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作者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
《顏氏家訓》成書于隋文帝滅陳國以后,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yǎng)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歷代統(tǒng)治者對《顏氏家訓》非常推崇,甚至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被后世廣為征引,反復刊刻,雖歷經千余年而不佚,可見《顏氏家訓》影響之大。
《顏氏家訓》流傳至今,它的主要刊本有宋淳熙七年(1180年)臺州公庫本,明萬歷甲戌(1574年)顏嗣慎刻本和程榮《漢魏叢書》本,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朱軾評點本、雍正二年(1724年)黃叔琳刻節(jié)鈔本、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盧文弨刻《抱經堂叢書》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今人王利器撰有《顏氏家訓集解》,并附各本序跋、顏氏傳及其全部佚文,迄今為止,最為完備。
卷一
序致篇第一
1.圣訓素來談時易做時難
2.繩其祖武,慎終追遠
教子篇第二
1.慈威并濟方得良子
2.婦人之仁終敗兒
3.父子間親密有度
4.溺愛等同于戕害
5.氣節(jié)尊嚴不可失
兄弟篇第三
1.兄弟分形連氣如手足
2.聽婦言,乖骨肉,豈為丈夫
3.妯娌相處貴在恕己而行
4.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后娶篇第四
1.賢人難免遇蠻妻蒙蔽
2.一夫多妻家無寧日
3.慎重考慮喪偶再娶
治家篇第五
1.教化須自上而下
2.寬嚴貴在恰到好處
3.賞罰有度,不可苛責
4.進德修身齊家之本
5.夫唱婦隨真和合
6.婚配嫁娶難得素對
7.圣經圣書謙恭相待
8.妖妄之事勿沾染
卷二
風操篇第六
1.言談舉止有禮有致
2.避諱不當貽笑大方
3.取名起字有講究
4.嬉笑言談不當招惡
5.待客之禮貴在真誠
6.北方頗具華夏遺風
7.閑聊之中慎談家世
8.長幼內外宜法屬辭嚴
9.離別未必涕泗交零
10.宗族禮節(jié)不可廢
11.遭重喪三日必吊
12.告慰先人情真意切
13.成長禮俗富饒趣味
14.呼天搶地要當心
15.家族命運損榮相連
16.義結金蘭須志均義敵
17.接待賓客恭謙有禮
慕賢篇第七
1.圣賢難遇隨緣相惜
2.珍惜身邊圣賢人
3.君子不竊人之美
4.不怨不嫉人之長
5.賢才關乎家興國昌
卷三
勉學篇第八
1.官宦子弟也要學習
2.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3.學習無用是個謬論
4.萬事萬物皆為師表
5.學以致用是根本
6.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7.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8.治一經可弘圣人之道
9.盡信書不如無書
10.談玄說妙不可取
11.勤奮好學方成大器
12.天下之大教育為本
13.獨學無友易孤陋寡聞
14.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卷四
文章篇第九
1.文人輕薄多致禍
2.習文不要勉為其難
3.文理兼具才是上品
4.他人文章不妄加評論
5.細節(jié)決定文章的好壞
6.文人何必常相輕
名實篇第十
1.名不副實以為恥
2.唯至誠能勝至偽
3.寡欲淡泊方遠致
涉務篇第十一
1.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2.書生戾氣需警惕
3.蕭墻之禍始于國風
卷五
省事篇第十二
1.諫言應有自知之明
2.君子當修德以待時
3.追名逐利必招禍
止足篇第十三
1.安然知足者最幸福
2.天道忌盈,業(yè)滿招損
3.好兵弄武易招禍患
養(yǎng)生篇第十四
1.盡其在我,聽其在天
2.養(yǎng)生以少慮禍為本
歸心篇第十五
1.儒佛兩家本為一體
2.不可以凡夫心測圣人智
3.凡事有因必有果
4.不以一眚掩大德
5.凡事不能責備求全
6.修道之事大矣哉
7.五常之道始于心
卷六
書證篇第十六
1.博士未必博識
2.音辭語調南北相異
雜藝篇第十七
1.工整之風日漸萎靡
2.六藝精通未必是福
