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醫(yī)林佳明
2022-11-29林佳明每天學(xué)習(xí)記錄009期
濕熱為患熱難退,分消三焦是定法
濕熱為患,最為難治。
臨床上常見患者發(fā)熱十?dāng)?shù)日或數(shù)十日不解,其治總不離分消三焦,不可汗、下、潤。
吳鞠通有告誡:“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
《溫?zé)嵴摗氛f:“邪(濕熱)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
彼則和解表里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證變法,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p>
盡管濕熱為患纏綿難解,若能把握三焦分消之法及常用的方劑使用要點(diǎn)和區(qū)別,諸多難癥可迎刃而解。
臨床上最為常用的分消三焦、治療濕熱病的方劑有三,只有把握其用方要點(diǎn),在臨床上方可做到靈活運(yùn)用、應(yīng)手取效。
(1)三仁湯:由杏仁、半夏、飛滑石、生薏苡仁、白通草、白豆蔻、竹葉、厚樸組成。
是治療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于熱的常用方劑。
多用于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癥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肢體倦怠,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苔白不渴,脈細(xì)而濡。
方中杏仁宣發(fā)上焦肺氣,氣行則濕化;
白豆蔻芳香化濕,行氣寬中,暢中焦之脾氣;
薏苡仁甘淡性寒,滲濕利水,使?jié)駸釓南陆苟ァ?/p>
三仁合用,分消三焦,是為君藥。
滑石、通草、竹葉甘寒淡滲,加強(qiáng)君藥利濕清熱之功,是為臣藥。
半夏、厚樸行氣化濕,燥濕除滿,是為佐藥。
綜觀全方,體現(xiàn)了宣上、暢中、滲下,分消三焦的配伍特點(diǎn),氣暢濕行,三焦通暢,諸癥自除。
臨床應(yīng)用以頭痛惡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熱、苔白不渴為辨證要點(diǎn)。
(2)蒿芩清膽湯:由青蒿、黃芩、枳殼、竹茹、陳皮、半夏、茯苓、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組成。
主治少陽濕熱證。
癥見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嘔吐酸苦,或嘔黃涎而黏,甚則干嘔呃逆,胸脅脹痛,小便黃少,舌紅苔白膩,脈數(shù)而右滑左弦者。
本證多由濕遏熱郁,阻于少陽膽與三焦,三焦氣機(jī)不暢所致,治療以清膽利濕、和胃化痰為主。
膽經(jīng)郁熱偏重,故見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胸脅脹滿;
膽熱犯胃,液郁為痰,胃氣上逆,故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黏,甚則干嘔呃逆;濕阻三焦,故小便黃少。
方中青蒿清透少陽邪熱,黃芩善清膽熱并能燥濕,兩藥合用,既能清少陽濕熱,又能透邪外出,共為君藥。
竹茹善清膽胃之熱,化痰止嘔;枳殼下氣寬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陳皮理氣化痰。
四藥配合,使熱清濕化痰除,故為臣藥。
赤茯苓、碧玉散清熱利濕,導(dǎo)邪從小便而出,故為佐使藥。
臨床應(yīng)用以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舌紅、苔白膩、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diǎn)。
(3)甘露消毒丹:由飛滑石、淡黃芩、綿茵陳、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連翹、白豆蔻、薄荷、射干組成。
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
癥見發(fā)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身目發(fā)黃,頤腫口渴,小便短赤,泄瀉淋濁,舌苔白或厚膩或干黃,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方中重用滑石、茵陳、黃芩,其中滑石利水滲濕、清熱解暑,兩擅其功;
茵陳善清利濕熱而退黃;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三藥相合,正合濕熱并重之病機(jī),共為君藥。濕熱留滯,易阻氣機(jī),故臣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氣化濕,悅脾和中,令氣暢濕行;
木通清熱利濕通淋,導(dǎo)濕熱從小便而去。熱毒上攻,頤腫咽痛,故佐以連翹、射干、貝母、薄荷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而利咽止痛。
臨床應(yīng)用以身熱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黃、舌苔白膩或微黃為辨證要點(diǎ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