒]于奴隸人之手,駢[兩馬并駕]死于槽櫪[馬棚]之[音節(jié)且詞,無義]間,不以[介詞,用]千里稱[稱呼]也。
馬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千里者,一食[sì,吃一頓]或[有時]盡粟[本指小米,泛指糧食]一石[dàn,市制中的容量單位]。食[sì,通“飼”,喂養(yǎng)]馬者不知其能[能夠]千里而[連詞,來]食也。是[代詞,這,這樣]馬也[助詞,表停頓],雖有千里之[結構助詞,的]能[才能,能力],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才能]美[優(yōu)點]不外見[xiàn],且[猶,尚且]欲與常[平常,普通]馬等[等同,一樣]不可得,安[表反問語氣,怎么]求其能千里也[語氣助詞,用于疑問句末尾]?
策[竹制的馬鞭,引申為鞭打,這里意為驅使]之不以[動詞,采用]其[代詞,指飼養(yǎng)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道[方法],食之[代詞,指千里馬]不能盡其材[同“才”。才能],鳴之[音節(jié)助詞,湊足章節(jié),無義]而[連詞,表轉折,卻]不能通[知道,通曉]其意,執(zhí)[握]策[名詞,馬鞭]而[連詞,表承接關系]臨[面對]之[代詞,指千里馬],曰:“天下無馬!”嗚呼,其[同“豈”,語氣詞,表反問,難道]真無馬邪[同“耶”,表疑問]?其[語氣詞,表推測,恐怕]真不知[動詞,認識]馬也。
1.本文中心句是(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本文的寫作手法是:托物寓意。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為喻,表達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人才、用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2.文中表明千里馬與伯樂依賴關系的句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揭示千里馬必然被埋沒的原因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描寫千里馬可悲命運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其作用是:從反面論述了中心論點。表明食馬者無知的句子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馬者無知所造成的惡果的句子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其作用是:再次從反面論證論點,揭示被埋沒的原因。寫食馬者的愚妄(平庸淺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文中對食馬者進行強烈諷刺的句子是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3.“其真不知馬也”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與開頭呼應,點明全文主旨。
4.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有何比喻意義?
[答]伯樂比喻知賢識才的人,千里馬比喻出類拔萃的人,食馬者比喻埋沒摧殘人才的統(tǒng)治者。
5.千里馬的才能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伯樂不常有。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6.懷才不遇的人常慨嘆的兩句話是:千里馬常用,而伯樂不常有。
7.韓愈認為,成為人才應該具備哪幾個條件?
[答]①識別是人才出現(xiàn)的前提條件。②培養(yǎng)是人才成長的必要條件。③正確使用是人才成才有根本條件。
8.《馬說》中作者指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而實際情況是這樣嗎?如果伯樂發(fā)現(xiàn)了千里馬,那么它一定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千里馬嗎?請結合實際談談你的看法,不超過50個字。
[答]實際情況不一定如此。即使伯樂發(fā)現(xiàn)了千里馬,如果千里馬自已不發(fā)憤圖強的話,它也成不了千里馬。作為當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自己的才能,為將來能成為“千里馬”作好準備。
9.聯(lián)系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請你換一個角度,談談對人才問題的看法。
【示例一】當今社會,人才的競爭非常激烈,我們不能死守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觀念不變,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練就“千里馬”的本領,然后積極的推銷自己,不能死等著“伯樂”來發(fā)現(xiàn)自己。
【示例二】在社會日益發(fā)達的今天,需要的人才是各種各樣的,只要你是“千里馬”,終有你展示才華的時機,不用愁被埋沒掉。
6、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在于,在乎]高,有仙則[副詞,就]名[名詞用作動詞,出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靈驗,神奇]。斯[指示代詞,這]是[判斷動詞]陋室,惟[介詞 ,表原因,只]吾德馨[xīn,香氣,這里比喻品德高尚,情趣高雅]。苔痕/上/[爬上]階綠,草色/入/[映入]簾青。談笑有鴻[大]儒[有學問的人],往來無白丁[平民,這里指學問淺薄的人]??梢哉{[調弄]素[古樸]琴,閱金經(jīng)[佛經(jīng)]。無絲[弦樂器]竹[管樂器]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亂[擾亂]耳,無案[幾桌,幾案]牘[dú,書籍,文書]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勞[使動用法,使……勞累]形[身體]。南陽諸葛廬[房舍],西蜀子云亭??鬃釉唬汉温甗助詞,無實在意義,賓語前置的標志]有[有何之陋]?
1.文中表現(xiàn)陋室環(huán)境優(yōu)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表現(xiàn)陋室主人交往儒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表現(xiàn)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調素琴,閱金經(jīng)。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能提挈全文大意的詞是:德馨。
3.《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4.《陋室銘》一文中,作者在結尾提到古代賢士,并且引孔子的話,表現(xiàn)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賢士的一句話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5.試分析“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文中的作用。
[答]起興開頭,以虛襯實。
6.試作者分析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答]高潔傲岸,安貧樂道。
7.《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答]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8.有人認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極避世的心態(tài)。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答]不同意。本文中作者追求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是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以古代的賢士自況,更說明了作者是有遠大的志向的,所以本文并沒有反映出作者消極避世的心態(tài)。
9.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達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物質生活豐富了,我們更應該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物質追求和精神需求要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
10.本文對偶句有哪些?