終制篇第十八
1.日月逝矣,歲不我延
2.奔波操勞只為祖孫計
3.終身修業(yè)以立世
譯文: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時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懷孕三個月的時候,出去住到別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視,耳朵不能亂聽,聽音樂吃美味,都要按照禮義加以節(jié)制,還得把這些寫到玉版上,藏進金柜里。到胎兒出生還在幼兒時,擔任'師'和'保'的人,就要講解孝、仁、禮、義,來引導學習。普通老百姓家縱使不能如此,也應在嬰兒識人臉色、懂得喜怒時,就加以教導訓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長大幾歲,就可省免鞭打懲罰。只要父母既威嚴又慈愛,子女自然敬畏謹慎而有孝行了。 我見到世上那種對孩子不講教育而只有慈愛的,常常不以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制,該訓誡時反而夸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為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為習慣時,才開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縱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樹立不起威嚴,憤怒得再厲害也只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為品德敗壞的人。孔子說:'從小養(yǎng)成的就像天性,習慣了的也就成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諺說:'教媳婦要在初來時,教兒女要在嬰孩時。'這話確實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惡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責罵訓斥而神色沮喪,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膚痛苦。這該用生病來作比喻,難道能不用湯藥、針艾來救治就能好嗎?還該想一想那些經常認真督促訓誡子女的人,難道愿意對親骨肉刻薄凌虐嗎?實在是不得已??! 父子之間要講嚴肅,而不可以輕忽;骨肉之間要有愛,但不可以簡慢。簡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輕忽了怠慢就會產生。 人們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實聰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愛,頑皮愚笨的也應該加以憐憫。那種有偏愛的家長,即使是想對他好,卻反而會給他招禍殃。北齊有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個兒子,已有十七歲,很會寫奏札,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差不多都學會了,憑這些來服侍三公九卿,一定會被寵愛的,這也是緊要的事情。'我當時低頭沒有回答。奇怪啊,這個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兒子!如果用這種辦法當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讓你們去干的。
譯文:
教育感化這件事,是從上向下推行的,是從先向后施行影響的。所以父不慈就子不孝,兄不友愛就弟不恭敬,夫不仁義就婦不溫順了。至于父雖慈而子要叛逆,兄雖友愛而弟要傲慢,夫雖仁義而婦要欺侮,那就是天生的兇惡之人,要用刑罰殺戮來使他畏懼,而不是用訓誨誘導能改變的了。
家里沒有人發(fā)怒、不用鞭打,那童仆的過錯就會馬上出現(xiàn);刑罰用得不確當,那老百姓就無所措其手足。治家的寬仁和嚴格,也好比治國一樣。
孔子說:“奢侈了就不恭順,節(jié)儉了就固陋。與其不恭順,寧可固陋。”又說:“如果有周公那樣的才那樣的美,“但只要他既驕傲且嗇吝,余下的也就不值得稱道了?!边@樣說來是可以儉省而不可以吝嗇了。儉省,是合乎禮的節(jié)??;吝嗇,是對困難危急也不體恤。當今常有講施舍就成為奢侈,講節(jié)儉就進入到吝嗇。如果能夠做到施合而不奢侈,儉省而不吝嗇,那就很好了。
