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紛繁復雜;九流十家,千言萬語。如何能夠自家受用?大道至簡,也至易。
明代呂坤在《呻吟語》中提出的一段話,簡明扼要,切實可行:第一受用,胸中干凈;第二受用,外來不動;第三受用,合家沒??;第四受用,與物無競。
第一受用 胸中干凈
何為“胸中干凈”?
王陽明臨終前,弟子問先生有何遺言。先生說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胸中干凈應該就是這樣一種此心光明的境界吧。
孟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strong>若要存養(yǎng)此心,心中干凈。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欲望。欲望少,那么內(nèi)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第二受用 外來不動
要“外來不動”,即須心中有主。人心若作主不定,正如一個抽水翻車,流轉(zhuǎn)動搖,無片刻停息,事物雜湊而來,勞神焦心。心有所主,“雖千萬人,吾往矣”。
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
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xiàn)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
正是有“斯文在茲”的使命感,孔子才能在遭遇危難時不憂不懼。
第三受用 合家沒病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孟子認為,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相親,沒有嫌隙,這是第一大快樂。
即使稱王天下也比不上“合家沒病”,幸福安康。這是人人所希冀愿望的,但不一定能天隨人愿,今既得之,其樂可知。
首先保持好自己的身體健康無恙,不讓父母為自己的健康擔憂,就是對父母的孝道。
《孝經(jīng)·開宗明義》:“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strong>人的身體四肢、毛發(fā)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
第四受用 與物無競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趙簡子死后還沒下葬,中牟的守將就叛變投靠齊國了。
趙襄子將父親簡子下葬料理停當后,第五天發(fā)兵征伐中牟城,但包圍還沒完全合攏,中牟城的城墻突然自行倒塌十來丈,趙襄子下令鳴金收兵。
軍吏們勸諫說:“君王親率兵馬征討中牟守將的罪行,城墻自行倒塌,這說明老天爺幫助我們?nèi)ビ懛ミ@些天理難容的罪人,為什么我們要撤退呢?”
趙襄子解釋道:“我聽叔向說過:‘君子不該在自己有利的形勢下去欺凌別人,君子也不該在別人處險境時去逼迫他?!宰屗麄儗⒊菈π藓煤笪覀兎介_戰(zhàn)進攻吧!”
中牟城內(nèi)的守將聽到趙襄子這番如此仁義的話后,便請求投降。
所以《老子》說“正因為不與別人爭,所以天下也沒有人能爭得過他”。
我們常常被一個“爭”字所困擾,爭到最后,原本闊大渺遠的世界,只剩下一顆自私的心。
如果心胸開闊一些;得失看輕一些;你會發(fā)現(xiàn),心會一下子變寬,世界會一下子變大。
不爭,是一種人生境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