[答]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②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③調素琴,閱金經(jīng)。④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7、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守[做郡的長官]/巴陵郡。越/[及、到]明年,政通/[通順]人和,百廢/具[同“俱”,全,皆]興[興辦]。乃[于是,就]/重修/岳陽樓,增[擴大]其[代詞,代岳陽樓]/舊制[規(guī)模],刻/唐賢今人[互文,唐代和當代(宋代)的賢士名人。]詩賦/于[介詞,在。]其上。屬[同“囑”,托付]予/作[寫]文/以[連詞,來]記之[代詞,指重修岳陽樓這件事]。
予/觀夫/[fú指示代詞,表遠指,相當于“那”]巴陵勝[形容事物優(yōu)美、美好,這里意為優(yōu)美。]狀[景色],在/洞庭一[全,一個]湖。銜[用嘴含,引申為包含。]/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廣遠]無/際涯[際、涯,同義連用,邊];朝暉/[陽光]夕[日暮,傍晚]陰[這里指陽光少見或天色陰暗],氣象[景物]/萬千。此則[表判斷,就是。]/岳陽樓/之 [結構助詞,的]大[雄偉、壯麗]觀[景象]也。前人/之[結構助詞,的]述備[詳盡,完備]矣。然則/北[名詞作狀語,向北]通巫峽,南[名詞作狀語,向南]極[盡,通到]瀟湘,遷客[貶謫的人]騷人[詩人],多會[聚集]于此,覽物之情,得無/[能不,該不會]異乎?【“得無……乎”,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一種句式,表示推測,意思是“可能……吧”“或許……吧”?!?div style="height:15px;">
若夫/[發(fā)語詞,引出下一層的論述,像那]霪[過量]雨霏霏,連月/不開[放晴],陰風/怒號,濁浪/排[推,這里是沖的意思。]空;日星/隱耀[光輝],山岳/潛[潛藏,隱沒。]形[形跡];商旅/不行,檣[桅桿]傾/[倒下]楫[船槳]摧[折斷];薄[迫近]暮/冥冥[昏暗的樣子],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離開]國[國都]懷鄉(xiāng),憂讒[說壞話]/畏譏[譏諷],滿目/蕭[凄涼冷落]然,感極[極點]/而[連詞,表順承,就]悲者矣。
至若/[發(fā)語詞,引出下一層的論述,至于]春和[和煦]景[日光]明,波瀾/不驚[起,動],上下/天光,一[一片]碧/萬頃[極言其廣];沙鷗/翔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錦鱗/[美麗的魚]游泳[游動,游來游去。];岸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汀[tīng,水中小洲]蘭,郁郁[形容香氣很濃]青青。而[連詞,表轉折,然而]或/[有時]長煙/一[全]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圓形的玉],漁[名詞,漁夫]歌/互答,此樂/何極[窮、盡]!登斯樓也,則有心曠[開闊]神怡[愉快],寵[恩寵,榮譽]辱/偕[xié,一起]忘,把[動詞,拿,持]酒/臨[面對]風,其[代詞,指把酒臨風的樂趣]喜/洋洋[得意的樣子]者矣。
嗟夫[表感嘆]!予/嘗求/[探求]古仁人之心[思想感情],或[或許]異二者之為[這里指心理活動(即兩種心情發(fā))],何[疑問代詞,為什么]哉?不以/[介詞,表原因,因為]物喜,不以/已悲;居[處在]廟[宗廟]堂[殿堂]之[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高/則憂[為……擔憂]其民;處江湖之[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遠/則憂其君。是/[代詞,指成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進[在朝廷做官。]亦憂,退[退處江湖。]亦憂。然[代詞,這樣,指上文“進亦憂,退亦憂”。]則[連詞,就,那么。]/何時而[連詞,才]樂耶?其[語氣詞,表猜測。大概,或許。]必曰"先/[在……之前]天下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憂/而[連詞,表順承]憂,后/[在……之后]天下之樂/而[連詞,表順承]樂"乎。噫!微[非,沒有]斯人,吾誰/與歸[歸依][吾與誰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 本文以“記”為名,先敘事后寫景,進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發(fā)議論,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蓄勢,氣象雄偉。作者作記的緣由是:屬予作文以記之。作者贊美滕子京政績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 滕子京重修岳陽樓都作了那些事情?
[答]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3. 從空間角度寫岳陽樓總貌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從時間角度寫岳陽樓總貌的句子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文中動靜結合,描寫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4. 第一段中的“今人”指的是宋朝人;第二段中的“騷人”指的是詩人,其含義源于屈原的《離騷》。
5. 試分析“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句式特點及作用。
[答]使用了雙重否定句和反問句,其作用為:強調了遷客騷人覽物之情與古仁人的情懷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
6. 表達古仁人的胸襟與遷客騷人的胸襟有別的原因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古仁人曠達胸襟的實質是:憂國憂民;遷客騷人胸襟的實質:憂己。
7. 作者用“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和“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
8. 課文第二段描繪的畫面特點是陰晦蕭索,第三段描繪的畫面特點是明麗輕快;如果請你朗讀第二、三段文字,應分別讀出低沉悲涼和昂揚樂觀的語氣來。
9. 表明作者政治抱負的句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作者為了表示自己政治上孤獨苦悶沒有志同道合者的句子:微斯人,吾誰與歸?與《醉翁亭記》中歐陽修“樂其樂”意境相同的句子:后天下之樂而樂。
10.第五段“或異二者之為”中的“二者之為”,緊承三、四兩段,請你說說“二者之為”所包含的具體內容。
[答]一是遭遇陰暗凄涼的景象而心生悲涼;二是看到清明亮麗的景物而其喜洋洋。
11.由“四面湖光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副對聯(lián),能想到蕩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兩句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2.為人應心胸豁達,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寫的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惟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業(yè)。文中“進亦憂”“退亦憂”中的“進”與“退”分別指: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
13.作者贊美古仁人的實際目的是什么?“遷客騷人”“古仁人”的區(qū)別在哪里?