老百姓生活最根本的事情,是要播收莊稼而食,種植桑麻而衣。所貯藏的蔬菜果品,是果園場圃之所出產;所食用的雞豬,是雞窩豬圈之所畜養(yǎng)。還有那房屋器具,柴草蠟燭,沒有不是靠種植的東西來制造的。那種能保守家業(yè)的,可以關上門而生活必需品都夠用,只是家里沒有口鹽井而已。如今北方的風俗,都能做到省儉節(jié)用,溫飽就滿意了。江南一帶地方奢侈,多數(shù)比不上北方。
世上的名士,只求寬厚仁愛,卻弄得待客饋送的飲食,被憧仆給減少,允諾資助的東西,被妻子給克扣,輕侮賓客,刻薄鄉(xiāng)鄰,這也是治家的大禍害。
裴子野有遠親故舊饑寒不能自救的,都收養(yǎng)下來。家里一向清貧,有時遇上水旱災,用二石米煮成稀粥,勉強讓大家都吃上,自己也親自和大家一起吃,從沒有厭倦。京城鄴下有個大將軍,貪欲積聚得實在夠狠,家僮已有了八百人,還發(fā)誓湊滿一千,早晚每人的飯菜,以十五文錢為標準,遇到客人來,也不增加一些。后來犯事處死,籍冊沒收家產,麻鞋有一屋子,舊衣藏幾個庫,其余的財寶,更多得說不完。南陽地方有個人,深藏廣蓄,性極吝嗇,冬至后女婿來看他,他只給準備了一銅甌的酒,還有幾塊獐子肉,女婿嫌太簡單,一下子就吃盡喝光了。這個人很吃驚,只好勉強應付添上一點,這樣添過幾次,回頭責怪女兒說:“某郎太愛喝酒,才弄得你老是貧窮?!钡鹊剿篮?,幾個兒子為爭奪遺產,因而發(fā)生了兄殺弟的事情。
婦女主持家中飲食之事,只從事酒食衣服并做得合禮而已,國不能讓她過問大政,家不能讓她干辦正事。如果真有聰明才智,見識通達古今,也只應輔佐丈夫,對他達不到的做點幫助。一定不要母雞晨鳴,招致禍殃。
江東的婦女,很少對外交往,在結成婚姻的辛家中,有十幾年還不相識的,只派人傳達音信或送禮品,來表示殷勤。鄴城的風俗,專門讓婦女當家,爭訟曲直,謁見迎候,駕車乘的填塞道路,穿給羅的擠滿官署,替兒子乞求官職,給丈夫訴說冤屈,這應是恒代的遺風吧?南方的貧素人家,都注意修飾外表,車馬、衣服,一定講究整齊,而家人妻子,反不免饑寒。河北交際應酬,多憑婦女,綺羅金翠,不能短少,而馬匹瘦弱奴仆憔悴,勉強充數(shù)而已,夫婦之間交談,有時“爾”“汝”,相稱,用詞并不拘泥于此。
河北婦女,從事編織紡績的工作,制作繡有花紋綢布的手工技巧,都大大勝過江東的婦女。
姜太公說:“養(yǎng)女兒太多,是一種耗費?!焙鬂h大臣陳蕃說過:“盜賊都不愿偷竊有五個女兒的家庭?!迸畠恨k嫁妝使人耗資、受害也夠深重了。但天生蕓蕓眾生,又是先人的遺體,能對她怎么樣呢?世人多有生了女兒不養(yǎng)育,殘害親生骨肉,這樣豈能盼望上天降福嗎?我有個遠親,家里有許多妓妾,將要生育,就派童仆守候著,臨產時,看著窗戶靠著門柱,如果生了女嬰,馬上拿走弄死,產婦隨即哭號,真叫人不忍心聽。
婦女的習性,大多寵愛女婿而虐待兒媳婦,寵愛女婿那女兒的兄弟就會產生怨恨,虐待兒媳婦那兒子的姐妹就易進讒言。這樣看來女的不論出嫁還是娶進都會得罪于家,都是為母的所造成。以至俗話諺語有道:“落索阿始餐?!闭f做兒媳婦的以此冷落來相報復婆婆。這是家庭里常見的弊端,能不警戒嗎!
婚姻要找貧寒人家,這是當年祖宗靖侯的老規(guī)矩。近代嫁娶,就有接受財禮出賣女兒的,運送絹帛買進兒媳婦的,這些人比量門祖家勢。計較錙銖錢財、索取多而回報少,這和做買賣沒有區(qū)別,以至于有的門庭里弄來個下流女婿,有的屋里主管權操縱在惡兒媳婦手中,貪榮求利,招來恥辱,這樣的事能不審慎嗎!
借別人的書籍,都必須愛護,原先有缺失損壞卷頁,要給修補完好,這也是士大夫百種善行之一。濟陽人江祿,每當讀書未讀完時,即使有緊急事情,也要等把書本卷來整齊,然后才起身,因此書籍不會損壞,人家對他來求借不感到厭煩。有的人把書籍在桌案上亂丟,以致卷資分散,多被小孩婢妾弄臟,又被風雨蟲鼠毀傷,這真是有損道德。我每讀圣人寫的書,從沒有不嚴肅恭敬地相對。廢舊紙上有《五經》文義和賢達人的姓名,也不敢用在污穢之處。
我們家里從來不講巫婆或道僧祈禱神鬼之事;也沒有用符書設道場去祈求之舉。這都是你們所見到的,切莫把錢花費在這些巫妖虛妄的事情上。
譯文:
人們看到鄉(xiāng)鄰親戚中有稱心的好榜樣,叫子弟去仰慕學習,而不知道讓他去學習古人,多么糊涂?。∈廊酥恢莉T馬披甲,(手拿)長矛強弓,就說我能為擔任大將;卻不知道明察天道,辨識地利,考慮是否順乎時勢人心,審察通曉興亡的妙道。只知道遵承上級的命令體察下情,聚積錢財和糧食,就說我能擔任輔佐大臣;卻不知道敬重侍奉鬼神,改變舊的風俗習慣,調節(jié)陰陽,(懂得)推選舉薦賢圣之人的道理。只知道不謀私財,勤于公事,就說我能治理百姓;卻不知道誠己正人給他人做榜樣,救災滅禍。只知道執(zhí)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說我能評判案件,卻不知道偵察、取證。涉及到務農的、做工的、經商的、當仆人的、做奴隸的,還是釣魚的、殺豬的、喂牛牧羊的人們,都有顯達賢明的先輩,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廣博地學習向他們請教,沒有不利于成就事業(yè)啊。
