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雞形目動物共280多種,雉科動物占150多種,其中的鷓鴣、鶉類占三分之二,雉雞類占三分之一,雉雞約50種包括原雞4種、馬雞4種、錦雞2種、勺雞1種、血雉1種、角雉5種、虹雉3種、鷴類12種、長尾雉5種、環(huán)頸雉2種、孔雀雉8種、眼斑雉2種,孔雀2種,孔雀雉1種。中國有雉科動物王國即“野雞王國”的美稱,在中國分布的61種雞形目鳥類中,除8種松雞外,均為雉科鳥類,鶉類、雉類種數(shù)各半,平分秋色。
白鷴。又名白雉,銀雞。屬于大型雞類。雄鳥全長100~119厘米,雌鳥58~67厘米。具冠。嘴粗短而強壯,上嘴先端翅稍短圓。尾長。跗跖裸出,雄性具距,雌雄異色;雄鳥上體白色而密布以黑紋,頭上具長而厚密、狀如發(fā)絲的藍黑色羽冠披于頭后;臉裸露,赤紅色;尾長、白色,兩翅亦為白色。下體藍黑色,腳紅色。雌鳥通體橄欖褐色,羽冠近黑色。每窩產(chǎn)卵4~6枚,雛鳥早成性,分布于中國、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
黑鷴。體長56-60厘米。雄鳥上體呈黑褐色,背羽具有黑紫色金屬光澤。頭頂有黑色羽冠。臉部裸皮呈紅色,并散生有稀疏的黑色纖羽。尾部長而側(cè)扁,中央兩對尾羽呈紅褐色,其余為黑褐色。下體多為暗褐色。胸羽呈披針形,各羽羽干為白色,并雜有淡灰色。嘴為黃褐色,基部稍黑。腳和爪為灰色或鉛褐色。雌鳥體羽為棕褐色,并雜有不規(guī)則的黑褐色繁殖期為5一6月。每窩產(chǎn)卵5-9枚,卵的顏色為深皮黃粉紅色。孵化期為24-25天。
皇鷴。外表有點像越南特有的越南鷴,但體形較大,尾巴較長,冠及尾羽都是深藍色的。雄鳥的體長為75厘米,雌鳥體長為66厘米。雄鳥頭上有短而尖的羽冠;臉部裸出呈紅色;通體羽色都是具金屬光澤的暗藍色,有淡藍色羽緣。雌鳥也有短羽冠;臉部裸出為紅色;通體栗棕色,有淡色羽緣。虹膜褐色;嘴角色;腿、腳紅色。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雞類之一
越南鷴。分布于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香港、海南島。)
藍鷴。又名藍腹鷴、臺灣藍腹鷴、華雞,是一種大型雉類。雄鳥全長72~81公分,羽色深藍,有白色短羽冠,上背、中央尾羽為銀白色;肩羽暗紫紅色;雌鳥體型較小,身長在55~60公分之間,羽色大致為灰褐色規(guī)則斑紋。
薩氏鷴,別名黑尾鷴,外形似鳳冠火背鷴,尾短,雄性藍黑色,臉裸露部分紅色,腿灰色,分布于蘇門答臘島的山地雨林,數(shù)量稀少,非常罕見
戴氏鷴是一種中等大小,約有80厘米長的雉。頭頂有紫色、黑色的羽毛。雄雞呈灰色,大部份面部沒有羽毛及呈紅色,咽喉、頭部和面部后面是黑色。腳呈深紅色,冠上羽毛呈黑色,虹膜呈紅褐色,尾巴長而彎曲及呈黑色。雌雞呈褐色,雙翼及尾羽黑色。雌雞每次會生4~8只蛋,蛋呈紅色。戴氏鷴分布在柬埔寨、老撾、泰國及越南的低地及常綠林。由于不斷失去棲息地及過度獵殺,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已將戴氏鷴列為近危。
鳳冠火背鷴。分布在馬來西亞、泰國、文萊及蘇門答臘。其下有幾個亞種,當中兩個外觀很不同。指名亞種的婆羅洲赤腰雞分布在婆羅洲及邦加島,雄鳥有褐色的中央尾羽,腳白色,下身赤褐色。雌鳥的尾巴深黑色,腳呈白色。馬來亞鳳冠火背鷴分布在馬來西亞及蘇門答臘,雄鳥的中央尾羽是白色的,腳紅色,下身藍黑色有白色斑紋。雌鳥的尾巴呈栗褐色,腳紅色。鳳冠火背鷴主要吃植物、果實及細小的動物。雌鳥每次會生4-8只蛋,蛋呈奶白色。
棕尾火背鷴。分布在文萊、印尼、馬來西亞及星加坡的雉。它們棲息在亞熱帶或熱帶低地潮濕森林。它們受到失去棲息地威脅。食物主要是昆蟲以及各種漿果 、種子 、嫩葉和苔蘚等。
最后介紹我最喜歡的。鱗背鷴。分布于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臺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