[答]否定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勉勵友人。“遷客騷人”“古仁人”的悲喜觀不同;遷客騷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4.請談談你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看法。
[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自己的心語,其內容就是要超越個人的憂樂,以在下為已任,以利民為宗旨,補救時弊,積極進取。為此,就要不為外物所動,不論是自然界的陰晴明暗,還是社會環(huán)境的順逆難易,都不能動搖心中的信念。當今社會,我們青少年一代也應具備這種崇高的思想。
15. 登樓者面對兩種不同景色產(chǎn)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寫這一內容的目的是什么?請結合文章回答。
[答]寫登樓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6.“微斯人,吾淮與歸?”是一個反問句,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表達了作者希望與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強烈而又含蓄的表達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對朋友的期望之情。
8、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huán)[環(huán)繞]滁皆[副詞,都。]山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其[代詞,指瑯琊山。]西南諸[許多]峰,林壑[山谷]尤[特別]美。望之[音節(jié)助詞,舒緩語氣,無實義。]蔚[茂盛]然而[連詞,表并列]深[幽深]秀者,瑯琊也【判斷句】。山[作狀語用,在山上]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潺潺水聲]而[連詞,表順承,不必譯]瀉出于[介詞,從]兩峰之[音節(jié)助詞]間【于兩峰之間瀉出】者也,釀泉也?!九袛嗑洹糠寤芈忿D,有亭翼[作狀語用,像鳥張開的翅膀]然臨[靠近]于[介詞,在]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斷句】作亭者誰?山之[結構助詞,的。]僧智仙也。名[作動詞用,命名]之[代詞,指醉翁亭。]者誰?太守自謂[自稱]也。太守與客來飲于[介詞,在]此,飲少輒[就]醉,而[連詞,表遞進,而且]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結構助詞,的。]意[情趣]不在酒,在乎[介詞,于,表對象]山水之[音節(jié)且詞,無義]間也。山水之樂,得之[代詞,指山水間的情趣] 【于】心而[連詞,表順承,不譯]寓之[代詞,指山水間的情趣] 【于】酒也。
若夫[句首發(fā)語詞,用來表示提起另一事,可譯為“像那”]日出而[連詞,表順承]林霏[霧氣]開,云歸[回]而[連詞,表順承]巖穴暝[昏暗],晦[陰暗,昏暗]明變化者,山間之[結構助詞,的。]朝暮也。野芳[香花]發(fā)[開放]而[連詞,表并列]幽[清幽深長]香,佳木秀[草木茂盛]而[連詞,表并列]繁[濃]陰,風霜高潔【并提式結構,要理解為“風高霜潔”。風可以說高但不能說潔;霜可以說潔,但不能說高?!?,水落而[連詞,表順承]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往,暮而[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歸,四時[時節(jié),季節(jié)。]之[結構助詞,的。]景不同,而[連詞,表因果關系,因此]樂亦無窮也。
至于[連詞,用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一事]負[背]者歌[作動詞用,唱歌]于[介詞,在。]途【于途歌】,行者休于[介詞,在。]樹【于樹休】,前者呼,后者應,傴僂[駝背,借指老人]提攜[攙扶,借指小孩],往來而[連詞,連接前后兩種情況]不絕者,滁人游也。臨[靠近。在……旁邊]溪而[連詞,連接狀語和和謂語]漁[捕魚],溪深而[連詞,表并列]魚肥;【以】釀泉【之水】為[動詞,釀造]酒,泉香而[連詞,連接前后兩種事物。]酒冽[清澈]【倒文:泉冽而酒香】;山肴[做熟的魚肉,這里里指野味]野蔌[蔬菜],雜然而[連詞,表修飾]前[作狀語用,在前面]陳[擺放,陳列]者,太守宴[作動詞用,舉行宴會]也。宴酣[盡興地喝酒]之樂,非絲非竹;射[投壺,行酒令]者中,奕[下棋]者勝,觥[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游戲時飲酒計數(shù)用的簽子]交錯,起坐而[連詞,連接兩種情況]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原指精神不振,這里在形容醉態(tài),醉醺醺的樣子]乎[介詞,在]其[代詞指眾賓]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時間副詞,不久]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連詞,表順承]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遮蓋],鳴聲上下,游人去而[連詞,表順承,就]禽鳥樂也。然而[連詞,表轉折,但是]禽鳥知山林之樂,而[連詞,表轉折,卻]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連詞,表順承]樂[意動用法,以……為樂,享受快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代詞,指眾賓]樂也。醉能同其[代詞,指眾賓]樂,醒能述以[介詞,用]文【以文述】者,太守也。太守謂[同“為“,是]誰?廬陵歐陽修也。
1.本文以“醉”“樂”二字提挈全篇。“醉”是表象,“樂”是本質。
2.開頭部分介紹了醉翁亭,包括兩個銜接得十分自然的層次:前一層介紹亭的環(huán)境美;后一層介紹亭名由來。其中跟文章脈絡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
3.中間部分描寫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兩層:第1層寫山間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樂,先用“若夫”一詞領起,后用“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總收一筆。第2層寫太守眾賓、游人之樂,先用“至于”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然后依次寫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飲和太守醉四項內容。這四項內容是為結尾“太守醉”三字作鋪墊,又以“太守醉”一句照應第一段“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話。
4.結尾部分也分兩層,第1層寫宴會散、賓客歸、禽鳥樂的情景;第2層寫“不知太守之樂其樂”。這兩層中間用“然而”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換。結尾部分用“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這句話,把“醉”和“樂”統(tǒng)一起來,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5.寫山間朝暮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寫山間四時景色的句子: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6. 文中不僅寫了太守與眾賓客的游樂,還寫了滁人的游樂。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為下文寫太守樂作鋪墊,反映歐陽修治理有方,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yè)。
7.作者為什么把太守醉放在最后邊?
