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崢嶸
如果把學習比作攀爬,它的一端是起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儲備,另一端是終點——新授的教學目標;那么,在攀爬的過程中一定需要教師提供恰當且適于攀爬的階梯。這,便是我所理解的支架教學理論。其實,教學就是提供各種教學支架,支架搭建得好,學生便能順利達到最近發(fā)展區(qū);支架搭建得不當,學生便要迂回曲折,在原有的高度徘徊,不能順利到達預(yù)期的目標。
用支架理論指導(dǎo)我們的語文教學,會使教學的思路得到拓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提供教學支架。
一、提供范例——建模
要實施支架教學,我們首先要提供恰當?shù)姆独鳛橹Ъ艽罱ǖ乃季S模型。使用范例的目的是借助示范性材料使學生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guī)律性的知識,并發(fā)展其能力。范例在語文的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說話訓練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教材不過是個例子”,我們在具體使用“例子”的時候一定要有典范意識,要考慮語文教學的價值,因為范例教學是建模,所構(gòu)建的模型必須正確、規(guī)范、標準。
我以閱讀教學為例說說語文教學中的范例教學。語文教材中的閱讀教學多按文體編排,每個單元都安排有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精讀課文往往兩篇,其中必有一篇是典型的。如以語文版七年級下冊詩歌單元為例,這個單元里編排的詩歌有《我愛這土地》《鄉(xiāng)愁》《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紙船》,這四首詩歌的主題各不相同,分別是愛國、思鄉(xiāng)、青春、童趣,均情趣高雅、健康積極,都能作為范例進行教學。但從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看,《我愛這土地》采用了象征手法,意象豐富,可用來學習象征手法和理解意象的概念;《鄉(xiāng)愁》構(gòu)思精巧,音韻和諧,意象獨特、意境雋永,可用來了解詩歌意象和音韻以及結(jié)構(gòu);《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紙船》是散文詩,語言與詩有所不同,可用來指導(dǎo)學生初步感知異域詩歌,了解散文詩的形式特點。作為詩歌單元來說,無疑以《我愛這土地》和《鄉(xiāng)愁》作為范例更為合適;實際上,絕大多數(shù)老師是把《鄉(xiāng)愁》作為詩歌教學的范例來講授的,講授現(xiàn)代詩的形式、意象、意境、情感、音韻、結(jié)構(gòu)等,讓學生對現(xiàn)代詩有一個初步的感知。
在閱讀教學選取范例的時候,必須注意以下兩個原則:一是關(guān)注體裁特點,如果是說明文,就該選擇具有典型的說明文結(jié)構(gòu)、說明順序,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具有說明文語言特點(準確性為首要)的文章;如果是議論文,就該選擇論點鮮明、論據(jù)較多、論證方法多樣的文章;如果是小說,就該選擇人物形象突出、情節(jié)相對集中、主題深刻的篇章。關(guān)注體裁特點,是范例文章的首選要求。其次是關(guān)注題材特點,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點、體現(xiàn)時代特色、體現(xiàn)主流精神的題材作為范例。
一般說來,教材在編排時是把精讀課文作為范例,而把略讀課文作為拓展和補充,對多數(shù)課文而言,精讀課文能夠集中體現(xiàn)語文教學價值。但是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選擇,有語文教師自己的思考,比如語文版九年級上第四單元,很多的老師就選用略讀課文《給兒子的一封信》作為范例,這封信是父親寫給兒子的,情真意切,語重心長,語句精練而富含哲理,比起《給巴特勒的信》更能體現(xiàn)書信的特色。
