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醬坊胡同
每次一生病,沒胃口的時候,就想喝粥就醬菜。
醬菜,是老北京吃飯時必不可少的一口,不分季節(jié)、不分階層。不論春夏秋冬,不管您生活富裕還是拮據(jù),餐桌上的那碟醬菜是始終不變的。
可以說,最愛吃醬菜的地方,非北京莫屬,甚至還把醬菜作坊拍出了一部55集的電視連續(xù)劇。
余白在《舊京舊憶》載:“北京為華洋薈萃之地,商賈云集,繁華鼎盛,為各省冠。而商業(yè)之發(fā)展,亦日新月異,只醬園一行,即有久遠(yuǎn)之歷史?!?/p>
北京的醬園子據(jù)傳最早出現(xiàn)在元代。到了明代,宮廷里四月會“造甜醬、豆豉”,九月要“糟瓜、茄,制諸菜蔬”。
而在民間,大柵欄糧食店街的六必居就創(chuàng)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六必居醬園
當(dāng)時西安門外安富坊有條醬黃胡同(今大小醬坊胡同一帶),也曾是醬菜作坊的集中地。
北京,地處黃河流域的內(nèi)陸地區(qū),蔬菜供應(yīng)極富季節(jié)性。每到深秋,基本上就只有大白菜和白蘿卜了。
如果實在想要嘗鮮,過去右安門外的豐臺十八村也有用溫室種蔬菜花木的,但是價格就不是普通人能消費的起的了。
尤其是到了開春,青黃不接的時候,冬儲的蘿卜大白菜都差不多吃完了,除了野菜,也就只有腌菜和醬菜了。
這些在豐收時節(jié)價格低廉的蔬菜,在醬菜老把式的手下走一圈,在甜面醬、醬油或是黃醬里滾一遭,便成了貧富階層都愛吃的美味。
腌菜是一項兩千多年前的重要發(fā)明,是黃河流域地區(qū)早春、深秋以及冬季蔬菜短缺時的重要補充。這時候的腌菜,主要還是以鹽漬為主。
而醬,作為“八珍主人”,最初指的是肉醬,是佐餐食品?!墩f文解字》載:“醬,醢也。從肉、酉?!庇小磅盁o不用肉也”的說法。
到秦漢時期,先民們發(fā)明了用大豆制醬,因其原材料簡單易得,醬逐漸成為調(diào)味品在民間普及。干醬與青醬(即醬油)、豆豉、腐乳一起成為了中國四大傳統(tǒng)發(fā)酵豆制品。
北京人做醬,從原材料的選取、醬料的配方比例、工序、制醬的時令天氣,每一處都是學(xué)問。
此后,直到宋代,醬制蔬菜大量涌現(xiàn)。據(jù)《武林舊事》載,當(dāng)時首都臨安市面上的醬菜已經(jīng)有辣瓜兒、糟瓊枝、糟黃芽、糟瓜虀、諸般糟淹等。
到清代,滿族常年活躍在關(guān)外,冬季漫長,腌菜、醬菜是漁獵必備,以至北京的醬菜群英薈萃:從醬黃瓜、小醬蘿卜、五香醬疙瘩,到醬花生、核桃、杏仁等,不下百種。原料不同,紋理各異,吃起來的口感自然也大不相同。有的咸香醇厚,有的則清爽脆嫩。
當(dāng)時京城的醬園子不計其數(shù),甚至還分了老醬園、京醬園、南醬園三大派系,斗得是不可開交,各家有各家的講究。
比如六必居,以前做黃醬,必選河北豐潤馬駒橋和通州永樂店的黃豆;做甜面醬,必選京西淶水的小麥,自行磨制伏面;做甜醬菜,需用廣安門外王姓的蒜頭蘿卜,大、小井村的甘螺,太平橋灣子村韓姓的青萵筍,豐臺衛(wèi)墻校的青扁豆,安定門外前花園的五寸秋黃瓜,南郊?;鬯碌奈宕绨赘√}卜……
如今,京醬園的代表的天源醬園,和南醬園的代表桂馨齋,都并入了老醬園的代表——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中去了。
三大醬園合體,如果運作得當(dāng),本可以將三個品牌的特色發(fā)揚光大。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梁實秋曾贊“北平的醬菜,妙在不太咸,同時又不太甜?!边@樣的北京醬菜,如今怕是少見了。