[答]因為歐陽修與民同樂,前寫滁人樂才能引發(fā)太守醉,正如結尾所說:樂其樂。
8.《醉翁亭記》一文語言形式優(yōu)美,尤其是對偶句充分體現(xiàn)了漢語言的美感。請聯(lián)系《岳陽樓記》一文的內容,為下面這則上聯(lián)對出下聯(lián)。
上聯(lián):歐陽修與百姓同樂 下聯(lián):范仲淹替君主分憂
9. 文中極力渲染了一個“樂”字,表達了作者怎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寫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
10.《岳陽樓記》一文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試比較歐陽修的“與民同樂”,談談二者之間的差異。
[答]他們相同的是都談到了與天下人同樂。不同的是歐陽修僅與天下黎民同樂;而范仲淹則是先憂后樂。
9、曹劌論戰(zhàn) ◇左丘明
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齊師[軍隊]伐[攻打]我。曹劌請見[召見]。其[代詞,指曹劌]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jiàn,參與]焉?”劌曰:“肉食者鄙[目光短淺],未能遠謀。”乃[副詞,于是,就]入見[拜見]。問:“何以[介詞,憑借]戰(zhàn)【以何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安生],弗敢專[獨自專有]也,必以[介詞,把]【之】分人。”對[動詞,回答]曰:“小惠未徧[通“遍”,普及],民弗從[跟從]也。”公曰:“犧牲[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帛[絲綢物],弗敢加[虛夸]也,必以[介詞,用]信[誠信]。”對曰:“小信[信用]未孚[為人信服],神弗福[賜福,保佑]也。”公曰:“小大之[結構助詞,的]獄[案件],雖[即使]不能察[明察,弄清楚],必以[根據(jù),按照]情[實情]。”對曰:“忠[盡力做好本分的事]之[音節(jié)助詞,湊足音節(jié)]屬[類]也。可以[介詞,憑借]【之[代詞,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服情”]】一戰(zhàn)。戰(zhàn)則[連詞,就]請從。”
公與之[代詞,指曹劌]乘[chéng,坐車],戰(zhàn)于[介詞,在]長勺[魯國地名]。公將鼓[動詞,擊鼓]之[音節(jié)助詞,無義]。劌曰:“未可。”齊人三鼓[擊了三次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大敗] ?!痉惭蓝兄^之“跡”,車不能循道而行謂之“敗績”。春秋時代的戰(zhàn)爭以用兵車進行車戰(zhàn)為主,因此,戰(zhàn)爭中兵車垮了是最大的敗仗,是之謂敗績?!抗珜ⅠY[驅車追擊]之[代詞,指齊師],劌曰:“未可。”下[下車]視其[代詞指齊師]轍[車輪滾過留下的痕跡],登軾[古代車前邊的橫木,供乘車人扶手用]而[連詞,表順承]望之[代詞,指齊師],曰:“可矣。”遂[副詞,于是,就]逐[追擊]齊師。
既[副詞,已經(jīng)]克[戰(zhàn)勝],公問其[代詞,這,這樣]故[原因,緣故]。對曰:“夫[fú,發(fā)語詞,無義]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激發(fā),振作]氣,再[第二次]而[連詞,就]衰[衰弱],三而竭[盡]。彼[代詞,指齊師]竭我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旺盛],故[連詞,所以]克之[代詞,指齊師]。夫大國,難測也,懼[擔心,害怕]有伏[伏兵,埋伏]焉[兼詞“于之”,在那里]。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1. 本文選自《左傳》,這本書的作者相傳是春秋時期的左丘明,它是根據(jù)魯史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2. 由本文引申出的成語有兩個,一是:一鼓作氣;二是轍亂旗靡。 本文記敘的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它就是著名的長勺之戰(zhàn) 。
3. 曹劌認為,有利于反攻的時機是在彼竭我盈之時,有利于追擊的時機是在敵方轍亂、旗靡之時。
4. 第一段中著重寫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表現(xiàn)曹劌的取信于民戰(zhàn)略思想。第二段著重寫曹劌在戰(zhàn)場上的決斷能力,兩次以“未可”來表現(xiàn)他的善于戰(zhàn)握戰(zhàn)機,以“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證明他判斷的正確,顯示了他的卓越軍事才能。
5. 文中“忠之屬也”具體指的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 面對齊師的入侵,魯國的國君、高官和一般老百姓有什么不同的表現(xiàn)?
[答]魯國的國君:決心應戰(zhàn),但未清楚能夠憑借甚么條件去與齊國一戰(zhàn)。高官:目光短淺,對國事不能作出深遠的謀略。一般老百姓:不理國事,認為國家大事自有執(zhí)政當權者謀劃,自己不必參與其事。
7. 曹劌為什么要進見魯莊公?
