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話連篇
○唐魯孫
人好飲酒,誠如酒經所說:大哉酒之于世也。
不分古今中外,人有兩大嗜好,一個是煙,一個是酒。酒比煙的歷史悠久,這是一般人公認的。可是人類從什么時候知道喝酒?酒又是誰發(fā)現的?因為年深日久,且秦始皇焚書坑儒,有關酒的文獻已蕩然無存。酒的身世來源說者各異,也就難以據為定論了。
酒譜上記述:“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與天地并矣。”國策上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又有人說酒是杜康造出來的。總而言之,酒不管是誰研究發(fā)明的,一提到酒,古今中外,會喝酒的歷史人物大有人在,就是會釀酒的專家更是不乏其人。
十四種釀造酒
照酒譜上的說法,酒的歷史是與人類俱來的,有人就有酒了。從科學的觀點來推論,這種說法也不無理由。洪荒時代,地廣人稀,游牧生活除了獵捕各種野獸吃肉喝奶之外,也就是摘野生的果子吃。游牧生活是不能在一個地方生活,而要跟著水草流動移居的,果子成熟是有季節(jié)性的,在果實盛產時期也許多收藏一點,一般水果外皮都附有天然野生酵母,奶類貯藏久了也會自然發(fā)酵。果類里的糖分受了酵母的影響和奶類發(fā)酵時都會產生脂類芳香,一吃一喝,比新鮮的果實奶類更為可口,且讓人有一種振奮舒暢的感覺。漸漸演變就成了酒。
元朝忽思慧著的《飲膳正要》上把酒分為十四種:“清者曰醥,清甜者曰酏,濁者曰醯,濁而微清者曰醆,厚者曰醇,重釀者曰(酉+耳),三重釀者曰酎,薄者曰醨,甜而一宿熟者曰醴,美者曰醑,苦者曰酵,紅者曰醍,綠者曰醞,白者曰醝。”這只是按著酒的顏色、風味、清濁、厚薄分出來的。嚴格講這十四種是釀造酒。如果拿制造方法來分,中外古今造酒大致可分為四類。
最原始的制酒法
(一)釀造酒:酒里所含的酒精是從淀粉質者或是含糖分的原料經過酦酵而產生的,這種酒含酒精成分都不高,最高也不過百分之二十度左右。像啤酒、紹興酒等等都是,如果喝的不過量,對于身體是有益處的。
(二)蒸餾酒:是把釀造酒或者釀造的酒糟加以蒸餾而成。這種酒的酒精含量最低也在百分之二十度以上,最高有達百分八、九十的。像白干、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等都是。酒量大的人非要喝這種烈性酒才能過癮,可是喝的不得當而過了量,那對身體是有害的。
(三)再制酒:又叫合成酒,是把釀造酒跟蒸餾酒混合調配,有的加上香料、色素、調味品、各種藥材,泡上相當時間或者再加工過濾而成的,像虎骨酒、五加皮、參茸酒等等都是這一類。這種酒大半都是培元固本、強筋健骨、補肝生血的酒。也有人特別喜歡喝合成酒。像日本的清酒、臺灣的米酒、紅露酒也都屬于這一類。
(四)嚼酒:這可能是最原始的制酒方法了,不但中國古代曾經拿嚼酒的方法來釀酒,就是古代南美洲、琉球、日本跟南洋群島一帶也有用嚼酒待客的記載。中國史籍《隋書·靺鞨傳》更是清清楚楚寫明“嚼米為酒,飲之亦醉。”乾隆年間黃叔敬寫的《臺海使槎錄》上說:“未嫁番女口嚼糯米后,藏三日,略有酸味為曲,舂碎米和曲置甕中,數日發(fā)氣,取出攪水而飲,亦日姑待酒。”由此看來,兩百多年以前在臺灣就有用嚼的方法釀酒待客了。
酒量是天生的
有人說:各人酒量大小是跟體型大小、輕重、性別有關系的。每一個人的酒量確實不同,不過軀干修偉的男性的酒量并不一定就好,嬌小玲瓏的女性的酒量也并不一定就差。喜歡酒的人說不定酒量反而差,沾酒就醉;不喜歡酒的人也可能酒量驚人。美國理化專家把酒醉深淺按照血液里所含酒精程度,分成五個階段:(一)微醺期;(二)興奮期;(三)機能失控期;(四)意識不清期;(五)沉醉期。不管怎么分析分段,總歸一句話:吸收緩慢、排泄快速的人,酒量就大。吸收快速、排泄緩慢的人,酒量就小。消化器官的吸收和腎臟的排泄,人各快慢不同,所以人的酒量也就大小不一了,與體形大小、輕重、性別是沒有關系的。
有的人越喝酒臉越紅,甚至連脖子都會紅得發(fā)紫。有的人越喝酒臉越發(fā)青,最后變成蒼白,一點血色都沒有。也有人時而發(fā)紅,時而變青。平常大家都認為喝酒臉青的人的酒量好,其實也有喝酒臉變紅的人的酒量更好。所以,喝了酒之后臉青臉紅跟酒量好壞也沒關系。酒后臉變紅是因為臉部血管擴張,血液充滿臉上皮下血管。酒后臉變青,那是交感神經表現出刺激情形。至于酒后臉時紅時青,那是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相互排斥而起的作用,對酒量的大小也扯不上關系的。
