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當(dāng)官也不安分,在先前的隋朝,當(dāng)?shù)礁笨h長就受不了了。有一次,他因貪酒而遭彈劾,思來想去,平日里迎來送往,寄人籬下,受人拘束,言若由衷上司不高興,言不由衷自己別扭,自己就好像一只鳥,到處都是羅網(wǎng),再這樣待下去非把自己逼瘋不可,于是寫了一紙辭呈,掛印棄官,“輕舟夜遁”,轉(zhuǎn)身之間,就把自己送歸故鄉(xiāng)。來去自由,連離任審計也都免了。
隱者自隱?;氐洁l(xiāng)下,無事一身輕。沒有了薪俸工資,但家有良田十多頃,相當(dāng)于有房有車、衣食無憂的中產(chǎn)階層,生活倒還算過得去。王績自己也說,“酒甕多于步兵,黍田廣于彭澤”,酒比當(dāng)年的阮籍要充足,田產(chǎn)比起陶淵明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也要闊綽得多,家里還有幾個傭人,經(jīng)濟條件方面是比較有優(yōu)越感的??墒牵蹩冎?,自己差的,還是那一份脫離樊籠、融入天地自然的心性。所以,他甚至不惜離開自家的華堂大屋,搬到幾十里之外,與那個貧農(nóng)仲長子光為伍。他的身邊,擺著《莊子》《老子》,讀得異想天開,忘乎所以。有時興趣來了,還幫著村人占占卜,算算卦(依他的性格,大約也不會收金納銀,圖個快樂罷了),樂此不疲地混跡于村野之間。他最樂于做的事,就是到田間做點小活,然后停下來,看看花鳥魚蟲,或者倚在某個幽靜的角落,看著路上那些行人,走走停停,有時忍不住詩興大發(fā):
東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 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
——王績《野望》
牧人帶著小犢返家了,獵馬馱著主人捕獲的飛禽回來了,春夏秋冬的景色讓人陶醉,還有那些質(zhì)樸的農(nóng)人,這一切,都會讓王隱士心生喜悅。住在東皋,王績自名“東皋子”。一天到晚,東皋子徘徊于瓜田李下,山間溪旁,飲酒望世,自得陶然。自己辭官不算,還煞費苦心地寫了一首詩,奉勸當(dāng)時身在廟堂的房玄齡:“位大招譏嫌,祿極生禍殃”,又暗示和提醒人家,不如學(xué)學(xué)聰明的范蠡,功成身退,趁早歸隱吧。隋唐易代之時,王績以敏銳的嗅覺觀測新朝時政,心懷警惕,做出了自己的判斷——遠離官場是非,尋求心靈自由。田間和廟堂相比,環(huán)境迥異,心情也自然不同。
這樣的觀望,看起來當(dāng)然是無官一身輕、放任于山水自然之間的陶然自樂,但在骨子里,卻隱藏著深不可測的情緒波瀾。隱士們的表面沉靜,遮掩不了心底的黯然神傷,而這些往往會通過文字訴諸筆端。王績的《古意六首》里有這樣一首詩:“竹生大夏溪,蒼蒼富奇質(zhì)。綠葉吟風(fēng)勁,翠莖犯霄密……刀斧俄見尋,根株坐相失。裁為十二管,吹作雄雌律。有用雖自傷,無心復(fù)招疾。不如山上草,離離保終吉?!毖酝庵馐鞘裁??既希望有人賞識,建功立業(yè),又希望身心自由,不受傷害。這樣的情緒,也恰恰是許多有識之士棄官歸隱的心結(jié)。很多人有向隱之心,但一生未能濾清塵世的煩憂,而這種進與退、得與失相互交織的矛盾心理,也恰恰反映了知識分子的天真與脆弱。
所以,隱士們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通常是外界的誘惑。他們需要自我解脫,最大限度地保持清心寡欲、安寧有序的生活狀態(tài),積累更多的精神能量。
月夜,王績會在山間擺下琴來,獨奏一曲,弦動于心,孤芳自賞。隱士多是性情慈善之人,與世無爭。王績把自己徹頭徹尾地“藏”了起來,即便是刺史慕名登門拜謁,也不予理睬。請他去講學(xué),也只是揮揮手,婉言謝絕,我在家里釀酒呢,哪能“談糟粕,棄醇醪”!拒人于千里之外不算,還狠狠地潑了人家一盆涼水。不過,有位叫杜之松的刺史對他也還算尊敬,雖然請他講學(xué)不肯去,每年仍不忘派人給送些酒脯來,以示尊重。除了過著“置酒燒枯葉,披書坐落花”的神仙生活,王績還常常拄杖入深山,尋訪隱士。一個隱士,總是要在內(nèi)心里,想尋找到更多的隱士。
