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是初唐詩人,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 ,撰 《酒經(jīng)》 、《酒譜》 ,注有“老”、“莊”。其詩近而不淺,質(zhì)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fēng)。律體濫觴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王績:大唐詩人的起源者 生性嗜酒 一生仕途不暢,三次出仕 三次歸隱
在隋末唐初,山西的令狐家,哦,不對,是山西王家,是一個絕對不容忽視的存在。因為山西王家在當(dāng)時出了三個非常厲害的人物。其中第一個名叫王通,他是一位大儒,據(jù)說曾立志要續(xù)寫儒家的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第二個叫王績,他是王通的親弟弟,管王通叫三哥,他是一位詩人,在唐詩的發(fā)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
這兩個人你都沒聽說過?那我再說一個人,你一定知道,他叫王勃。對,就是那個寫“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王勃。王通、王績、王勃,被《舊唐書》稱為“王氏三株樹”。今天我們不說王通,也不說王勃,單說王績。
一般關(guān)于王績的介紹,都說他是一位著名的詩人,這自然是不錯的。前面說過,王績在唐詩的發(fā)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這主要是因為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宮廷詩大行其道的年代。宮廷詩的內(nèi)容主要是宮廷生活及男女私情的,形式上則追求詞藻靡麗。也就是說,宮廷詩的寫作,從思想內(nèi)容上來看主要是寫吃吃喝喝哥哥妹妹什么的,無病呻吟多,真情實感少,從形式上來看則追求好詞好句。所以宮廷詩看上去五光十色,非常好看,實際上卻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東西。
然后王績一上來呢,所寫的詩歌則主要以酒琴、山林田園為題材,來反映自己的生活思想及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和風(fēng)格與唐初的宮廷詩完全不同,形成了與宮廷詩對立的詩派。是不是非常厲害?所以連一向驕傲的劉禹錫,都忍不住夸他“以有道顯于國初”“文章高逸,傳乎人間”。
王績:大唐詩人的起源者 生性嗜酒 一生仕途不暢,三次出仕 三次歸隱
詩人身份而外,王績的另外一個身份——酒鬼,就不大為人所知了。你沒看錯,就是酒鬼。王績的詩中,提到喝酒的詩句可謂比比皆是。“恨不逢劉伶,與閉戶轟飲”。我恨自己怎么就沒有見到劉伶啊,否則就可以跟他關(guān)起門來喝大酒,一較高下了。
“此日長昏飲,非關(guān)養(yǎng)性靈。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這些日子我長飲不止,常常酒醉不醒,但這與內(nèi)在的什么狗屁“性靈”追求是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的。真相是別人都喝醉了,我怎么好意思一個人處于清醒狀態(tài)呢?“但令千日醉,何惜兩三春”。只要能讓自已醉上一千日,我又怎會為失去兩三個春天而惋惜?
關(guān)于王績的嗜酒,曾有這樣一件軼事。說是貞觀年間,王績聽說太樂署的府史焦革善于釀造美酒,于是他便要求去作焦革的副手——太樂署丞。在焦革那里任太樂署丞的幾年里,王績得以痛飲美酒。后來焦革因病去世,這令王績傷感不已,他長嘆道:“天乃不令我飽美酒!”并且因為沒有了美酒可喝,王績于是掛冠而去,棄官不做了。非但如此,王績還寫了兩本關(guān)于酒的學(xué)術(shù)著作:《酒經(jīng)》和《酒譜》。這樣看來,王績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超級酒鬼了。
王績之所以喜歡喝酒,我們也許可以從他崇拜的幾個偶像身上找到一些答案。王績一生崇拜三個人:嵇康、阮籍、陶淵明。我們都知道,這三個人的一個共同點便是都喜歡喝酒,所以王績喜歡喝酒也就不奇怪了。三個人中王績最崇拜的是陶淵明。崇拜到什么地步呢?他甚至因為陶淵明寫了一篇《五柳先生傳》,便也模仿著寫了一篇《五斗先生傳》: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間。有以酒請者,無貴賤皆往,往必醉,醉則不擇地斯寢矣,醒則復(fù)起飲也。常一飲五斗,因以為號焉。先生絕思慮,寡言語,不知天下之有仁義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來,其動也天,其靜也地,故萬物不能縈心焉。嘗言曰:“天下大抵可見矣。生何足養(yǎng),而嵇康著論;途何為窮,而阮籍慟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彼煨衅渲?,不知所如。所以如果說王績是陶淵明的超級腦殘粉,一點也不過分。
王績:大唐詩人的起源者 生性嗜酒 一生仕途不暢,三次出仕 三次歸隱
其實呢,王績的模仿陶淵明喝酒只是表象,他真正內(nèi)心傾慕的是陶淵明的隱士做派。大家都知道,陶淵明是中國古代第一著名隱士,陶淵明差不多成了隱士的代言人。陶淵明當(dāng)隱士,王績便也當(dāng)隱士。而且他還曾三仕三隱!但是,我要說的是,王績的隱和陶淵明的隱,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陶淵明歸隱田園后曾痛惜自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二十年”,并且欣喜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哪怕“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也就是說即使住破房子,穿破衣服,經(jīng)常窮得沒飯吃也毫不在意。這種隱,是一種毅然決然的隱,完全出自內(nèi)心,隱得絲毫不拖泥帶水。
然而,與陶淵明相比,王績的歸隱則更像是一種行為藝術(shù)。因為他的仕也好,隱也好,目的都是為了當(dāng)更大的官。他曾在《自撰墓志》中這樣寫道:“才高位下,免責(zé)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識,四十五十而無聞焉。于是退歸,以酒德,游于鄉(xiāng)里?!币簿褪钦f,他主要是因為“才高”而官位卑下,名不顯于時才隱居的。所以王績的隱,隱得心不甘,情不愿。這種感覺在他的《野望》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
王績:大唐詩人的起源者 生性嗜酒 一生仕途不暢,三次出仕 三次歸隱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蹩儭兑巴愤@首詩是王績隱居于家鄉(xiāng)絳州龍門時寫的。第一聯(lián)“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的意思是說,傍晚時分,我站在東皋之上,縱目遠(yuǎn)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這里的“東皋”,是指王績家鄉(xiāng)附近的一處水邊高地,王績還把它拿來作自己的號?!坝我馈?,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句,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寂寞與惆悵在里邊。讀這句詩,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落落寡歡的詩人孤獨的背影。
下面兩聯(lián)“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寫詩人登高所見的景物:層層樹林,樹葉金黃,盡是一片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浸染著落日的余暉。在這靜謐的背景下,牧人驅(qū)趕著牛群返還家園,牛犢跟在母牛后面不時發(fā)出“哞哞”的叫聲;馬蹄噠噠,那是獵人騎著馬帶著豐厚的獵物回家了。好一幅溫馨的田園牧歌圖!
可是,王績并沒有從這田園牧歌中得到慰藉,他在最后一聯(lián)“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中說的是,雖然久居鄉(xiāng)里,自己和這些牧人和獵人并不相識,所以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幻想著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野望》這首詩算是把王績心里的秘密完全暴露了出來——想讓我徹底歸隱,“臣妾做不到啊”!王績終究不能像陶淵明那樣放下身段,所以他終生處于一種身在田園,心卻在魏闕的狀態(tài),他始終無法處理好自己的欲望和性格與時代之間的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