[答]曹劌進見魯莊公,有兩個原因:①曹劌關心國事,知道強敵入侵,希望為國效力,因此進見莊公。
②曹劌有感于朝中高官眼光短淺,見識鄙陋,不能作出深遠的謀略,于是請求進見莊公,與他討論作戰(zhàn)的策略。
8. 作者在文中記述鄉(xiāng)人與曹劌的對話,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記述鄉(xiāng)人與曹劌的對話,作用有三:①反映一般老百姓不關心國事,認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②借曹劌的話指出當時魯國高官眼光短淺,見識鄙陋,不能為國家作出深遠的謀略。③以鄉(xiāng)人的自私冷漠,反襯出曹劌關心國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愛國精神。
9. 曹劌制止魯莊公下令進攻和追擊時,為什么不立即解釋原因?他在什么時候才對自己的做法作出解釋?
[答]因為當時兩軍對壘,形勢緊迫,沒有時間詳細解釋。等到魯軍戰(zhàn)勝齊軍,可以從容論戰(zhàn)時,曹劌才對自己的做法作出解釋。
10. 在齊魯長勺之戰(zhàn)中,齊強魯弱,但魯國竟然能夠以弱勝強。試據(jù)課文分析魯國獲勝的原因。
[答]①百姓支持,上下同心:魯莊公在施政方面,一切訴訟案件,都能據(jù)實情去處理,務求判決公平,他這樣全心全意為人民做事,國家一旦有事,人民會全力支持他,奮力對抗外敵。
②禮賢下士,善用人才:莊公不嫌曹劌身分低微,與他討論作戰(zhàn)憑借的條件,并允許他隨軍出戰(zhàn),作戰(zhàn)時更聽從他的意見,讓他發(fā)揮卓越的軍事才能,結果擊敗齊軍。
③戰(zhàn)略運用,巧妙恰當: 善用戰(zhàn)術,敵疲我打——曹劌深知士氣是作戰(zhàn)時決定勝負的關鍵,當齊軍擊鼓進攻時,魯軍按兵不動,保存士氣;直到齊軍三鼓,士氣竭盡,魯軍便把握「彼竭我盈」的有利時機,一鼓作氣,擊退齊軍。善審敵情,提防伏兵——曹劌明白兵不厭詐的道理,齊軍敗走時,他制止魯軍立即追擊,以提防敵軍詐敗,埋有伏兵,直到他看見齊軍轍亂旗靡,才決定追擊,結果大獲全勝。
11.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曹劌的“遠謀”?
[答]表現(xiàn)曹劌“遠謀”的地方有:在戰(zhàn)爭之前,曹劌就預見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與莊公會面時,曹劌分析了莊公的三次答話。莊公一答,他認為分衣食,不過左右之人得惠“而民弗及”,是為“小惠”,故民不從。莊公二答,他認為未孚民望,則神弗福,駁得痛快。莊公三答,始有所悟,國君忠其事則民服矣,得到他的贊許。綜觀曹劌所言,皆著眼于“民”,這就是他的“遠謀”。在戰(zhàn)斗過程中,不急于進攻和追擊,表現(xiàn)了他在戰(zhàn)略上的深謀遠慮。
12. 曹劌的軍事才能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請說出兩點。
[答]以逸待勞,敵疲我打;善于觀察調查,不盲目追擊。
13. 曹劌在這次戰(zhàn)爭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曹劌在這次戰(zhàn)役中起了決定成敗的關鍵性作用。他以“夫戰(zhàn),勇氣也”為根據(jù),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fā)動反攻,所以必待齊師“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戰(zhàn)機。他以大國難測,“懼有伏焉”為根據(jù),提出作戰(zhàn)中必須時刻注意判斷敵方意圖的觀點,所以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后才認為可以追擊。以上兩次關鍵的戰(zhàn)術決定了魯國的勝利。
14. 你覺得魯莊公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①從“衣食所安”“必以分人”和“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莊公是一個關心百姓,愛民如子的君主;②從“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可以看出莊公是一個誠信、孝敬祖宗的君主;③他能以君王的身份接見曹劌,與曹劌討論戰(zhàn)爭所憑借的條件,且戰(zhàn)時聽從曹劌的意見,可見莊公是一個虛懷若谷,善于納諫且從諫如流的君主。
但他想通過小恩小惠來收買人心,并把取勝的希望寄托在神靈的身上,也可以看出他目光短淺,在政治上他是無能的;戰(zhàn)時的“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可以看出他急功冒進,在軍事上是無知的。
綜上觀之,魯莊公是一個雖然無知、無能但卻禮賢下士,善用人才的開明君主。
15. 你是否贊同曹劌“夫戰(zhàn),勇氣也”這一觀點?請談談你的理由。
[答]不贊同。打仗,士兵的士氣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民心的向背,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運用,軍事裝備等才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程度也影響著戰(zhàn)爭的結果。
10、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二者不可得兼[同時]【兼得】,舍魚而[連詞,表順承]取熊掌者也[兩個語氣詞連用,加重肯定語氣]。生,我所欲也;義[大義,正義的行為],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勝過,超過。]于[介詞,表比較]生者,故[所以]不為[動詞,做,干]茍得[茍且求得(生存)]也;死亦我所惡[厭惡]也,所惡有甚于死,故患[禍患,災難]有所不辟[同“避”,躲避]也。如[如果]使[假使]人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所欲莫[沒有]甚于生者,則[連詞,表承接,那么,就]凡[副詞,用在句子開頭,表總括,凡是]可以[介詞,用]得生者何不用也[語氣詞,表反問,可譯為“呢”]?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那么]凡[全,一切。]可以[介詞,用。]辟患者何不為也?由[介詞,通過,憑借,根據(jù)]是[代詞,指生存的辦法]則生而[連詞,表轉折]有不用也,由[由于]是[代詞,指前面所說的情況。]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代詞,指前面所說的情況。]故[所以,因此]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僅,止]賢者有是心[想法]也,人皆有之[代詞,指“是心”],賢者能勿喪[喪失]耳[兼詞,“而已”的合音,罷了]。
一簞[古代盛作物用的竹器。]食,一豆[古代盛肉或羹用的器皿]羹[帶湯汁的肉。],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語氣助詞]而[連詞,修飾。]與[給。]之[代詞,指“行道之人”。],行道之人[指過路的饑民。]弗受,蹴[cù,用腳踢]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不屑一顧]也。