又有人說酒量是練出來的,天天喝酒的人酒量會越唱越大。其實天生量淺的人就是天天喝酒也練不出來。有的人本來酒量不錯,就因為天天喝酒,反而酒量越來越小。一個人酒量大小要說跟遺傳性有點關系倒還說得過去。因為父母的消化系統(tǒng)的吸收和排泄情況,多少都會遺傳一點給子女,父母酒量大,子女的酒量當然不會太差勁。至于天生就不是喝酒的材料,就是整天練也練不出來的。喝酒的人要是越喝量越淺,一杯也醉,一瓶也醉,那是肝臟有了毛病,肝里不能照正常速度吸收酒里所含的酒精了,最好是立刻戒酒,趕快找醫(yī)生治療,否則會有性命之憂的。
飲者八德
談到喝酒,中國人是最懂得酒的真趣,在喝酒的時候制造情調,培養(yǎng)酒趣,也就是說中國人最懂得喝酒的藝術。中國人喝酒大約可分下列幾種情形:
(一)在臨池、看書、讀經、撰文的時候,為了觸發(fā)靈感,啟迪心智,一杯在手,逸興遄飛,怡然自得,文思潮涌,這是獨酌。
(二)燈下晚餐,肴鮮酒美,天寒欲雪,跟素心人淺斟慢酌,興盡而止,這是淺酌。
(三)三、五酒侶徜祥明山秀水之間,坐臥吟唱花前月下,旨酒名葩,無思無慮,其樂陶陶,這是雅酌。
(四)酒逢知已,互傾肝膽,豪情萬丈,意氣干云,無拘無束,相見恨晚,酒到杯干,興盡方休,這是豪飲。
(五)酒能遣憂,也能添愁。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七情六欲隨興而來,任興而飲,不計后果,不醉不歸,這是狂飲。
(六)酒量似海,百杯不醉,棋逢對手,不斷干杯,一斤也好,兩斤更妙,推杯換盞,最后持瓶一傾而下,這是驢飲。
(七)事事如意,愉快飛揚,巨觥劇飲,酒量逾常,有時憤恨愁怨,積郁阻胸,但求一醉,以解愁煩,這是痛飲。
(八)壽慶喜宴,同坐良儔,猜拳行令,自然開懷,稱雄擺陣,不醉也醉,這叫暢飲。
把喝酒分成上述八類是明朝的屠本峻,他概括為“飲者八德”。不過見仁見智,各有不同分法。大致說來所分八德也還近理。
飲酒的禮儀
中國自古以來,酒是天之美祿,首先要敬事天地神祗,然后享祀祈福,成禮迓賓,射鄉(xiāng)之飲,鹿鳴之歌,合禮致情,順序而進的。就是飲酒也有規(guī)定的禮儀,一爵而色溫如,二爵而言言斯,三爵則沖然以退。喝酒用的酒杯最好的是古玉舊陶,再不然就是犀角瑪瑙,或者是當代細瓷。下酒小菜要有鮮蛤、糟蚶、醉蟹、羊羔、炙鵝、松子、杏仁、鮮筍、春韭等等。喝酒的場所最好是曲水流觴,斐幾明窗,時花佳木,冬幄夏蔭,繡燸藤席。勸酒的玩具要有詩籌、羯鼓、紙牌、箭壺。侍酒的要明姬、小友、捷童、慧婢。飲酒有時候要吟詩作畫,應準備選毫、佳墨、吳箋、宋硯、蜀絹、徽紙來助雅興。酒要喝到淳淳泄泄,醍醐沆產,兀然而醉。熙熙融融,膏澤和風,倪爾而醒。酒可微醺,無致于亂。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喝酒的情調美德,豈不猗與盛哉?
我最近看到明朝馮化時著的《酒史》,把當時的佳釀寫了五十多種出來:山陜一帶的酒有西京金漿醪,建章麻姑酒,鳳州清白酒,關中桑落酒,灞陵崔家酒,長安新豐酒,山西太原酒、蒲州酒、羊羔酒,汾干和酒,平陽襄陵酒,潞州珍珠紅。直魯豫出的燕京內法酒,薊州薏仁酒,安城宜春酒,榮陽土窟春,相州碎玉酒。蘇浙皖的高郵五加皮,淮安苦蓀酒,華氏蕩口酒,江北擂酒,杭州梨花酒、秋露白,富平石凍春,處州金盤露,金華金華酒,蘭溪河清酒,淮南綠豆酒,池州池陽酒。湘鄂的黃州牙柴酒,宜城九醞酒,辰溪鉤藤酒?;洅扉}的嶺南瓊管酒,傅羅桂醑酒,蒼梧寄生酒,打州謝家紅,閩中霹靂春,顧氏三白酒。川滇的酒陴縣陴筒酒,劍南燒春,云安曲米酒,梁州諸蔗酒,成都刺麻酒,廣南香蛇酒。新疆的西域葡萄酒,鳥孫青田酒。內蒙的消傷酒。
紹興酒是不是名酒?
這些酒不但名字很雅,有些酒甚至于連名字都沒聽說過。最奇怪的是流傳好幾世紀、馳譽中外的紹興酒反而榜上無名,是遺漏了還是不夠資格列為名酒呢,那就莫測高深了。此外在明朝泰寮出產的扶南石榴酒、印度出產的西竺椰子酒、南洋一帶出產的南蠻檳榔酒也都列為名酒,可見當時喝酒風氣之盛,酒類搜羅之廣。比起現代一席盛筵,除了省產名酒之外,還要點綴幾瓶什么紅牌、黑牌、威士忌、拿破侖等等的洋酒,賓主才能盡歡盡興。誠如朱肱的《酒經》上所說:大超酒之于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