讀書做學問的原因,本意在于使心胸開闊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動罷了。不懂得奉養(yǎng)雙親的,要讓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順受父母的臉色,和聲下氣,不怕勞苦,弄來甜美軟和的東西,(于是)謹慎戒懼,行動起來照著去辦;不懂得侍奉君主的,要讓他看到古人的盡守職責不越權,見到危難接受任命,不忘對君主忠諫,來有利于國家,(于是)凄惻自省,想要效法他們;一貫驕傲奢侈的,要讓他看到古人的恭儉節(jié)約,謙卑養(yǎng)德,把禮作為自我教育的根本,露出端莊的神情,抑制自己驕傲的神色;一貫見識淺薄吝嗇的人,要讓他看到古人的重義輕財,少私欲寡貪欲,周濟窮困的人,(于是)羞愧生悔,積聚錢財也能夠分散給別人;一貫暴悍的人,要讓他看到古人的小心謹慎貶抑自己,人老的時候還能夠待人寬容,尊賢容眾;一貫怯懦的人,要他看到古人的通曉生命的意義舍棄自己的生命,堅強正直,說話一定誠信,做好事不求回報,奮發(fā)圖強,不可懾服。這樣歷數(shù)下去,所有行業(yè)無不如此。即使不能做到純正,至少可以去掉過于嚴重的毛病。學習所得,施行起來沒有不見成效。世人讀書的,往往只能說到,不能做到,(所以)他們的忠孝沒有人聽說,仁義不足道;(如果)讓他判斷一件訴訟,一定不會弄清事理;(如果)治理千戶小縣,一定不會管好他的百姓;(如果)問他造屋的事情,一定不知道楣是橫的還是豎的;(如果)問他耕田的事情,一定不知道稷黍哪個早而哪個晚;吟詩談笑,誦讀辭賦,這樣的事情已經很悠閑,只能增加一些迂腐荒誕的才能,處理軍國大事,一點沒有用處。所以被武將、平俗的小吏們共同譏笑詆毀,確實是由于這個原因吧!這是學習的人要求得長進的原因?。。ㄎ遥┛匆娪械娜俗x了幾十卷書,就自高自大起來,冒犯長者,輕視同輩。大家仇視他像對仇敵一般,厭惡他像對鴟梟那樣,像這樣用學習來損害自己,還不如不要學習。
[注]①童豎:童仆。②機杼:比喻詩文的構思和布局。③燕:通“宴”,宴席。④觸涂:處處。⑤迒háng:(鳥獸的)腳印。
譯文:
名聲與實際的關系,好似形體與身影的關系。一個人如果德才兼?zhèn)?,名聲一定美好;一個人如果容貌色澤漂亮,身影一定美麗?,F(xiàn)在有些人不注重修身養(yǎng)性,卻企求有美好的名聲傳揚于社會,這好比相貌很丑陋,卻要求有漂亮的形象出現(xiàn)在鏡子中。上等士人忘掉了名聲,中等士人努力樹立名聲,下等士人竭力竊取名聲。忘掉名聲的人,體察事物的道理,力求言行符合道德規(guī)范,因而享受鬼神的賜福和保佑,他們的言行不是去求取名聲;樹立名聲的人,修養(yǎng)品德,慎重言行,擔心自己的榮譽不能顯揚,他們對名聲是不會謙讓的;竊取名聲的人,貌似忠厚而心懷大奸,追求浮華的虛名,他們是不會得到好名聲的。
有一位出身士族的子弟,讀的書沒有超過兩三百卷,天性遲鈍笨拙,但家里非常富足,他歷來以此自負自夸,常常拿出酒肉珍寶來結交名士,那些喜歡他的利誘的人,一起反復地為他吹噓。朝廷也認為他有才華,曾經令他出國訪問。東萊王韓晉明非常愛好文學,懷疑他的詩文作品大多不是出自他的胸臆,于是擺設宴席,約他談論,想當面試試他。參加宴飲的人整天歡樂和諧,滿座詞人騷客,選擇音韻,提筆吟詩,而這位士族子弟也一揮而就,但完全不是他過去的詩作的韻味了。賓客們都在沉吟低唱,沒有發(fā)覺他的詩作異常的人。韓晉明頗有學問,忍著笑向我說過這件事。
鄴下有一位年輕人,外任襄國縣縣令,相當勤勉踏實,辦公事盡心盡意,對下屬常常體恤,希望博取好名聲。每當派遣男丁去服兵役,他都親自握手送別,或者送給服役者梨子、棗子、糕餅等,還對每個人都發(fā)表臨別贈言:“上級的命令,有勞各位,我內心實在不忍。你們路上饑渴,憑此薄禮可以看到我的思念之情?!卑傩蘸芊Q頌他,贊不絕口。等他升任泗州別駕后,這類費用一天比一天多,不可能常常做得周到,一旦有了虛情假意,就處處難以繼續(xù)下去,過去建樹的功績也就被損傷了。