萬鐘[鐘,古代量器名。萬鐘,比喻優(yōu)厚的俸祿]則[連詞,表假設。]不辯[同“辨”]禮義而[連詞,表修飾]受之[代詞,指萬鐘之俸],萬鐘于[介詞,對于]我何加[好處,益處]焉?為宮室[泛指住宅]之美,妻[正妻]妾[小老婆]之奉[侍奉],所識窮乏者得[同“德”,感激] 【于】我與[同“歟”]?鄉(xiāng)[同“向”,從前,過去]為身死而[連詞,表遞進,也]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代詞,這,此。指上述不顧禮儀追求成萬鐘之俸的行為]亦不可以[介詞,把]已[停止]乎?此[代詞,這]之[代詞,指“萬鐘不辨禮儀而受之”的做法]謂失其本心[羞惡之心]。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戰(zhàn)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還學過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附“四書”:《孟子》《論語》《大學》《中庸》)
2.本文先以“魚”和“熊掌”設喻,引出中心論點舍生取義。從正面論述了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從反面論述了舍義取利是喪失本心。“舍生取義”畢竟是在特殊情況下的行為,孟子認為“舍生取義”的前提是“二者不可得兼”;如果生和義可以同時兼得的時候,孟子認為則應該“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文中體現(xiàn)了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3.本文所用的論證方法有哪些,試舉例說說。
[答]①比喻論證例。如:以魚和熊掌比喻生與義的作用是論證中心論點:舍生取義。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義不辱。②對比論證。如:魚和熊掌對比,生與死對比,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對比,向合今對比。③舉例論證。如:一簞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論證以嗟來之食為羞。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從反面論證喪失其心。
4.怎樣評價孟子的把道義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觀點?
[答]這是唯心主義先驗論,這是不可取的,但他認為為了道義而舍生是有道理的。
5.課文中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舍生取義”的道理。
6.本文觀點廣為后人所贊同,請寫出與之一致的兩句詩。
[答]①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孟子用“ 舍生而取義 ”來表現(xiàn)他的人生追求(選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體現(xiàn)這種追求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jīng)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fā)一點什么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答]不矛盾,在市場經(jīng)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9.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舍生取義”的正氣歌,請概述一個這樣的例子。
[答]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保一方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國。朱自清病危之際拒絕吃美國救濟糧等。
10.本文主要闡述了“舍生取義”的道理。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你怎樣理解這個“義”字?
[答]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yè)而獻身、做與國與民與人有益的事等。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相關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的“義”不同。
11.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曾經(jīng)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的字樣,對于這些,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答]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當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盡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生命的威脅。
1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之一]發(fā)[起,被任用]于[介詞,從,被]畎畝[田畝,田野]之[音節(jié)助詞,無實義]中,傅說[原在傅巖地方作泥水匠,殷王武丁尋到他,用他為相]舉[被舉用,選拔]于版筑之間,膠鬲[起初販運魚和鹽,西伯(即后來的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王,后他又輔佐周武王]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即管仲,原為公子糾的臣子,公子小白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君位,糾失敗了,管仲被關押,齊桓公知其有才,起用他做相]舉于士[獄官],孫叔敖[春秋是楚國人,隱居海濱,莊王知其有才能,用他為令尹]舉于海,百里奚[春秋時虞國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晉入秦,雙逃到楚國。后來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出來,用為大夫]舉于市[市井,集市]。故天將降[賦予,下達,交付。]大任[責任]于[介詞,給]是[代詞,這]人也,必先苦[使動用法,使……痛苦]其心志[意志,感情。],勞[使動用法,使……勞累]其筋骨,餓[使動用法,使……饑餓]其體膚,空乏[使動用法,使……無資產(chǎn)而受貧困之苦]其身,行[行動]拂[違背,阻礙]亂[使動用法,使……錯亂]其所為,所以[介詞,憑借]動[使……心動]心忍[使……堅韌]性,曾[同“增”,增加]益[增加]其所不能[本來不具備的才能。]。
人恒[常常]過[過失],然[代詞,這樣。]后[以后]能改;困[困擾,憂愁]于[介詞,在]心,衡[同“橫”,阻塞,不順]于慮[思緒],而[連詞,表順承。]后作[奮起,指有作為];征[征驗,顯露征兆]于色[臉色,表情上],發(fā)[表達]于聲,而后喻[了解]。入[內部。國內]則[連詞,如果]無法家[堅持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輔佐]士,出[外部,國外]則無敵國外患[災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使……生存]于[介詞,在]憂患,而[連詞,表并列]死于安樂也。
1.文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文中第一段所舉歷史人物有什么共同點?
