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件翎管包漿厚重,沁色自然,玉質(zhì)溫潤細膩,呈現(xiàn)出一種柔美的蠟質(zhì)光澤,這是經(jīng)過數(shù)代人把玩后才有的效果。
翎管是清王朝特有的產(chǎn)物。清王朝等級森嚴(yán),講究“辨穿戴,昭品位”,強調(diào)官員要從穿戴服飾上就能辨別出品級大小?!绊敶骰帷笔乔逋醭倜鄙系娘椨弥铮彩峭豕蟪紓冎b的重要標(biāo)志。花翎就是雄孔雀的尾羽。其環(huán)狀圈點,即稱為“眼”。故花翎有三眼、雙眼、單眼之分。三眼最為尊貴,以下次之。
有了花翎還要有插進的地方,要有可插的工具,于是就有了翎管。翎管大多用白玉、翡翠、碧璽、琥珀、象牙、水晶、琉璃、瓷、銅等材料制成。品級高的文官大多戴翡翠翎管,品級高的武官大多戴白玉翎管。翎管安放在帽頂?shù)闹醒氩课唬脕聿寤峄蛩{翎。翎管長約二寸,為中空管狀圓柱體,頂端有個扁平的小鈕,便于縫綴于帽頂。翎子插入管中,飄于腦后。
在中國,清代大臣“頂戴花翎”是權(quán)位劃分級別的標(biāo)志,也是榮譽、地位和財富的象征。因此,皇帝在賜予臣下花翎時是非常審慎的。從乾隆至清末的170多年間,能被賜予三眼花翎的大臣僅有7人,連深受皇帝信任的著名寵臣和珅,雖然官居一品,也只能戴雙眼花翎。清代的官員對頂戴花翎是看得很重的。
花翎除了表示品級外,皇帝還用于獎賞那些有功之臣。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瑯一舉收復(fù)臺灣,詔封靖海侯,子孫世襲。而施瑯卻上疏辭侯,懇請皇上賜花翎。當(dāng)時在外領(lǐng)兵的將軍都還沒有賞賜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賜施瑯戴花翎。當(dāng)時,在文武臣僚心目中,賞賜花翎比封侯還要榮耀。
道光后期,花翎的賞賜範(fàn)圍漸大,凡對國家有功人士均有可能賞戴花翎。特別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因國庫空虛,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起初捐個花翎為1萬兩實銀,藍翎為5千兩實銀。后來隨著國庫的進一步空虛,花翎減為7千兩,藍翎為4千兩。再到后來,只要花200兩銀子就可捐到花翎了。一個可以用錢買官的政府,其壽命肯定是不會長久的。不久,花翎之制和它的清政府就逐步走到了盡頭。
在花翎走紅的清代全盛時期,作為插翎子的翎管其價值不菲,特別是翡翠、白玉等貴重材質(zhì)制成的翎管,更是價值驚人。一只“玻璃翠”玉管,當(dāng)時就值一萬幾千兩金子,就是一些清水衙門的京官帽子上的翎管也要值幾兩銀子。因此,它又成了財富的象征,順理成章地成了官場上的禮品。
由于翎管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適于把玩等特點,后來又成了歷代收藏者的寵兒。這時,它既是人們手中的藏品、玩物,又是歷史的見證。了解它的盛衰史,對今天的收藏愛好者也是一種愛國主義和反腐倡廉的教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