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尊平
清末民初,三山街周邊的馬路還沒拓寬,四條街的的名稱也與現(xiàn)在叫法不同,往東叫承恩寺、往南叫大功坊、往西叫黑廊大街、往北則叫驢子市。
那時還根本沒有“公共汽車”這么個名詞,連馬車也很少見,而驢子市卻是當時的“公共汽車站”,交通工具就是數(shù)十只油光水滑的毛驢,需要腳力的市民只消付給毛驢主人一定的腳資,便可任意使用驢子。
驢子市毛驢的頸下皆系有一只可丁當作響的大鈴鐺,背上鋪了一塊大棉墊,雇主正坐、側坐甚至倒坐在驢背上都沒關系,每只毛驢都很馴良,絕不會把雇主顛下地來。
驢子市的毛驢也都很聰明,毛驢們大都識得歸程,因此并不需要伙計跟腳,主人只要坐地收錢就行了。
老練的雇主只有在到達目的地后,才把毛驢的韁繩松掉,讓它自由自在地回家或重回驢子市;嫩點的雇主就“慘”了,半道上下驢吃喝或拉撒時,若沒注意扣好坐騎,那畜牲便以為任務已經完成,忙“得得得”地小跑著回來向主子交差,弄得這樣的雇主哭笑不得。
好在雇主事先都被毛驢的主人特地關照一番,才避免了許多尷尬。
后來,三山街拓寬馬路,驢子市也被遷往中華門外去了,但驢子市的毛驢仍被老南京人津津樂道了幾十年。
(您說那時的民風是比現(xiàn)在好還是比現(xiàn)在丑啊?如果明天有人在三山街口繼續(xù)開個驢子行,而交警們又任由毛驢馱著客人在街上行走,請問那些毛驢會不會遇到騙子,一直被扯到屠宰坊去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