[答]都是在經(jīng)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3.作者用名人的史實想說明什么?做什么論據(jù)?
[答]想說明造就人才,必須先經(jīng)歷一番憂患磨難。做事實論據(jù)。
4.“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全文的結構上有何作用?
[答]過渡,承上啟下。由六位名君賢臣的事實過渡到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經(jīng)歷磨難的一般意義。
5.全文是如何論證中心論點的?
[答]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實來論證要想成就大事業(yè),必先經(jīng)歷一番磨難。第二段談人要有所作為達到“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第三段先正面論述磨難對人生的意義。再由人生推論到治國,反面論證沒有憂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論語》中孔子曾稱贊他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結合全文,談談顏回的故事能說明什么道理?
[答]圍繞“成材離不開主觀努力”來答即可;答“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亦可。
7.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強調了“逆境也能成才”;現(xiàn)在也有人認為“順境也能成才”。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請舉例談談。
[答]此題為開放性試題,圍繞既有積極上進的主觀因素,再加上良好的客觀條件(順境)更能促進人成材的觀點來說,輔之以事例,言之成理即可。
8.文中說:“人恒過,然后能改”,有人對這句話持有不同的見解,請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答]俗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有的時候,有些過錯是沒有機會來改正的,所以,我們不能老是以這句話來安慰自己,凡事都要三思而行,盡量避免出現(xiàn)任何差錯。
9.現(xiàn)在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說法是否還有現(xiàn)實意義?請簡要談談你的認識。
12、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已去世的皇帝,即劉備。]創(chuàng)業(yè)[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未半而[連詞,表順承,就]中道[途]崩[專指天子的死]殂[死],今天下三分,益州[四川一帶的古稱,這里指蜀漢。]疲[困頓]弊[衰弱],此誠[副詞,實在]危急存亡之[結構助詞,的。]秋[時候,時刻。]也。然[轉折連詞,但是,然而]侍衛(wèi)[隨侍在皇帝身邊的官員。]之[結構助詞,的。]臣不懈于[介詞,在]內[朝庭內],忠[忠誠]志之士忘身[奮不顧身,舍生忘死。]于外者,蓋[承上說原因]追[追念]先帝之[結構助詞,的。]殊遇[境遇],欲報之[代詞,指“先帝之殊遇”。]于[介詞,向]陛下[古代對帝王的尊稱]也?!颈?,宮中殿前的臺階?!空\宜[應該]開張[擴大]圣聽,以[介詞,表目的,來]光[發(fā)揚光大]先帝遺德,恢弘[發(fā)揚擴大]志士之氣,不宜妄[胡亂]自菲薄[小看,輕視],引[稱引]喻[譬喻]失義[適宜,恰當。],以[連詞,表結果,以致。]塞忠諫[直言規(guī)勸]之路。
宮中[皇宮中]府中[朝庭中],俱[副詞,全,都]為[是]一體,陟[提升]罰臧[表揚]否[批評],不宜異同[不同] 【偏義復詞,詞義偏聽偏信在“異”上。“不宜異同”等于說“不宜異”?!?。若[如果]有作[動詞,做]奸[奸邪的事情]犯[違反]科[法令,條律]及[以及,或者]為忠[忠心的事]善[好事]者,宜付[交給]有司[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論[評定,判定]其刑[罰]賞,以[連詞,表目的,來]昭[顯示]陛下平[公正]明[嚴明]之理[治],不宜偏[偏袒]私[徇私情],使內外[宮中府中]異法也。
侍中[隨侍皇帝備顧問和傳達旨意的官員。]、侍郎[侍從皇帝聯(lián)系內外的官員。]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代詞,指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皆良[賢良]實[誠實],志[志向]慮[思慮]忠[忠誠]純[純正],是[代詞,這,指良實,志慮忠純]以[介詞,表原因,由于] 【于是】先帝簡拔[選拔]以[連詞,來]遺[wèi給予]陛下。愚[自稱謙詞,我]以為[認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副詞,全,都]以[介詞,拿]咨[詢問]之[代詞,他們],然[這樣,如此。]后施行,必能裨[彌補,補助。]補闕[同“缺”,缺點。]漏[漏洞],有所廣[形容詞作動詞用,擴大,增加。]益[好處,效果。]。
將軍向寵,性[性情、品德]行[行為]淑[善良]均[公正],曉[了解]暢[精通]軍事,試用于[介詞,在。]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代詞,指前面所說的情況。]以[代詞,憑借。]眾議舉[推舉]寵為[動詞,做。擔當]督[武職,向寵曾為中部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詢問]之,必能使行陣[軍隊的行列,指軍隊]和睦,優(yōu)劣[形容詞作名詞用,能力強和能力弱的人]得所[適當?shù)奶幩鵠。
親[容詞作動詞用,親近]賢[賢良,德才兼?zhèn)鋆臣,遠[容詞作動詞用,疏遠]小人[泛指行為不端或見聞淺薄的人],此先漢所以[……的原因]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傾覆]頹[衰敗]也。先帝在時,每[每次]與臣論[談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痛心]恨[遺憾]于[介詞,對]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堅定不移]良[賢良]死節(jié)[為守氣節(jié)而死,以死相報。]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連詞,那么]漢室之[結構助詞,的]隆[興隆,這里指振興],可計日而[連詞,來]待也。
臣本布衣,躬[親自]耕于[介詞,在]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揚名]達[發(fā)達,指做官]于諸侯[擁兵割據(jù)的群雄]。先帝不以[介詞,因為]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貧寒],猥[wěi辱,降低身份]自枉[屈就]屈,三顧臣于[介詞,到]草廬之[音節(jié)助詞,無義]中,咨臣以[介詞,拿]當世之事【以當世之事咨臣】,由是[因此]感激[感動],遂許[答應]先帝以[介詞,表動作行為的目的,用來。]驅馳[策馬急馳,這里指奔走效勞]。后值[遇到]傾覆[挫折,失敗。],受任于[介詞,在。]敗軍之際[時候,時刻],奉[接受]命于危難之間[關頭],爾來[那時以來]二十有[同“又”]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靠近]崩寄[托付]臣以[介詞,把]大事也。受命以來,夙[早晨]夜憂[憂慮]嘆,恐托付不效[成效],以[介詞,以致。]傷[損害]先帝之明[明智,這里指知人之明。],故五月渡瀘[因南郡諸侯叛亂,諸葛亮率師南征,恩威并施,穩(wěn)定了后方。],深入不毛[毛,苗。不毛,荒涼的地方。]。今南方已定[平定],兵甲[軍隊的武器裝備]已足,當獎[勉勵]率三軍,北[名詞用作狀語,往北]定中原[黃河流域,指曹魏轄區(qū)。],庶[表示可能或希望。]竭[盡]駑[劣馬]鈍[刀刃不鋒利],攘[排斥]除奸[奸邪]兇[兇頑],興[振興]復[恢復]漢室,還于[介詞,到]舊都[東漢的國都洛陽],此臣所以[用來……的]報先帝,而[連詞,表并列]忠【于】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反復考慮,擇善而定]損[減少]益[增加],進[奉上]盡[完全,毫無保留地]忠[忠誠]言[建議],則[副詞,就是]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介詞,把。]討賊興復之效[任務],不效[成效]則治[處罰,懲治。]臣之罪,以[連詞,來。]告[祭告]先帝之靈[神靈,在天之靈。]。若[如果]無興[發(fā)揚]德[圣上的功德]之言[建議],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以[連詞,來。]彰[表明,顯揚。]其咎[過失];陛下亦宜自謀,以[連詞,來。]咨諏[詢問]善道[方法],察[識別]納雅言[正確的言論],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非常]受恩感激。