我們提倡建模,是想讓學生對每種體裁的文體特色有一個初步的感知,建立初步的思維架構(gòu)。也許有人擔心選擇范例會僵化學生的思維,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余的,因為范例只是例子,在范例之后會有略讀課文以開拓學生思維。建模的做法是符合思維規(guī)律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學生認識事物時,首先要有對事物的初步感知,形成普遍性的概念,然后才是特例。前一段時間批評高考和中考作文出現(xiàn)“文體四不像”的現(xiàn)象,這與我們的體裁的范例教學的缺失是有很密切的關(guān)系的,要規(guī)避這類缺陷,必須重視范例,重視建模。
二、補充資料——建臺
補充資料其實是搭建平臺,鋪下基石。語文教學中提供材料的方式可謂多樣,內(nèi)容可謂多種,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用來建臺的材料。
1.相似的材料
相似的材料在日常的教學中常被采用,有的老師用相似的材料導(dǎo)入,有的老師在課堂中用相似的材料拓展,時機不同,但都能夠?qū)W生的認識起到奠基和鞏固作用。語文課堂上的比較閱讀多是引入相似材料。
選擇相似的材料的角度有很多,如作者相同而體裁不同、體裁相同而題材不同、題材相同而寫法不同、寫法相同而語言風格不同……不一而足。在教學語文版七年級上冊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時,有老師以播放余光中《鄉(xiāng)愁四韻》的歌曲導(dǎo)入,屏顯詩歌;而有的老師在拓展時讓學生朗讀席慕容的《鄉(xiāng)愁》。前者是作者、體裁、主題相同而寫法不同,后者是體裁、主題相同而作者、寫法、風格不同。再如教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女兒的信》時,有的老師補充了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另一封信,讓學生閱讀;而有的老師則選用了《傅雷家書》中的片段。
要說明的是,對相似的材料我們還可以進行裁剪,選擇其最為重要的部分。比如在講授《鄉(xiāng)愁》一詩時,筆者用以下詩句導(dǎo)入:“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fā),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薄瓣P(guān)外的長風吹著海外的白發(fā),飄飄,像路邊千里的白楊?!薄爱斘宜罆r,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白發(fā)蓋著黑土,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土?!边@些詩句雖不完整,但能體現(xiàn)余詩的風格與特色。
2.相關(guān)的材料
相關(guān)材料是指補充所學核心內(nèi)容的有關(guān)聯(lián)的資料,以助于學生理解以及運用。仍然以閱讀教學為例,我們常常會在教授新課之前給學生介紹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相關(guān)資訊,其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順暢地理解作品的主題和內(nèi)涵。比如學習《致蔣經(jīng)國先生信》中,除了半文半白的字詞需要疏通外,需要提供給學生的材料有:廖承志與蔣經(jīng)國兩家的交往歷史;國共合作的簡要經(jīng)歷;蔣經(jīng)國家庭的成員簡介……只有讓學生了解這些相關(guān)的資料,學生才能對文章從字句到主題有較為深刻的理解。
學生學習年代較為久遠的作品,提供相關(guān)材料顯得尤為重要。再以《鄉(xiāng)愁》為例,詩歌的第一節(jié)和第三節(jié)都說到了母親,在品析第三節(jié)的時候,筆者補充了以下資料:“余光中在《招魂的短笛》里,對母親的慈魂說,‘春天來時,我將踏濕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鄉(xiāng)的一個小墳/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個小鎮(zhèn)……’作者送母親的骨灰匣回她的故鄉(xiāng)去入土安葬,這一孝思,二十多年了,都尚未實現(xiàn)?!毖a充這些資料,既能加深學生對失去母親的悲哀的理解,又能進一步感知余詩的美麗。
相關(guān)資料有很多,大到文體知識,如學習議論文的時候介紹論點、論據(jù)、論證等知識,學習說明文的時候介紹說明方法、順序等知識;小到詞語的理解,比如“懷舊空吟聞笛賦”中的“聞笛賦”典故的解說,等等都可以歸入此類。
