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時候,朋友來我家吃飯,想要感受一下我星級廚師的功力。
來的時候手里還提了袋子東西。
我尋思咱倆這關(guān)系,來就來唄,還給我?guī)|西,多不好意思啊。
來,我看看是啥。
得,還沒看呢,就聽他說:“專門帶的薏米和赤小豆,最近應酬多,你不老跟我說這樣容易濕氣重么,我就尋思買點薏米赤小豆煮湯喝?!?/p>
看來我這每天言傳身教的,還是有作用的嘛。
雖然薏米是寒性的,但是吃上這么一次也無妨。
成,就煮個湯吧。
結(jié)果我一打開包裝看里面...
??????
這是啥赤小豆啊,這不明明是紅豆么。
看樣子我這朋友是遇到了拿紅豆假裝赤小豆的騙子了。
看來我又要化身中醫(yī)科普大師給大家科普一下了。
正好端午節(jié)馬上就到了,先提前祝大家端午節(jié)快樂。
農(nóng)歷五月,又被稱為“惡月”或“百毒月”。
離我們最近的“邪”就是寒濕,排寒祛濕,端午正當時。
但我們常常會走入排濕的誤區(qū)。
今天不黃就來給大家來個解疑答惑,聊聊祛濕三大誤區(qū)。
赤小豆薏米湯的確有利水消腫、祛濕的功效。
但并不適合長期飲用。
因為薏米性寒,平時出現(xiàn)晨起水腫的情況喝一次尚可,如果為了祛濕長期飲用赤小豆薏米湯的話,會導致身體寒氣加重。
赤小豆確實是個好東西。
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就記載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漢張仲景率先用赤小豆凡三方:一為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其治“身必發(fā)黃”;
二為赤小豆當歸散,用治“狐惑”蝕于肛者;
三是瓜蒂散,用其宣利胸中痰濕濁邪。
后世《藥性論》、《食療本草》、《本草綱目》等都記載其功能、主治。
但是?。?!
現(xiàn)在市面上出售的赤小豆,大多是以紅豆作為替代品,并不是真正的赤小豆。
它倆到底有多像呢?
真的已經(jīng)到了傻傻分不清楚的地步。這張圖里左面的是赤小豆,右面的是紅豆。
仔細分辨還是能看出區(qū)別的,赤小豆細長、更有質(zhì)感,紅豆短粗。
現(xiàn)在很多人都提倡運動祛濕,發(fā)大汗,把濕氣排出。
他們覺得既然濕氣是身體排不出的“邪”,那就想辦法讓他排出來不就成了?
其實不然,發(fā)大汗祛濕這種操作完全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從中醫(yī)的角度說,血汗同源,都是咱們身體里的“津液”來的。發(fā)大汗,就是在強行損耗身體的津液。
祛濕的關(guān)鍵在于脾胃功能,脾統(tǒng)血,本來人家管的好好的,你非要強行帶走人家的小弟,那他還能開心嗎?
醫(yī)生張仲景在《傷寒論·太陽病上》中就說了:“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p>
說的就是想出汗,微微出汗就行了,要是想著汗如流水,你是別想治好病了。
大出汗的時候,身體毛孔大開,別說把身體里的濕氣排出去了,還會有更多的寒濕之氣順著毛孔進入身體。
很多人覺得,濕氣嘛,就是水。
這身體里的水還排不出來呢,再喝水的話,豈不是雪上加霜?不喝了不喝了,只要不渴就不喝。
問題恰恰就出現(xiàn)在這里了。
我們要先明確一點。
+-
脾胃主運化。咱們平時吃、喝進身體里的東西,都要靠脾胃來轉(zhuǎn)化為可以被身體所利用的水谷精微。
而那些不能被我們身體利用的,就是“濕”。
脾喜燥而惡濕,功能一旦受損,則不能正常運化水谷。
導致津液停滯而為濕邪,而后阻滯經(jīng)絡(luò)、氣機、蒙蔽臟腑清竅而為病。
簡單點說,脾的功能好比是家里的女主人,濕邪好比是家里的垃圾,女主人勤勞,就能及時打掃房間,把垃圾清掃出去。
如果女主人生病了,身體疲憊,房間的垃圾就堆積起來。
放到身體也一樣,脾功能弱了,就不能清理好身體的“垃圾”——濕氣。
這也是為什么濕氣重的人感覺不到口渴的原因。
體內(nèi)的臟水太多,阻礙了身體對于好水的利用和吸收。
所以這個口渴并不是說明你的身體有足夠的津液,反而恰恰是說明津液不足了。
這個時候才要多喝熱水,多喝米湯補充津液。
說了三大祛濕誤區(qū)。
可能有很多朋友一臉懵:“我都不知道咋去判斷自己身體濕氣程度,你跟我說那么多誤區(qū)干啥?”
下面就來說說如何判斷身體濕氣。
① 舌大有齒痕
齒痕舌是典型的濕重的表現(xiàn)。
② 頭沉,頭重如裹
頭腦不清醒,像扣了一個帽子,這是在上濕重的表現(xiàn)。
③ 容易疲勞
濕性重濁,容易阻滯氣機,人做事就覺得疲勞,精力不夠充沛。
④ 食欲差
濕邪困脾(脾具有喜燥惡濕的特點),會出現(xiàn)食欲欠佳,腹脹。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
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比較直觀的感受到的,身體濕氣較重的情況。
一旦發(fā)現(xiàn),應當及時的通過合理的方式調(diào)整,不然你就會變胖變油膩。
想要祛濕,既要恢復脾胃功能,又要滿足身體對于津液的需求。
給大家推薦幾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大米湯
著名經(jīng)方家陳修園說過整部《傷寒論》,概括起來有六個字:保胃氣,存津液。小小的米湯,竟抓住古籍最精髓之處,不容小覷。
在《傷寒論》113方中有7個方劑用到了粳米,如附子粳米湯、白虎加人參湯等。
粳米有保胃氣的作用,經(jīng)水熬制的米湯更有補津液之效。由此可見,咱們說的米湯,實則是藥湯!
二、茯苓白術(shù)母雞湯
茯苓餅是慈禧太后最愛吃的點心,并常以之賞賜宮中的寵臣。
《紅樓夢》第60回也詳細介紹了茯苓霜的做法:
即用牛奶或滾燙開水將茯苓粉沖化、調(diào)勻。
每天早晨起床后吃上一盅(凈重量約20克),其美容滋補的效果最佳。
茯苓是經(jīng)方用藥,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jīng),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可以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食材:白術(shù)15克,白茯苓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雞塊300g,枸杞15克。調(diào)料精鹽適量,生姜,清水適量。
做法:
1、將雞塊洗凈,氽燙,備用。
2、將其他材料洗凈。
3、鍋中加水燒沸,下入雞塊焯透,打去浮沫撈出。
4、將雞塊加入沙煲內(nèi)加清水煮沸,將各種原料全部放入大火煲至20分鐘,轉(zhuǎn)至小火煲2小時,撇出浮。
茯苓、白術(shù)健脾祛濕,白芍、甘草,養(yǎng)血補津液,生姜溫胃散寒。
健脾祛濕,補血養(yǎng)陰。
三、小建中湯
原方: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生姜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膠飴一升
化裁方:
① 按照一兩等于15g:
桂枝45g 白芍90g 生姜45g 炙甘草30g 大棗12枚 麥芽糖100ml 茯苓60g 生地90g
② 按照一兩等于5g:
桂枝15g 白芍30g 生姜15g 炙甘草10g 大棗12枚 麥芽糖30ml 茯苓20g 生地30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