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厚陵是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趙曙的陵墓。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宋英宗因病駕崩于福寧殿,享年36歲,殯于殿西階,廟號英宗,群臣上謚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英宗于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趙曙(1032—1067),原名宗實,后改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宮撫養(yǎng),賜名為宗實。廟號英宗,謚號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圣宣孝皇帝。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后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1067年,病逝于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楊延昭等。
英宗趙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的孫子,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兒子。嘉祐七年(1062)立為皇太子,封鉅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英宗不是仁宗的親生兒子,本與皇位無緣,但因仁宗無子,才成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繼承大統(tǒng)的皇帝。繼仁宗皇帝位的英宗,只在位三年。
趙曙的陵墓永厚陵,在今鞏縣城區(qū)舊名“和兒原”的一塊高地上,東南距永昭陵只有500米遠近。永厚陵陵臺殘高15米,底呈正方形,每邊長55米,陵前石刻尚殘存16件,其中的“望柱”雕刻特別精美,它呈八棱形,每面都有精雕細琢的云龍紋,紋飾細如游絲,流動變幻,為宋陵石雕佳品。陪葬在永厚陵的,還有趙普、曹彬、狄青和楊延昭等。
永厚陵是北宋皇陵中不起眼的一座,但是確實史料中關于帝王葬禮最詳盡的一座,北宋的一個官員李攸,曾經(jīng)親臨英宗葬禮,對永厚陵的地宮,陪葬品有非常詳細的描述,比如提到了永厚陵是上下兩層的石地宮,埋葬了各種冥器以及英宗生前喜愛的一些古玩書籍。眾所周知,帝王葬禮尤其是帝王地宮的情況,于歷代王朝都是皇家絕密。盡管諸如會要,官史,實錄等史料會對帝后陵寢做出一些描述,但是絕對不能是很詳細的,這等于給后代盜掘者提供第一手資料,但是李攸就將永厚陵大量的細節(jié)寫進了自己的筆記《宋朝事實》中,成為后代研究北宋中后期史實的重要資料。
永厚陵歷史上曾經(jīng)遭遇過多次嚴重盜掘,現(xiàn)在陵臺上有多處盜洞,而且已經(jīng)嚴重塌陷。在南宋史料中,曾經(jīng)提到過南宋使臣出使金朝,路過厚陵的場景,明確提到了永厚陵的下宮為火焚后的場景,當時距離北宋滅亡不過十余年光景。永厚陵下宮遺址目前被鞏義氣象站和其他單位占據(jù),破壞比較嚴重,只能發(fā)現(xiàn)石獅一對。封土高度測量為8米,在封土的西側中間的位置,有一大洞。
在永厚陵北部不遠,就是陪葬于永厚陵的宣仁圣烈高皇后,這位皇后是北宋晚期政壇的鐵娘子,是王安石變法和一切變法派的死對頭。尤其在他孫子哲宗在位時,垂簾聽政,改元元佑,對變法派章惇,呂惠卿,蔡確等大加迫害。重用保守派司馬光,蘇軾,文彥博等人,使得北宋晚期進入一個大動蕩時期,直接導致了北宋滅亡。高皇后陵的石刻保存不錯,但是陵臺有一個非常大非常明顯的盜洞。有些材料說,我國考古工作者曾經(jīng)從這個洞進入過高后陵的地宮。由于現(xiàn)在高后陵為一農(nóng)戶所承包,所以我沒有走的太近。洞內情況不好言明。據(jù)記載,高后陵地宮為上下兩層,青石鋪漫。
陪葬在厚陵西北的還有三座陪葬墓,墓主為英宗另外兩個兒子趙灝趙頵以及一個孫子趙俊,都位于鞏義面粉廠附近,而且已經(jīng)發(fā)掘,地面原有石刻現(xiàn)已不在原處。不少材料上說,狄青和楊六郎也陪葬永厚陵,估計說的就是這三座陪葬墓的兩座。又是以訛傳訛的所謂功墓。
趙普是趙匡胤的首席智囊。宋皇朝的建立和制度設施的擘劃、制訂,都與他不可分開。其墓在今鞏縣北山口鄉(xiāng)北官莊地南。狄青,汾州人,出身行伍,為北宋名將,其墓在北山口鄉(xiāng)南山口村,地面墳冢也已不存。
楊延昭即婦孺皆知的楊六郎,他曾防守北邊三關(益津、瓦橋、淤口關,在今河北雄縣、伯縣境內)20余年,病死任所,真宗命人護喪回朝安葬,其墓在今鞏縣城制藥廠院內。今天墓前還留有石刻雕像數(shù)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