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本質是愛人
孔子的核心觀念是仁,仁最實在的本質是愛人,所以說大家讀《論語》,最經典的一句話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這就是孔子對所謂仁的最本質的規(guī)定。我在這里強調,什么叫仁?也就是說仁與對象(包括天、自然等)之間的關系怎么定位?從孔子開始,整個儒家告訴我們,如果真正要做到仁,一定要愛。愛的本質一定要體現在愛別人,從而擴大到愛一切對象。在宋明理學之后不僅僅是愛人,愛天地萬物,只有在愛天地萬物才能體現愛。這是我強調孔子仁的第一點。
第二點,這樣一種愛要從三個方面體現出來。第一,自然血緣的基礎;第二,忠恕之愛,是愛的具體的方法和方式;第三,愛最后要落實在具體的層面。要把握孔子的愛,一定要從這三個層次上去把握。第一個是講孝悌,第二個是講忠恕,第三個是講惠民。我們讀《論語》會讀到仁愛的根本表現在哪里呢?孔子的學生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睂Ω改傅膼酆蛯π珠L的愛就是仁的根本,對父母的愛叫孝,對兄長的愛叫悌。孝和悌的精神都是愛,對象不同,用的概念就不同。儒家講,這兩種情感是人最早、最自然、最真實的情感。什么叫愛?愛一定要自然,一定要真實。而在人類的情感當中,如果符合這幾點,一定是孝悌。所以說,孝悌之愛是仁愛的基礎和根本。
百善孝為先
大家理解了這一點,也就理解了這句話,百善孝為先。所有的善行都是從孝來開始的,對父母的愛是一切的出發(fā)點和開端。我們從家庭來講,真正最先的情感究竟是什么情感?我認為,上輩對下輩的愛叫慈,這恰恰是一個家庭最先的情感。所以通俗一點,為什么我們做子女的要孝順父母?現在宣傳沒有抓住中國文化的相對性。中國文化講倫理都是相對的,父慈子孝。大家還會發(fā)現,我們現在講國學、講傳統(tǒng)文化,太注重講孝了,實際上忽視了子女的孝是來源于在上者首先給出的愛,沒有在上父母的愛,就不可能有子女的孝。所以在一個家庭,孩子首先得到的是父母的愛,這是首先的情感。我覺得孟子的一句話應該給予修改,大家都知道孟子的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認為應該要改,從家庭的愛來講,應該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因為什么呢?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慈愛,把這種慈愛再推及到對其他子女的慈愛,有了這種慈愛,在下的子女才會孝。
講到這里實際上要涉及中國文化一個相對性的問題,比如說,中國人一談到忠就會很反感,現在看到忠就是下對上的一種倫理的責任。實際上,殊不知中國的文化中,為什么有忠的責任?是在上對下的仁和惠,在上者對在下者仁了,在上者對在下者恩惠了,緊跟著才有忠。問題在我們宣傳當中,就單獨講忠,不講仁,不講惠。包括我們現在講傳統(tǒng)文化,只講孝,不講慈,這都是有偏差的。烏鴉有反哺的現象,李時珍給烏鴉起了一個名字,叫善鳥。善在哪里?善一定體現在慈、孝兩點,而不可能僅僅體現在一個孝上,在孝上不能完整體現善。老烏鴉喂小烏鴉喂了六十天,毛都掉光了,也飛不起來,小烏鴉到最后就叼著食物去反哺老烏鴉。為什么在說烏鴉反哺的時候不考慮老烏鴉六十天毛都掉光了,把所有的慈愛都給了小烏鴉?有了這種感動,才有回報和感恩的責任。所以千萬不要說烏鴉是孝鳥,要加上它還是個慈鳥,孝鳥和慈鳥加在一起就應該叫善鳥。
當然,這是我的思考。我為什么有這樣的思考呢?現在對社會要呼喚孝道,講孝是人的自然的情感,這自然的情感如果沒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呼喚不出來的。孝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我們學過國學以后,能不能把它歸納一點?我們學了這么長時間,而且這是我們中國獨特的倫理觀。仁、義、禮、智、信這些全世界都有,義就是公正,禮就是恭敬。中國文化是中國人獨有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孝。對這樣一個只有我們中國才有的文化,又被視為百善之源、百善之本、百善之先的孝,它的內涵和規(guī)定是什么?孝字是什么意思?孝的本意就是上下子女和父母的關系,從而構成孝。