有人問道:“人的靈魂湮滅,身體消失,留在世上的名聲和剩余的身價,就像蟑蛻下的殼,蛇脫掉的皮,鳥獸留下的足跡,與人死了一樣,而圣人為什么要把它作為教化的內容呢?“我回答他說:“那是為了勸勉大家,勸勉人們樹立好的名聲,就可以指望他們有與名聲相符的實際行動。況且勸勉人們向伯夷學習,成千上萬的人就可以樹立起清白的風氣了;勸勉人們向季札學習,成千上萬的人就可以樹立起仁愛的風氣了;勸勉人們向柳下惠學習,成千上萬的人就可以樹立起忠貞的風氣了;勸勉人們向史魚學習,成千上萬的人就可以樹立起正直的風氣了。所以圣人希望世上的人才像魚鱗鳳翼一樣眾多紛紜,而又各有所長,連綿不斷地涌現(xiàn),這個心愿難道不偉大嗎?四海之內,百姓眾庶,都愛慕名聲,應該根據(jù)他們的這種情感,引導他們達到美好的境界?;蛟S還可以這樣說:祖先們的美好聲譽,也好像是子孫們的禮服和大廈,從古到今得到它的庇蔭的人也夠多了。廣修善事,樹名聲,好像建筑房屋,栽種果樹,活著時能得到它的好處,死后也可把恩澤遺及后人。世上急迫追逐名利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要他們的名聲能與魂魄一道升天,像松柏一樣長青不衰,那是令人疑惑的。
譯文:
《禮記》上說:'欲不可以放縱,志不可以滿盈。'宇宙還可到達邊緣,情性則沒有個盡頭。只有少欲知止,立個限度。先祖靖侯教誡子侄說:'你家是書生門戶,世代沒有出現(xiàn)過大富大貴,從今做官不可超過二千石,婚姻不能貪圖權勢之家。'我衷心信服并牢記在心,認為這是名言。 天地鬼神之道,都厭惡滿盈,謙虛貶損,可以免害。人生穿衣服的目的是在覆蓋身體以免寒冷,吃東西的目的在填飽肚子以免饑餓乏力而已。形體之內,尚且無從奢侈浪費,自身之外,還要極盡驕傲放肆嗎?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不懂得適可而止,還把致敗壞受害,何況士庶呢?常認為二十口之家,奴婢最多不可超出二十人,有十頃良田,堂室才能遮擋風雨,車馬僅以代替扶杖。積蓄上幾萬錢財,用來準備婚喪急用。已經不止這些,要合乎道理地散掉;還不到這些,也切勿用不正當?shù)霓k法來求取。
譯文:
銘刻在金人身上的文字說:'不要多話,多話會多失敗;不要多事,多事會多禍患。'這個訓誡對極了?。叩牟蛔屔岚?,善飛的減少其指頭,長了雙角的缺掉上齒,后部豐碩的沒有前足,大概是天道不叫生物兼具這些東西吧!古人說:'做得多而做好的少,還不如專心做好一件;鼯既有五種本事,可都成不了技術。'近代有兩位,都是聰明人,喜歡多所經營,可沒有一樣成名,經學禁不起人家提問,史學夠不上和人家討論,文章不能入選集錄流傳,書法字跡不堪存留把玩,卜筮六次才有三次猜對,醫(yī)治十人才有五人痊愈,音樂水平在幾十人之下,弓箭技能在千百人之中,天文、繪畫、棋博、鮮卑語、胡書、煎胡桃油、煉錫為銀,諸如此類,只是懂個大概,都不精通熟練??上О?!憑這兩位的靈氣,如果不去弄那些異端,應該很精妙了。
作者簡介
顏之推(531年~591以后),字介。顏氏原籍 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 建康。 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 承圣三年(554), 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 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 北齊。但南方 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 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 周后,又仕于隋。
顏之推一生,歷仕四朝,“三為亡國之人”,飽嘗離亂之苦,深懷忐忑之慮。曾寫了一篇《觀我生賦》,對于自己身經亡國喪家的變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無可奈何情狀,作了痛苦流涕的陳述,且悔恨道:“向使?jié)撚诓菝┲?,甘為畎畝之民,無讀書而學劍,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樂賤,辭白璧以安貧,堯舜不能辭其素樸,桀紂無以污其清塵,此窮何由而至?茲辱安所自臻?”悲憤之情,溢于言表。
教育思想
