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梅貽琦(1889-1962),字月涵,清華大學校長、西南聯(lián)合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代表作有《大學一解》《大學的意義》等。
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極其重要的大發(fā)展時期。這一階段,在能夠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的教育家中,梅貽琦先生無疑是第一流的人物。他帶領清華學子敢于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把國外先進教育理念與清華辦學實際相結合,使清華發(fā)展成為一個享譽中外的著名現(xiàn)代大學。
梅貽琦26歲時,即從海外學成歸國,執(zhí)教清華。在歷任教員、講師、物理系首席教授直至清華改制后的第一任教務長的10年間,梅貽琦擔任過25種校內(nèi)外社會工作職務,與清華師生建立了密切聯(lián)系。良好的人際基礎、踏實的工作作風,讓梅貽琦很快得到眾人贊譽,并于1931年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的第一個“黃金時期”由此開啟。這一切,離不開梅貽琦自身的辦學思想。
梅貽琦從他的“大師論”出發(fā),一向主張“教授治?!薄懊裰髦涡!?。所以,他聘請馮友蘭、吳有訓、周培源等名師來校任教,并為教授們提供充裕的經(jīng)費、豐富的圖書資料以及先進的儀器設備,為教學工作展開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在為教授服務的同時,梅貽琦并未忽略學生。
梅貽琦說:“教授不是給予之人,學生亦非接受之人,兩者都是研究及創(chuàng)造者?!彼浅V匾晫W生的個性培養(yǎng)與全面發(fā)展,并強調(diào)理工學科的學生也要學習人文課程。他教導學生:“學子自身之修養(yǎng)為中國教育思想的最基本之部分,亦即儒家哲學之重心所寄。”他還鼓勵學生發(fā)展專長,參加課外活動,并說:“人生莫非學問也,能自作觀察、欣賞、沉思、體會者,斯得之?!闭且驗閷W生的重視,梅貽琦在課程建設方面也是殫精竭慮。
梅貽琦首重基礎訓練,非常關注基礎課程、基本概念與學科思維,要求學生要厚實基礎。此外,他注重將國內(nèi)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課堂,引導學生了解世界科學前沿。在梅貽琦的主導下,清華大學的課程實行學分制與選課制,強調(diào)“重質不重量”,使得清華大學的學子特別是理學院的學生始終保持較高的淘汰率。故此,清華大學迅速崛起,開始與北京大學并駕齊驅。
在后人的分析中,梅貽琦采取了各種得力的治校措施。但在時人眼里,梅貽琦采取的是“吾從眾”或“無為而治”的態(tài)度。他處理問題總是非常慎重,從不輕率表態(tài),被戲稱為“寡語君子”。但是,這種情況因戰(zhàn)亂而發(fā)生了反轉。
“七·七事變”后,清華大學被迫南遷,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成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出任“聯(lián)大常委會”主席的梅貽琦,一反往日謹慎細微的工作方式,果斷地處理各種問題。梅貽琦說:“清華正好像一條船漂流在驚濤駭浪之中。有人正趕上駕駛它的責任,此人必不應退卻,必不應畏縮,只有鼓起勇氣堅忍前進。”對于當局迫害進步師生的各種要求,他基本沒有采納。此外,在錯綜復雜的情形下,梅貽琦依舊重視學校的教化作用。他認為,一地之有一大學,猶如一校之有教師也,“學生以教師為表率,地方則以學校為表率”。他的努力,使得人們“在各個部門都趨于腐化的這些年月里,對祖國的前途,我們永遠不肯絕望,就因為有這一座學府作砥柱于中流”。
在這樣的理念下,在這樣的格局下,在這樣的胸襟下,梅貽琦于烽火連天的歲月,依舊積極倡導“通才教育”,并始終把“學術自由”作為治校原則之一,國難當頭仍然培養(yǎng)出一大批棟梁之才,在中國教育史上寫下難忘的篇章。
戰(zhàn)后,梅貽琦先生于1950年赴美,管理清華在美基金。他拒絕了臺灣當局的多次動用念頭,始終堅持基金的辦學用途。1955年,梅貽琦來到臺灣,開始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并設立“復校”步驟。但壯志未酬身先死,在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成立的3年前,梅貽琦先生即因病辭世。他一生清苦,做了幾十年的校長,竟無一點積蓄。親友們挽曰:“桃李滿天下,何須兒孫常繞膝;清華空有約,那堪鯤島哭師門?!?/font>
(作者單位系北京市海淀區(qū)敬德書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