醬坊胡同,顧名思義,胡同里應(yīng)該是有過醬菜作坊的。
據(jù)載,明代時,胡同名為醬黃胡同。到清代,醬黃胡同析為南、中、北三條胡同,分別稱南、中、北醬房胡同。后北醬房胡同改名大醬坊胡同,南、中醬房胡同則是合并為小醬坊胡同,與之相對,且一直沿用至今。
《明嘉靖三十二年北京城全圖》中的醬黃胡同
《清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圖》中的大、小醬房胡同
幾百年過去了,胡同早已沒有了“醬香”味兒,但“醬坊胡同”這個名字卻告訴我們這里曾經(jīng)的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醬坊胡同西口不遠(yuǎn),清代時曾有缸瓦市,以賣缸瓦和陶瓷制品而得名。
如今西四南大街從西安門大街到大醬坊胡同之間這一段,曾經(jīng)就一度名為缸瓦市大街,如今雖已改名,但公共汽車和無軌電車還有“缸瓦市”這一車站。
《1948年北京地圖》中的缸瓦市,當(dāng)時就是電車西3號線中的一站。
細(xì)想一下,制醬不正是需要大量的缸嗎?
但值得注意的是,醬菜作坊出現(xiàn)于明代,而缸瓦市則是得名于清代,不論缸瓦市存在時,這醬菜作坊還在不在,某種程度上缸瓦市都和醬坊胡同有了呼應(yīng)。
醬園,就是需要這么多的缸。
老話講,“東單西四鼓樓前。”西四牌樓一帶自元代起就是商業(yè)輻輳之地,當(dāng)時這里還叫羊角市,有米市、面市、羊市、馬市、牛市、駱駝市、驢騾市等。
因為地近西四,大、小醬坊胡同附近曾有不少市場,單從地名就能窺一二。比如羊皮市胡同、馬市大街(今西四東大街)、大小糖房胡同、驢肉胡同(今西四北頭條)、羊市大街(今阜成門內(nèi)大街)、羊肉胡同……
西四附近,以市場市場和作坊命名的胡同。底圖:《1948年北京地圖》
繁華的地段,或許也為醬菜作坊提供了市場基礎(chǔ)吧。
大醬坊胡同,整體呈東西走向,西起西四南大街,東到東斜街,胡同不寬,但很直。
大醬坊胡同
而小醬坊胡同則是一條“折”了的胡同,有多處非直角的彎道。胡同西起西四南大街,西段呈東西走向,約有90米,胡同其余部分整體呈東北-西南走向,和東邊的東斜街走向基本一致。胡同中段有一條通向東斜街的岔道,北邊分兩個岔道和大醬坊胡同相接。
《1936年北平市內(nèi)外城分區(qū)地圖》中的大、小醬房胡同
整體看來,小醬坊胡同雖然名字中帶著“小”字,但不僅規(guī)模比大醬坊胡同大,院落也大醬坊多上不少,結(jié)構(gòu)上也比后者更為復(fù)雜。單看大門的樣式,就有金柱大門、蠻子門、西式門樓等。
胡同和大醬坊相接的岔道里,東邊的那條的拐彎處,那戶人家的大門里,不時會飛出幾只鴿子,然后三五成群地落在電線、房檐上,這在如今的北京已經(jīng)很少見了。
地處西單和西四兩個鬧市之間,大小醬坊胡同可不一般。這處因醬菜作坊而得名的胡同,在清代卻匯集了一大批王宮貴胄,于是,無數(shù)的故事從這里開始展開。
北邊的禮親王府是滿清第一府,房子多的數(shù)不清;
旁邊的定親王府,菜品和祭品流到民間,成就了那家兩百多年的老字號“砂鍋居”;
大醬坊胡同里住著貝勒尚善,是跟吳三桂對壘的安遠(yuǎn)靖寇大將軍,曾寫信大罵吳三桂不忠不孝不慈不義;
小醬坊胡同里住過傅作義,建國后曾將其余兩處房產(chǎn)交公,小醬坊胡同的房產(chǎn)則是交到了房管機構(gòu),按期繳納房租,真正做到“公私分明,清白一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