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在亞洲教育論壇上再次提出,當前語文教育最急迫的是要回歸語和文。他認為,我們國內教育從小學到大學都有專門的思想品德課,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再在語文課上挖掘文章的思想內涵。當前語文教育有什么問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語文教材?語文教育該承擔什么樣的使命?就此,光明網記者采訪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學院院長唐曉敏教授,以下是訪談實錄。
語文教材內容過于單薄,導致學生精神營養(yǎng)匱乏
人們一直在討論如何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讓他們能快樂地學習。但實際上,負擔過重只是表面現(xiàn)象,真正的問題不是負擔過重,而是語文教學的內容過于單薄,造成了學生精神營養(yǎng)的嚴重缺乏。
目前發(fā)達國家的語文教科書,內容也遠比我們的語文課本更豐富。有人介紹過,美國一個州的9年級至12年級(相當于中國的初三至高三)的學生,每年需修5門課。語文是必修的,可選修《基礎寫作》、《英文文學》、《莎士比亞戲劇》和《俄國文學》等。而作為語文課本的《英文文學》有2800多頁,包括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節(jié)選或全文。另有研究者指出,前蘇聯(lián)小學四年所用的語文《閱讀課本》(全四冊)全部翻譯成漢字,印刷字數(shù)是92萬字。而且所選的多是名家名篇,如:列夫·托爾斯泰27篇,普希金23篇,米哈爾可夫20,烏申斯基17篇,克雷洛夫17篇,伊薩可夫斯基15篇,此外還有契訶夫、屠格涅夫、萊蒙托夫等100多位俄羅斯古典作家和蘇聯(lián)作家的部分原著。當時我們小學頭四年的語文課本只有12.5萬字,相當于人家的1/7,并且,一篇文學原著也沒有。
我們的小學語文,量少質差。所編的課文,多是大大低于小學生認知水平的。有時也選了名家的文章做課文,但又對文章大加刪改。如老舍《北京的春節(jié)》,原文是:“按照北京的老規(guī)矩,過農歷的新年(春節(jié)),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并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里,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yè)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xiàn)--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yè)展覽會?!边x入教材之后,變成了這樣:“照北京的老規(guī)矩,春節(jié)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芭D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在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yè)展覽會?!?把原文中的“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并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薄斑@種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以及“各種干果”后面的“(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刪掉了。其實,這三句話恰恰是原文的精彩之處,是最不該刪的。刪去之后,原文的情感性、生動性以及文化意味都沒有了,文字變得干巴巴的。
陶行知曾對當時的語文教科書提出批評,說:“中國的教科書,不但用不好的文字做中心,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課教幾個字,傳授一點零碎的知識。學生讀了一課,便以為完了,再也沒有進一步追求之引導。我們讀《水滸》、《紅樓夢》、《魯濱孫漂流記》一類小說的時候,讀了第一節(jié)便想讀第二節(jié),甚至從早晨讀到夜晚,從夜晚讀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氣讀完了才覺得痛快。中國的教科書是以零碎文字做中心,沒有這種力量。有人說,中國文人是蛀書蟲??墒墙炭茣B培養(yǎng)蛀書蟲的力量也沒有。”這種批評,實際上也適用于現(xiàn)在?;蛘哒f更適用于現(xiàn)在,因為民國時期的語文教育并非定于一尊。不同學校用的是不同的教材。有些教材質量還是很高的。如民國五年發(fā)行的中華書局版的《評注古文讀本》,是高小的語文課本,就選了180篇古文,其中包括《讀孟嘗君傳》《送董邵南序》《春夜宴桃李園序》《鈷姆潭記》《五柳先生傳》《病梅館記》《黃生借書記》等。周汝昌曾經講過,自己在上高小時,課本所選的古文就有《岳陽樓記》《秋聲賦》《病梅館記》《祭妹文》。黃藥眠在他的《口述自傳》中也講,他在高小讀書時,所學的課文就包括《滕王閣序》《進學解》《赤壁賦》等名篇,這些文章,在今天都是高中語文中的課文。
語文教育內容膚淺是學生負擔過重的原因之一
當下的語文教材內容過于淺薄,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只是在教學方法上打轉轉,意義是很有限的。這些年來,語文搞了多次的教改,各種思想,各種教育理念,各種教學的方法,你方唱罷我登場,語文教育卻沒有什么明顯的改觀,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語文課本內容單薄的問題沒有解決。
前段時間,王旭明提出了“真假語文”的問題。他對一堂一般人認為很好的課,提出尖銳的批評。這位年輕的教師在課堂上“深情地講起了散文《斑羚飛度》。音樂、圖片、PPT各種教學手段使用得讓人眼花繚亂。” 課堂氣氛熱烈,但王旭明認為這是假語文:“老師無節(jié)制放縱情感,什么老羚羊的無私奉獻呀,勇敢付出呀,偉大與崇高譜寫動人之歌云云,在音樂和畫面的烘托下,鬧極。這是當下時髦而虛偽的語文課,真的假語文。”王旭明所說不無道理,不過,他所推重的真語文,又如何呢?在網上看了幾節(jié)他推崇的真語文課的視頻,覺得,這幾位老教師確實講得更好一些。但再品味這幾位老師所講課文的內容,又覺得,這些課文不值得用這么多的精力來講。這些公開課有點像甜點,有形有色,味道也相當好,但說到營養(yǎng),也就那么一點點。自然,教師的發(fā)揮了自己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對課文內容有所豐富,但這也是很有限的。
語文內容的膚淺,實際上又是學生負擔過重的一個原因。語文教材的主要內容過于淺薄,學生拿到語文書,一天就翻完了。像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教材下冊中,“我有一個幸福的家。/爸爸愛我,/媽媽愛我,/我也愛爸爸、媽媽。/在溫暖的家中/我快樂地長大?!薄按巴庠聝簣A又圓,/全家歡聚吃湯圓。/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家家戶戶慶團圓?!边@樣的課文,學生自己理解起來沒有什么難度,教師上課時又有什么好講?語文教學應該能夠啟發(fā)學生思考,可這樣的課文,也沒有什么好思考的。于是,教師只好“滿堂問”,而師生對話又常常并無意義,只是“殺時間”。課下則布置了大量的練習,讓學生把每個生字抄寫300遍。結果造成了學生的負擔過重。
語文教改,更應該考慮盡快解決教學內容“營養(yǎng)不足”的問題。語文教材的分量,應該是目前教材的5倍,甚至是10倍。若一時之間無法大幅度地改變語文教材的編寫觀念,豐富教材的內容,則需要將課外書籍以及參考讀物引進課堂。語文學習中的閱讀,不僅僅是一種“吸收”或“輸入”,同時也是學生豐富心靈,提升境界,完善人格的過程,而這又對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這也就是韓愈所說的:寫作需要養(yǎng)氣,“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在這方面,深圳吳泓的語文專題性教學和山東韓興娥的“海量閱讀”,以及廣州陳琴的引導學生大量熟讀、背誦經典詩文的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既大大豐富了語文學習的內容,又真正實現(xiàn)了閱讀與作文的密切結合,這應是語文教改的方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