孝對象就是父母,就是雙親,那對父母雙親應該怎么樣呢?第一要惜身,什么叫惜身呢?我們中國的孝道文化告訴我們,我們的身體都是父母給予的,叫“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你不要糟踐自己,更不要輕易的離開這個世界,特別是你要保證你身體不受傷害,身體不但是你的,也是你跟父母緊密相連的。第二要能養(yǎng),什么叫能養(yǎng)?你要給父母物質上的保證,說得通俗就是給他吃、給他喝、給他穿,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這叫能養(yǎng)。如果這就叫孝的話,狗馬都能做到。如果你對他不敬的話,你和狗馬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所以說,孝的第三要能夠敬。我們講孝就是孝敬。再有一個叫做立身,作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作為一個高尚的人,不要整天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一大堆,讓你父母整天擔心害怕。實際上有很多官員,為什么那么腐?。克麄兏F怕了,想搞錢來孝敬父母。但他這是對孝的最大的侮辱,他搞這些錢是要進牢的。父母最擔心的莫過于此,這是最大的不孝。還有什么呢?就是揚名的事情。再就是結婚,不但要結婚,還要生子,要有后。
忠恕之道
孝悌之愛講得也挺多的。孔子認為怎么去表現愛別人呢?具體的方法是什么呢?這就是他最著名的“忠恕之道”。什么叫忠恕之道?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边@是《論語·雍也》篇的一句名言,這也是孔子告訴我們的“忠道”的內容。忠的本意就是為別人著想,為別人去謀劃,為別人去干事,而且要全心全意其別人去干事,一點也不忽悠的為別人干事,這就是忠道,忠道的內容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通過這段話,怎么去體現愛的本質在哪里,這是最重要的。第一個立叫己立、己達,不是指你有錢有地位,一定是指自己的品德、誠意、賢達、高尚。品德高尚以后,才能實現立人、達人。什么叫立人、達人?這是儒家的魂,這是愛的最主要的精神。為什么要立人、達人?所謂立人就是要給予別人,就是為別人去謀劃。我說得再通俗一點,所謂的愛,一定要落實在幫助別人。所謂的忠道所體現的愛一定不是從別人那索取,愛一定是給予,愛一定是奉獻,愛一定是幫助,愛一定是為人謀,這是儒家孔子思想最關鍵的點。
我們總講如何提高我們的修養(yǎng),孔子的學生總結了三條,這個學生的名字就叫曾子。曾子說,每天就是要按照這三條去做,而且實時的去對照,你的修養(yǎng)一定可以提高,“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毙摒B(yǎng)的第一條,什么叫忠?要為人謀,不能是為己謀,所以說,為人謀就是忠,忠就是愛,愛就是為人謀,這里面的邏輯關系大家一定要很清楚。“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修養(yǎng)一定要誠信,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定如此。作為一個好人,一個有道德的人,儒家告訴你一個方法,就是想別人、為別人,不為自己。這就是忠,忠就是給予、奉獻、為人謀、幫助別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立己達是要做到道德的修養(yǎng),有了這個道德的修養(yǎng)以后,才能夠幫助給予別人。比如說,你做生意發(fā)財了,不要忘記了給予別人。所以說忠道在于給予,給予的前提是你自己德行的提升。因此,現在呼吁有社會責任感的成功人士要回饋社會,回饋他人,現在還沒有形成這樣的社會風氣。
道德提升以后,不好的千萬不要給予。我們中國人所呼喚的尊重自由和獨立的意識是通過什么樣的意識來表現的?通過“恕道”。這個時候的自由所體現的內涵是更加深刻的。如果把你認為不好的,你自己都厭惡的東西,推擠給別人,那這個人的德行就顯得更為惡劣。這就是恕道所要呼喚的精神。恕道還有一個什么意思呢?將你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因為別人有多項的選擇。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不喜歡這位女士,那只是我的個人的經歷、審美、價值,叫“己所不欲”。但是你不要要求另外一個人不喜歡她。因此,你要尊重他人的選擇,不要把你的選擇強加在別人的身上。這些東西叫寬容,恕道呼喚的是寬容。
如何做到愛人
既然道德這么重要,那么我們學了儒家,學了孔子的仁愛思想,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應該怎樣行“愛”?具體一點,怎樣做到“愛人”?我認為“愛”應當寫繁體字,愛是最不應該簡化的,沒有心是不會有愛的。我總結了五句話,十個字,你要做一個仁愛的人,你要學習儒家,在現實生活中要做到“傳不習乎”,什么叫“傳不習乎”?要落實到行動中。聽了以后就忘記了,那有什么用呢?特別是儒家的愛,怎么去做呢?愛一個人,愛一個對象,一定要全心,用心地去愛。還要有濃濃的情,光有心不親密也不行。再就是愛的本質一定是給予。在現實生活中,愛一定是尊重,沒有尊重就沒有愛,沒有給予就沒有愛。再有一個就是寬容。所有的這些,都是從忠道、恕道、愛道中推出來的,仁者愛人也。所以我總結愛的十個字是:有心、有情、給予、尊重、寬容。