作為傳統(tǒng)社會的典范教材,《顏氏家訓》直接開后世“家訓”的先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顏之推并無赫赫之功,也未列顯官之位,卻因一部《顏氏家訓》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見其家訓的影響深遠。被陳振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這不僅表現(xiàn)在該書“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的文章風格上,以及“兼論字畫音訓,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藝”的內容方面,而且還表現(xiàn)在該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的現(xiàn)世精神上。因此,歷代學者對該書推崇備至,視之為垂訓子孫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縱觀歷史,顏氏子孫在操守與才學方面都有驚世表現(xiàn),光以唐朝而言,像注解《漢書》的顏師古,書法為世楷模、籠罩千年的顏真卿,凜然大節(jié)震爍千古、以身殉國的顏杲卿等人,都令人對顏家有不同凡響的深刻印象,更足證其祖所立家訓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兩朝,顏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斷,尤其令以后明清兩代的人欽羨不已。
歷史地位
《顏氏家訓》一書不僅對當時諸如“玄風之復扇、佛教之流行、鮮卑之傳播、俗文字之盛興”等多方面作了較為翔實的紀錄,為后人保留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還在它的《文章》篇中,通過論述南北朝時的作家作品,反映了當時的文學觀點和他自己的文學主張。顏之推很重視文學。他批評 揚雄視文學為雕蟲小技的說法,并從個人立身修養(yǎng)的角度說明文學(包括學問、口辯、作文等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性。對于文學的功用,顏之推不狹隘地僅僅把它歸結為服務于政治教化和實用,他也肯定文學具有愉悅耳目、陶冶性靈的審美功能,同時也在自己的寫作實踐中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文學審美能力。他的文章內容真實,文筆平易近人,具有一種獨特的樸質風格,對后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后世影響
《顏氏家訓》對后世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宋代以后,影響更大。宋代朱熹之《小學》,清代陳宏謀之《養(yǎng)正遺規(guī)》,都曾取材于《顏氏家訓》。不唯朱陳二人,唐代以后出現(xiàn)的數(shù)十種家訓,莫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顏氏家訓》的影響,所以,王三聘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從《顏氏家訓》之多次重刻,雖歷千余年而不佚,更可見其影響深遠。
首先,把讀書做人作為家訓的核心。顏之推把圣賢之書的主旨歸納為“誠孝、慎言、檢跡”六字;認為讀書問學的目的,是為了“開心明目,利于行耳”,“若能常保數(shù)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他認為無論年齡大小,都應該讀書學習,“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其次,選擇正確的人生偶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選擇怎樣的偶像,就會有怎樣的人生。北齊時,一些人教孩子學鮮卑語、彈琵琶,希冀通過服侍鮮卑公卿來獲取富貴。顏之推對此非常不屑,認為這樣會迷失人生方向,即使能到卿相之位,亦不可為之。他要求子女“慕賢”,將大賢大德之人作為自己的人生偶像,并且“心醉魂迷”地向慕與仿效他們,在他們的影響下成長。
再次,確立家庭教育的各項準則。家長要成為子女的楷模:“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要在踐行“箕帚匕箸,咳唾唯諾,執(zhí)燭沃盥”等細小的生活禮儀中樹立“士大夫風操”。持家要“去奢”“行儉”“不吝”。在婚姻問題上,做到“勿貪勢家”,反對“貪榮求利”。務實求真,不求虛名,摒棄“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的行為,“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杜絕迷信,絕對不談“巫覡禱請”之事,“勿為妖妄之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