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宗合、張懷義/口述
劉孟博/整理
陳素貞/攝影
薄姬廟俗稱娘娘廟,位于汝州市區(qū)東三十五里許,焦村鎮(zhèn)安溝村,娘廟前自然村。薄姬廟廟址原非此地,傳尖鍋頂之上原有大殿三間,水井一口,為古薄姬廟所在地。后來由于山高路陡,朝香不便,眾香客在神前祈禱后,將廟宇遷至今址。原殿宇日久頹廢,水井壅塞,不過至今仍有殘磚爛瓦可稽。
薄姬廟創(chuàng)修及再遷,均不知經(jīng)始于何時,清咸豐二年《重修薄姬廟并修創(chuàng)龍王廟送子觀音廟記》記載,“汝東北三十五里許,舊有薄姬廟一所,內(nèi)附蠶姑、八蠟之像,創(chuàng)始莫考。重修數(shù)次,此所謂因仍不絕,善士之後又有善士也。無何,運會迭遷。又至數(shù)十年,而廟宇、神像,轉(zhuǎn)斍無色。幸有焦君諱維松字節(jié)貞,余族叔諱占元字步雲(yún),不忍坐視,偶動善念,且並欲於廟前創(chuàng)修龍王廟、送子觀音廟兩座。于是,約會鄰村諸公首事,共勷厥事,不期月而告厥成功矣?!贝撕蟊〖R雖屢有重修,然而基本格局未變,解放后廟宇處于失修狀態(tài),先是龍王廟、送子觀音廟被毀,此后大殿經(jīng)歷年風(fēng)雨也墻裂瓦漏。2000年前后,薄姬廟遭竊賊光顧,盜走廟內(nèi)紅石供桌一面,供桌雕刻于何時未見記載,不過據(jù)老人回憶,雕工精湛,甚是精美。2005年春,經(jīng)四方善信的努力,大殿及龍王廟、送子觀音廟修繕一新,其布局靈巧,可謂汝東高臺建筑之典范。
薄姬(?―公元前155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漢高祖劉邦的嬪妃、漢文帝劉恒的生母。薄姬原是項羽部將魏豹的妾室,魏豹被韓信擊敗后,薄姬應(yīng)召入漢宮。因年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有約,遂經(jīng)二人之薦,被劉邦寵幸一時,此后薄姬即有身孕,生子劉恒。自有子后,劉邦鮮與薄姬相見,劉邦駕崩后,因薄姬地位也不高,所以準許她出宮,從其子到代地就國,是為代王太后。呂后死后,大臣議立新帝,認為外家呂氏不善,皆稱薄姬仁善,故迎立代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尊薄姬為太后。漢文帝死后,太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尊祖母薄姬為太皇太后。公元前155年,薄姬去世,葬于南陵。東漢時,追尊為高皇后。
傳說文帝登基后勵精圖治,薄姬在欣慰之余,心有休憩之意,因感此處風(fēng)景秀麗,便遠離京師來此隱居。薄姬因信奉黃老之學(xué),經(jīng)常在住地山上燒香祭拜,以祈國泰民安,至今當(dāng)年的石香爐仍屹立山頭。由于薄姬執(zhí)意出宮,為了保障太后的安全,派有兵馬在此駐守,故廟后頭溝被喚作“兵馬溝”。太后出宮隨行人員眾多,所需物資都要下山購買,山下逐漸商賈云集,店鋪林立,久之此地便被稱作“皇后店”,至解放后才改稱后店村。文帝劉恒是出了名的孝子,《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講的便是他的事跡,所以薄姬隱居此地,文帝多次前來探望,故廟后里溝被稱作“探母溝”。
薄姬信仰始于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晚年為鞏固政權(quán)、維護統(tǒng)治,推行仁孝治國理念,退呂進薄,將呂后牌位從祖廟中遷出,把薄后晉升為高皇后,奉上神壇。薄姬走上神壇雖然出于政治原因,不過正如清乾隆五十四年《偃師縣志·祀典志》中的記載“惟神女中堯舜,漢代母儀,輔帝德以坤元,勤傳織室,普祥風(fēng)于稼穡,害戢螟蝗。萬姓歌仁,一方蒙惠。”寬厚仁慈,體恤百姓疾苦,廣施善政,才是其永享香煙的主要原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