仁愛有五個德目:恭、寬、信、敏、惠。“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處事要恭敬,對人要盡心盡力,恭、寬、信、敏、惠,這是愛的具體表現。為什么要愛呢?為什么要恭、寬、信、敏、惠?實際上愛別人,最后一定是自己受益的。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都不想有屈辱的事情發(fā)生,不要受到別人的屈辱??鬃诱f,怎么樣實現和達到呢?前提就是對他人的恭敬。對他人恭敬,一生不會遭受屈辱。反過來說,所有屈辱的招致,就是對別人的不愛和不恭敬。我們都有很多朋友,我們作為領導都想得到下屬真心的愛戴和擁護,怎么獲得呢?一個字“愛”,一個詞“寬容”。對他人的寬容,一定會得到眾人的擁護。你想別人信任你,首先要對他人誠信。我們都想事情干得順手,事業(yè)干得巨大,功成名就,那就一定要做到對他人說到做到,決不食言,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恭、寬、信、敏,最后還要惠,給他人恩惠。這就是孔子對仁的解釋。
仁是人的內在本質
我繼續(xù)介紹孔子仁愛的第二方面,仁是人的內在本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孔子講的人的內在本質不如孟子講得清楚,他沒有講“仁者人也,仁者人心也,仁者人之安者也?!泵献又v,所謂的仁愛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guī)定?!叭收呷艘病?,仁就是人。換言之,你沒有愛就不是人?!叭收呷诵囊病?,人的本心?!叭收呷酥舱咭病保适侨说淖畎惨?、最高的精神的歸屬??鬃硬幌衩献又v得這么清楚,但是他也認為,仁愛是人之為人的內在的規(guī)定性。孔子講:“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仁是人的本質。所以說,愛別人真的不是很難,從小事做起,恭敬別人,尊重別人,關心別人,這就是愛?!拔矣剩谷手烈印?大家經常聽到這句話,儒家經常強調道德,這是人之為人不同于禽獸的非常重要的道德自覺性,道德的自覺意識。大家記住這句話,愛人最后的結果一定是換來別人對你的愛?!盀槿视杉海扇撕踉??”(《顏淵》),你的行為一定由你決定,由你的內心決定,而不在于外人強加于你。這句話就是來告訴你,仁是人的內在的本質。孔子的這個思想不是要強制你去“為仁”,你真的按照這個來做,是你的事,你不去愛別人,也不會強制你怎樣。但是孔子告訴你,為人要有道德的自覺,你愛了人之后,心靈精神層面的逾越,是人之為人的本質。
我們學習孔子的仁,第一要知道它的內涵是什么。再有一個,仁是人的內在本質,這點是很重要的。再有一個告訴你,仁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人生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就是一種精神和信仰的追求,這就是“道”。所以說:“至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笨鬃拥摹八挠凇彼枷肫翗O了,這里面仁就等同于道。我問大家,道是什么?從下到上的三個層次,思想,精神,信仰,人就是要追求思想、精神、信仰的境界。人之為人,就是對道的追求。所以說,孔子和他的弟子從仁的境界當中才能看到他們的偉大。“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這段話,讀《論語》每每讀來都是感動不已,非常非常簡單的一頓飯,住在陋巷,但是顏回面對這樣的苦難,卻把這當成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這就是境界,這就是超越的境界。“飯疏食飲水,曲肱骨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說,他整天粗茶淡飯,睡覺的時候,就把手當枕頭。但是我樂于這種生活的狀態(tài)之中,這種以苦為樂的境界,這就是仁的境界,這就是道的境界。所以說,我們讀《論語》,我們學儒家,實際上就是要體會這樣的境界。什么叫境界?能夠從內在的性質去看,這就叫超越,這就叫境界。這就是我對儒家孔子仁的解釋。
(
(來源:節(jié)選自徐小躍教授在第八屆三智論壇上的主題演講。轉載請注明出處)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