今當[在……的時候]遠離,臨[面對]表涕[眼淚]零[落下],不知所言。
1.課文中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后主劉禪提出了哪幾條建議?哪一條最主要?為什么?
[答]①廣開言路;②嚴明賞罰;③親賢遠佞。反復強調的是“親賢遠佞”,因為只有做到親賢遠佞,廣開言路才能為忠諫之言開路,而非為讒邪開方便之門;只有做到親賢遠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納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賞罰不明。
2.諸葛亮是如何勸諫劉禪親賢遠佞的?
作者以先漢、后漢的歷史事實說明了親賢遠佞的利弊,促使后主親賢臣遠小人。
3.文中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答]作者自敘本志,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指出出師伐魏,“北定中原”,正是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yè)以報答先帝。
4.諸葛亮追憶“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說明“出師”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yè)。這是他“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5.出師之前作者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用文段中的話來回答)
[答]“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七擒孟獲”安撫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戰(zhàn)備。
6.出師的目的是什么?(用文段中的四個4字短語來回答)
[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7.作者出師后的國內政事如何安排?推舉了哪些賢臣?目的是什么?
[答]①宮中:推薦良實,志慮忠純的郭攸之、費偉、董允等。②營中:推薦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將軍向寵。③其他:推薦貞良死節(jié)之臣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顧之憂,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8.依據(jù)課文內容填空。
①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②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隨便看輕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③《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兩句“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一致。
④諸葛亮揭示先漢興隆和后漢傾頹的原因的句子是: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⑤上級任命鄭興為廠長,以拯救瀕臨倒閉的工廠,人們說鄭興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用《出師表》中的名句填寫)。
⑥武侯祠前懸掛著一幅對聯(lián):“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你能在《出師表》一文中找出與之相應的內容是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⑦“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是四川成都武侯祠前的一副對聯(lián),聯(lián)中的“志”可以解釋為A志趣;B志向。請你在《出師表》中分別找出與之對應的內容。
A、志趣: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B、志向: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⑧作者認為,該“刑(受罰)”的是的作奸犯科人,該“賞(受賞)”的是忠善的人。
9.文中諸葛亮回顧了對自己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三件往事,它們分別可以概括為三顧茅廬,臨危委重任和臨崩寄大事。作者回顧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達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劉氏父子的真摯感情,并以先輩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激勵劉禪。(用自己的話概括作答)
10.“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具體指什么?為什么先帝托付給諸葛亮?
[答]大事指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因為諸葛亮做事謹慎,人又聰明,更重要的是他忠于劉氏父子。
11.請用6個字概括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報先帝忠陛下。
12.下面的一副對聯(lián)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參考示例,寫出所列項目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柜,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
[示例]三顧:三顧茅廬
收二川:收取東川、西川 排八陣:擺設八陣圖
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獲
東和:東和孫吳 北拒:北拒曹魏
13.在公眾眼里,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歷來被人們所稱頌,有關他的典故、成語、名言警句以及俗語等有很多,請列舉三個(句、對)。
典故如:初出茅廬,空城計,借東風等。
成語如:三顧茅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
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
俗語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