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通“返”;“應”為應和。在這里,“反應”指從對方那里得到返回的信息。運用“反”的方法的前提是要冷靜地觀察和分析,只有反觀歷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反觀別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從而見小知大、見寡識眾,更好地接近事物的本質(zhì),更有效地把握整體局勢的進展,最終立于不敗之地。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譯文】 自古能以“大道”來化育萬物的圣人,其所作所為總是能與自然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相吻合。他們通過反思過去的事情,就可以洞察將要發(fā)生的事情;通過考察古人的經(jīng)驗,就可以指導現(xiàn)在;通過了解別人,翻過來了解自己。如果動與靜、虛與實的道理,在未來和今天都得不到實踐應用,那就應該更深入地研究歷史,求得符合規(guī)律的方法。有些事情是要反復探索才能真正把握,這是圣人的見解,不可不認真研究思考。
【精髓典要】
正如古語“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所言,鬼谷子以一個縱橫家的視角,闡明了“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的方法論。
人的一生中,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多少總會遇到一些坎坷和波折。聰明人經(jīng)歷過波折、坎坷之后,“吃一塹長一智”,總能得到一些經(jīng)驗和啟示,不會第二次犯同樣的錯誤。而有大智慧者則懂得從以往的事情中,推出某種既定的規(guī)律,提早繞開“礁石區(qū)”,從而避開可能的傷害。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只獅子和一只狐貍共同去打獵,它們收獲很豐厚。獅子要求狐貍分配獵物,狐貍把大部分的獵物放在一起,請獅子來拿,自己僅留下很少的一點點。獅子問狐貍,是誰教它這樣分配的。狐貍回答:“長期以來,獅子和狐貍聯(lián)手共同打獵的情況并不少見,凡是把獵物平均分成兩份的狐貍最后都難逃被獅子吃掉的結(jié)局?!?br>
“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苯梃b過去的歷史事件,方能以更穩(wěn)健的步子走過今天,邁向未來。利用歷史去勸說別人,更能令對方肅然警醒,如受醍醐灌頂,立即停止現(xiàn)在的不良行為。古今中外不乏這樣巧妙說服的例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