3.相對的材料
所謂相對的材料包括觀點相左、意境或風格相反、內(nèi)容或主旨等對立的材料。這種材料的使用在語文教學中算是比較少的,但如果使用恰當?shù)脑挘虒W效果又是特別顯著的,因為從心理學上講,對立的事物最容易引起注意力,易形成最為深刻的印象。
比如語文版七年級上冊小說單元《勇氣》一文,有人認為美國傘兵是個“怕死鬼”:因為他在法國婦女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親后,居然第二次還來到這個家庭;遇到敵兵時只知道逃,不愿意抵抗……這顯然與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相對立。在課堂上,筆者把這個材料分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圍繞著“作者認為美國傘兵是怎樣的人?你認為美國傘兵是怎樣的人?”這兩個問題討論,要求學生從文字當中尋找證據(jù),學生竟然自發(fā)地形成了十分激烈的辯論。筆者隨機介紹了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所產(chǎn)生的不同的生命觀、價值觀,并委婉的指出中國的英雄電影當中群眾被逼問快遭受危險時,英雄往往挺身而出的情節(jié)被模式化,這樣的情節(jié)處理方式并不值得贊賞。這堂課上,學生充分參與、思維十分活躍而深入,這得歸功于這個相對材料的引入。
補充相對材料其實是一種語文教學中的逆向思維訓練,不僅對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學生對事物形成全面正確的認識。
比如語文版初中語文教材共收錄了《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和《江城子·密州出獵》兩首蘇軾詞,在學習之后,筆者補充了蘇軾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旨在告訴學生蘇詞以豪放為主,但也有婉約纏綿風格的詞作。
在語體色彩上也可以尋找相對的材料進行補充,比如初中語文版教材《魯迅自傳》后的附文《老舍自傳》就很好,兩者一文一白(語體)、一莊一諧(文風)、一長一短(句式),是很好的比較閱讀材料,這個材料的恰當使用對學生形成文學的鑒賞能力、對自傳這種體裁形成全面正確的認識是很有幫助的。
無論補充哪種材料,首先要考慮材料有沒有語文教學的價值,還要對使用的材料進行精挑細選,合理裁剪。在材料呈現(xiàn)時,其時機也可以根據(jù)課堂情形隨機安排,比如時代背景的介紹可以在新課學習之前,也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靈活穿插。
三、分解問題——建構(gòu)
如果說前面的建模是告訴學生姿勢和技巧,建臺是讓學生站到腳手架的臺階上,那么真正的攀爬開始還需要教師提供腳手架結(jié)構(gòu)。建構(gòu)階段就是讓學生實地操作階段??梢赃@樣說,教師的作用就是提供恰當?shù)倪m于攀爬的腳手架,一個教師教學藝術(shù)的高下也就是搭建的腳手架的藝術(shù)的高下,一堂課的高效與低效關(guān)鍵就在于腳手架結(jié)構(gòu)的精巧與拙劣。建構(gòu)的主要方法就是分解問題,在起點與終點之間用問題把學生的思維串聯(lián)起來。
請看以下筆者的教學實錄:
師:“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是什么意思?
生:“隱居生活的樂趣?!保〞局杏凶⒔猓?/p>
師:隱居生活的快樂是怎樣的快樂呢?
(生茫然)
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生:悠然的心情。
師:可以猜猜作者過的是怎樣的生活?
(生沉默)
師:有過這樣的感受嗎,偶爾抬眼一望,遠處的景色映入眼簾?那時你的心情如何?
生:有過。周六的時候去外婆家,到菜園采摘青菜,就看到了遠處的夕陽,那時覺得特別美,心情特別輕松。
師:“輕松”這個詞用得好。如果你們明天要考試,老師明天要上公開課,這種時候,南山即使再美,也不會闖入我們的眼簾。由此,我們可以得知,作者過的是一種怎樣的生活?
生:應(yīng)該是悠閑的。
師:除了悠閑、輕松的心情外,隱居生活還有別的樂趣嗎?從“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分析。
(生沉默)
師:景物美不美???同學們一定覺得幾只鳥飛回樹林,這樣的景色也不見得就怎樣的美麗,但在作者的眼里卻不同尋常。從哪個字可以看出?
