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鷴(學(xué)名:Lophura nythemera)屬于大型雞類。雄鳥全長100-119厘米,雌鳥58-67厘米。頭頂具冠。嘴粗短而強壯,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鉤;鼻孔不為羽毛所掩蓋著。翅稍短圓。尾長。跗蹠裸出,雄性具距,但有時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后趾位置較高于他趾。雌雄異色;雄鳥上體白色而密布以黑紋,頭上具長而厚密、狀如發(fā)絲的藍黑色羽冠披于頭后;臉裸露,赤紅色;尾長、白色,兩翅亦為白色。下體藍黑色,腳紅色。雌鳥通體橄欖褐色,羽冠近黑色。
棲息于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食昆蟲、植物莖葉、果實和種子等。通常成對或成3-6只的小群活動,性機警,很少起飛,緊急時亦急飛上樹。繁殖期筑巢于灌木叢間的地面凹處。每窩產(chǎn)卵4-6枚,雛鳥早成性,孵出的當日即可離巢隨親鳥活動。
校正」原附雉條,今分出。
「釋名」白 (音寒)、閑客。
時珍曰∶按∶張華云∶行止閑暇,故曰鷴。李 命為閑客,薛氏以為雉類,汪氏以為白 雉。按∶《爾雅》白雉名 ,南人呼閑字如寒,則鷴即 音之轉(zhuǎn)也。當作白 ,如錦雞謂之 文也。 者,羽美之貌。又《西京雜記》云∶南粵王獻白鷴、黑鷴各一。蓋雉亦有黑色者 ,名鸕雉,彼通呼為 矣。
「集解」頌曰∶白鷴出江南,雉類也。白色,而背有細黑紋,可畜,彼人亦食之。
穎曰∶即白雉也。時珍曰∶鷴似山雞而色白,有黑紋如漣漪,尾長三四尺,體備冠距,紅頰 赤嘴丹爪,頭上羽冠及下體藍黑色;臉裸露,赤紅色。上體和兩翅白色,自后頸或上背起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紋;黑紋的多寡,粗細以及顯著與否隨亞種而不同。尾甚上,白色,尾的長短、其上有無黑紋、黑紋的多少,亦隨亞種而不同,是亞種的另一鑒別特征之一。 雄鳥羽色不同于其他雉類的絢麗華美,而是一身銀裝素裹。它的頭上具有長而厚密,狀如發(fā)絲的黑色羽冠,并披于頭后;臉部裸出,呈鮮紅色;整個下體都是烏黑色;上體和身體后面長長的尾羽,都是潔白的襯底上密布著細細的“V”字形黑紋。尤為別致的是,尾羽上的黑紋越向后越小,逐漸消失。
白鷴上體棕褐色或橄欖褐色;羽冠褐色,先端黑褐色;臉裸出部小,赤紅色。背羽干較淡,邊緣較深,飛羽棕褐色,次級飛羽外翈綴有黑色斑點;中央尾羽棕褐色,外側(cè)尾羽黑褐色,滿布以白色波狀斑。下體亦為棕褐或橄欖褐色,胸以后微綴黑色蟲蠹狀斑,尾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白斑。
虹膜橙黃色或紅褐色,嘴角綠色,腳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1515-2000克,♀1150-1300克;體長♂990-1135毫米,♀650-709毫米;嘴峰♂32-35毫米,♀30毫米;翅♂270-290毫米,♀234-253毫米;尾♂530-685毫米,♀280-320毫米;跗蹠♂93-100毫米,♀86-87毫米。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在中國云南高黎貢山地區(qū),則主要棲于海拔1600-2700米的山地闊葉林。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較為常見,亦出現(xiàn)于針闊葉混交林和竹林內(nèi)。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