功名放得下,榮華放得下,偏偏有一樣,王績始終放不下,那就是酒,而且嗜酒成癮,矢志不渝。他哥哥大儒王通是有名的“書蟲”,王績卻是個不折不扣的“酒鬼”,酒量大約比后世的李白還要大些,可以飲五斗不醉,自詡為“五斗先生”,并且大約在一次酒氣深沉之后,寫過一篇類似自畫像的《五斗先生傳》: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間。有以酒請者,無貴賤皆往,往必醉,醉則不擇地斯寢矣。醒則復(fù)起飲也。常一飲五斗,因以為號焉。先生絕思慮,寡言語,不知天下之有仁義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來。其動也天,其靜也地,故萬物不能縈心焉。
一提有酒,可愛的王績先生立馬腿軟嘴饞,移步不前,不知東南西北,而且只要有酒,無論貴賤皆往,一屁股坐在席上,以開懷暢飲為樂事,不及其余。初唐時,他曾以隋朝舊臣的身份待詔門下省,別人問他:您現(xiàn)在待詔無事,有什么可樂的呢?王績回答說,朝廷每月供應(yīng)三升好酒,足以使我留戀于此啊。簡直就是為了酒而工作,動機十分單純。他哥哥的門生陳叔達當(dāng)時主事,聽說以后,特例給予王績關(guān)照,每日供應(yīng)一升酒,人稱“斗酒學(xué)士”。聽說太樂署史焦革家多有好酒,便想著法子到焦大人手下當(dāng)差,吏部沒有批準(zhǔn),王績?nèi)宕蔚卣翌I(lǐng)導(dǎo),陳述緣由,苦苦哀求。主事者問,為什么非要到那里工作?他說,其中有深意。好說歹說,總算得到允許。其間,王績工作用心,辦事勤快,下班后,就到焦大人家中品嘗美食,大飽酒福了。焦革死后,焦夫人還時時從家里派人給他送酒。又過一年,焦夫人也病故,王績捶胸頓足,仰天呼號:“天不使我酣美酒邪?”沒有酒,王績漸漸心灰意冷,夾了小包,再一次棄官而去。
酒,成為王績一生的鐘愛。他常常是乘著牛車,途經(jīng)一處小酒店,聞香下車,舉杯暢飲,數(shù)日不歸,醉了就地倒下,醒后繼續(xù)開懷。即便到了后來隱居鄉(xiāng)里,也是“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他的詩文中,出現(xiàn)頻次最多的,是“酒”字。王績在酒上的鉆研與投入,并不比詩歌少,他為杜康立祠祭祀,尊為酒師,并且把曾經(jīng)一起喝酒、釀得一手好酒的焦革也一起供奉。此外,他還寫下《酒經(jīng)》《酒譜》各一卷。后來的李白,不知是否從其詩酒之中得到某種啟發(fā)?
王績自己也承認,“有道于己,無功于時”,自號“王無功”。風(fēng)燭殘年,他曾寫過一篇《晚年敘志示瞿處士》,坦言自己也曾經(jīng)“明經(jīng)思待詔,學(xué)劍覓封侯”,可是,他一生之中由進而退,辭官歸隱,大約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有學(xué)者從王福峙(王績的侄子)《錄東皋子答陳尚書書略》中找到了這樣的答案:
貞觀初,仲父太原府君(王凝)為監(jiān)察御史,彈侯君集,事連長孫太尉,由是獲罪,時杜淹為御史大夫,密奏仲父直言非辜,于是太尉與杜公有隙,而王氏兄弟皆抑而不用矣。
原來如此。這是對于王績嗜酒與歸隱之謎的最好詮釋。大凡隱士,都有不得已的隱退苦衷,誰人不想錦衣美食,誰人不愿顯赫一方,可人性中最大的弱點,就是熱衷于相互之間的爭斗,大人物與大人物爭權(quán)柄、爭勢力、爭江山、爭功勞,小人物與小人物爭生意、爭田產(chǎn)、爭美色。明爭暗斗,唇槍舌劍,背里使絆,過河拆橋,你死我活,甚至世代為仇。人類的智商發(fā)展了文明,也發(fā)展了爭斗。王績在爭斗里看破了——沒有永恒的勝利,而常有羞辱。如果遁世躲避,其羞自解,其心自寬,至少像仲長子光這樣的朋友,“服食養(yǎng)性”、“非其力不食”,是不會加害于人的,而且與天地自然相處,更多的是心靈深處的輕松與悠閑。當(dāng)隱士,無欲則剛,他回歸到了精神貴族的行列。
應(yīng)該說,王績學(xué)陶淵明,是學(xué)得極為神似的一個。辭官、歸隱、嗜酒、耕作、著書、彈琴、自作《墓志銘》……簡直是一整套的學(xué)習(xí)。當(dāng)隱士,其實真的挺難,必須放棄很多,忍受很多,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王績立志將自己修煉成為一個隱士,他努力幾十年,成功地做到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