生:“佳”。
師:對啊,同學們可以想象一下,絢麗的夕陽之下,飛鳥震動雙翅,三五成群,翩翩入林,這樣的景物其實也是美麗的。更重要的是飛鳥入林是回歸巢穴,我們的作者尋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樣的景色在他的眼里就更美了。也就是說“隱居生活的樂趣”除了悠閑的生活帶來的輕松的心情外,還有什么?
生:美麗的景物所帶來的高興。
師:對啊,美是會給人精神愉悅的,“真意”是指隱居生活的樂趣,包括恬適悠閑的生活帶來的輕松的心情和美麗的景色帶來的精神的愉悅。
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詩歌的主旨關(guān)鍵詞“真意”,筆者設(shè)計了一個總問題:隱居生活的樂趣是怎樣的樂趣?又設(shè)計了以下幾個問題作為腳手架:(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怎樣的心情?(2)猜猜作者過的是怎樣的生活?(3)除了悠閑、輕松的心情外,隱居生活還有別的樂趣嗎?從“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分析。(4)景物美不美?從哪個字可以看出?(5)美麗的景物帶來了什么樣的感受?前三個問題旨在讓學生理解“恬適悠閑生活帶來的輕松”,后兩個問題旨在讓學生理解“美麗景物所帶來的精神愉悅”。其中學生在攀爬到第二個階梯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些障礙,我又設(shè)計了一個問題作為臺階:“你有過偶爾抬眼一望,遠處的景色映入眼簾的感受嗎?那時你的心情如何?”
通過設(shè)計分解問題,形成自下而上的合適梯度,疏密有致、難易適中,讓學生順利的攀爬到一定的高度,這就是建構(gòu)。恰當?shù)慕?gòu),能夠讓師生的思維在課堂上靈動起來,充分展現(xiàn)語文的魅力。
在實際的教學中,建模、建臺、建構(gòu)往往是整合在一堂課里的。如《鄉(xiāng)愁》的詩歌教學,筆者安排了一個寫話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仿照“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等句子寫一個比喻句:“鄉(xiāng)愁是……”。因為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早晚與父母朝夕相處,對鄉(xiāng)愁沒有更深刻的體驗,為了讓學生仿寫成功,筆者利用了以下支架。
(1)建臺。先讓學生閱讀這三首詩,感受詩歌的意象。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除夜作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zhuǎn)凄然。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2)建模。
提取意象,組建兩個句子,以提供兩個范例:“鄉(xiāng)愁是床前的一輪明月,鄉(xiāng)愁是地上的一朵清霜?!?/p>
(3)建構(gòu)。
提問:這兩個句子選取了詩歌中的什么詞語?(意象要準確。)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要得當。)大致的結(jié)構(gòu)是怎樣的?(鄉(xiāng)愁是……的一……)
在老師提供一系列的支架后,學生寫出了“鄉(xiāng)愁是秋天的一陣涼風”“鄉(xiāng)愁是凌晨的一片落葉”“鄉(xiāng)愁是旅館的一盞寒燈”“鄉(xiāng)愁是鬢角的一絲銀發(fā)”等優(yōu)美而凝練的句子。課堂獲得成功,有老師說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整堂課最大的亮點,其成功無疑得益于合理的教學支架。提供合理而恰當?shù)慕虒W支架,能深厚學生文化積淀,拓展學生思維領(lǐng)域,提升課堂教學藝術(shù)。
當然,并非所有的課堂必須擁有所有的環(huán)節(jié),三者之間既沒有絕對的先后順序,也無所謂主次之分,不同的學情、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都會影響教學支架的選擇。同樣,語文教師的個性也會影響教學直接的建構(gòu),比如有的老師敏銳而富有經(jīng)驗,善于精選案例,長于建模;有的教師博學多才,本身就是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對于豐盈課堂的資料順手拈來,長于建臺;有的教師思維縝密,善于觀察,富有教學機智,長于建構(gòu)。如何搭建這個支架,全在于教師“胸中元自有丘壑,盞里何妨對圣賢”了。但不管怎樣,只要語文教師樹立了支架概念,有了搭建各種支架的意識,我想,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能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