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理與逍遙散
趙清理對逍遙散領悟較深,臨證喜用逍遙散加減治療多種疾病,療效卓著,現(xiàn)介紹如下。
百合逍遙散
即逍遙散加百合、知母而成。具有疏肝開郁,滋養(yǎng)心肺之功。適于肝郁氣滯,心肺陰虛,而見胸悶脅脹,煩熱,咽干,失眠,舌紅苔少,脈弦細者。
肝氣不舒,郁久化火,灼傷心肺之陰,必致心陰不足而心慌心悸,心神被擾而見失眠、多夢、心煩。肺陰不足,肅降失權,則干咳或咳痰膠結,咽干鼻燥,法當疏肝開郁,滋陰降火。以逍遙散疏其肝郁,而郁火不生,以百合湯滋其心肺而虛熱能退?!侗静菡x》云:“百合乃甘寒、滑利之品,能清泄肺胃之熱而通調水道,導泄郁熱。”《中藥辭典》謂其能治“病后余熱未清。濕煩驚悸,神志恍惚”。
病例:張某,女,25歲?;颊咴V以因夏日感冒,經(jīng)治已愈,惟遺呼吸不暢,胸悶脅脹,心慌頭暈,心煩口干,近日又失眠多夢,心中煩躁不安。察其舌質淡苔少,脈弦細。證屬病后余熱未清,加之肝氣久郁,郁火擾心傷陰,故有前癥。治以疏肝開郁,滋養(yǎng)心肺為法,方用逍遙散加百合、知母。
處方:柴胡12g,白芍15g,當歸12g,百合15g,知母 12g,茯苓15g,白術12g,薄荷3g,甘草3g,生姜為引。6劑,水煎服。
二診:服藥后,諸癥緩解眠安不煩,繼進6劑,以堅其效。
良附逍遙散
即逍遙散加高良姜、香附而成。具有解郁溫中之功。適于肝氣不舒,火郁于中,胃寒失煦,癥見易怒,心煩少眠,胃中冷痛,食涼遇冷愈甚,舌紅、苔白,脈弦者。
“肝為風木之臟,內寄相火”,若情志久傷,必遏氣機,木郁則火郁,火郁于內,不得助土以運化,加之飲冷食涼,必傷胃氣,得之以逍遙散舒之發(fā)之,亦即《內經(jīng)》云“火郁發(fā)之”之意,合良附溫之,郁火得伸,寒邪自退,而諸癥當愈。
病例:謝某,男,59歲。
脘腹疼痛不舒,連及右脅肋脹疼痛,大便先硬后溏,舌質黯淡,苔膩,脈弦遲。證屬肝郁氣滯寒客于腸胃,治以疏肝解郁,溫胃散寒,方以逍遙散加良附丸。
處方:柴胡12g,白芍12g,當歸10g,茯苓15g,白術12g,薄荷6g,高良姜12g,香附12g,甘草6g,生姜為引,3劑,水煎服。
復診:服藥后,胃疼大減,大便轉軟,仍覺脅脹不適,上方繼服3劑。
服藥后諸癥基本消失,囑其忌生冷,調情志。繼用3劑,以善其后。
四香逍遙散
即逍遙散加小茴香、木香、丁香、沉香而成。具有疏肝解郁,降逆理氣之功。適用于肝氣不舒,氣逆上沖而引起的諸多癥狀,肝主升,主動,對氣機的升降有調節(jié)作用,若肝血不足,肝氣失于條達,易生郁滯,而致多怒易急,日久氣機失調而上逆。本法以四香降上沖之逆,以逍遙解滯澀之郁,郁解則沖逆無根,氣降則四體得暢,其中木香能“升降諸氣和合五臟”,“沉香純陽而升,體重而降,味辛走散,氣雄橫行,故有通天徹地之功”,是為降氣重劑。
病例:時某,男,39歲,1992年6月22日來診。
主訴:左脅脹痛走竄不定已4年,現(xiàn)覺胸悶脹隱痛,自覺痛處不定,喜壓喜按,舌紅;苔薄,脈坑無力。證屬肝郁氣滯,氣聚成痞,治以疏肝解郁,行氣散聚。方以逍遙散加小茴香、木香、丁香、沉香治之。
處方:當歸15g,白芍15g,柴胡12g,茯苓15g,白術12g,薄荷9g,小茴香9g,木香6g,丁香6g,沉香3g,甘草3g,3劑,水煎服。
二診:服藥后,癥聚覺散,仍有走竄感,而疼痛消失,繼用前方,水煎服。
三診:患者基本痊愈,囑其繼進2劑,以益其效。
左金逍遙散
即逍遙散加吳茱萸、黃連而成。具有疏肝解郁,瀉火降逆之功。
適用于肝郁化火,上犯于胃而見脅肋脹痛,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脘痞噯氣,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者。
肝氣郁久化火,橫逆犯胃,諸癥蜂起,單以逍遙散恐難折其勢,單用黃連苦寒泄熱,又恐難以顧其肝胃,故合黃連,配少許吳茱萸(6:1)意在以黃連之苦寒以瀉火,佐吳茱萸之辛,從熱藥反佐以制黃連之寒,且吳茱萸辛熱,能入肝降逆,使肝胃和調,而疾自平。
病例:孫某,男,46歲。1993年6月16日來診。
患有胃病,吐酸病史,稍有不慎或情志不暢,即胃痛,吐酸加重,現(xiàn)胃痛嘈雜,食欲不振,伴有口苦,健忘,舌紅苔少,少津,脈弦細數(shù)。證屬肝郁化火,郁熱犯胃,治以疏肝解郁,清熱瀉火為法,方用逍遙散合左金丸,以黃連清熱瀉火,佐以吳茱萸從之,又能引藥入肝胃二經(jīng),開郁化滯。
處方:柴胡12g,茯苓15g,白術12g,白芍12g,當歸12g,吳茱萸2g,黃連12g,甘草3g,薄荷6g,姜棗為引,5劑,水煎服。
二診:服藥后,胃痛嘔吐大減,仍有胃脘不適,上方減茱連藥量至吳茱萸1g,黃連6g,繼進3劑,病獲痊愈。
龍牡逍遙散
即逍遙散加龍骨、牡蠣而成。具有舒郁斂陰,澀精止泄之功。適于肝郁不舒,情志不遂,思慮孤獨而致的情志抑郁,耳鳴、健忘、遺精早泄、自汗盜汗、帶下崩漏等癥。
“氣郁為諸郁之始,肝郁為五郁之先”肝氣郁滯,陽氣不伸,不能外達肌表以行衛(wèi)外之功,則肌表不固,易致汗出。氣郁化火,下迫精室,或氣郁失攝,下元失固,則遺精帶下崩漏皆發(fā),本法以解郁為先,合龍牡澀斂以固其脫,正如《本草述》:“龍龍骨最黏澀,能收斂正氣,凡心神耗散,腸胃滑脫之疾,皆能已之,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br>
病例:崔某,男,36歲,鞏義市人,1993年 8月30日初診。
患者精神不振,形體消瘦,耳鳴,健忘,幻聽,嗜睡,小便頻數(shù)、色黃,兼有遺精,時有恐懼感,舌紅、苔少。證屬肝郁氣滯,陰不潛陽,上擾清空,下擾精室,中擾心神,以逍遙散加龍牡治之。
處方:當歸12g,白芍15g,柴胡10g,茯苓15g,白術12g,薄荷6g,生龍牡各15g,甘草3g。6劑,水煎服。
復診:藥后耳鳴大減,健忘系腦力不濟之候,繼用上方4劑,另服填精益腦之膳,以養(yǎng)其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