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平原西起湖北宜昌的長江中下游沿岸,由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皖中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總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富庶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qū)。
長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由長江及其支流所夾帶的泥沙沖積而成,地勢低平,平原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江漢平原主要由長江和沖積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后荊江北堤分流入江漢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后,漢江所帶泥沙對江漢平原的發(fā)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為江漢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江三角洲地勢亦自西北向東南微傾,湖泊成群擠集于東南前緣。洞庭湖平原主要則由通過荊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調(diào)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長江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勢北高南低,水網(wǎng)密布,土壤肥沃。大約距今二三千萬年以前,長江自鎮(zhèn)江以下的河口還像一個喇叭形的三角港灣,水面遼闊,潮汐很強(qiáng)。在潮水的頂托下,長江帶來的泥沙大部分被沉積下來,首先在南北兩岸各堆積成一條龐大的沙堤。北岸的一條大致從揚州附近向東延伸直達(dá)南通附近。這條沙堤以北主要是古代淮河和黃河所輸出的泥沙沖積而成的里下河平原。長江南岸的一條沙堤大致從江陰附近向東南延伸,直到金山的漕涇附近,并同杭州灣北岸的一道沙堤相連接,構(gòu)成一個包圍圈,把三角形港灣圍成一個基本上與外海隔開,但還有一些缺口與海洋相通的潟湖,這就是古太湖。后來由于順著沙堤缺口倒灌的潮水和古太湖上游河流帶來的泥沙不斷淤積,陸地不斷擴(kuò)大,古太湖日益縮小,分化成目前的淀山湖,陽澄湖等許多小湖。與此同時,長江的泥沙又在沿海一帶繼續(xù)堆積形成新三角洲。
由于在地質(zhì)時期上長江中下游平原形成較晚加之流域雨量充沛,造成現(xiàn)在平原上河汊縱橫交錯,湖蕩星羅棋布的地理格局。著名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高郵湖,巢湖,等大淡水湖都分布在這一狹長地帶,素有“水鄉(xiāng)澤國”之稱。平原盛產(chǎn)魚,蝦,蟹,菱,蓮等淡水魚類和水生作物,此外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鰭豚等珍希魚類。
長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帶的土壤主要為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而平原大部為水稻土,適合農(nóng)業(yè)耕作。平原地區(qū)氣候溫和,無霜期240-280天,年降水量達(dá)1000~1400毫米且集中于春夏兩季。江南可種植雙季稻。平原的糧食和水產(chǎn)品在全國占重要地位。平原盛產(chǎn)稻米,是世界水稻的發(fā)源地,其他主要農(nóng)作物還有油菜、桑蠶、苧麻、黃麻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