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設(shè)計目錄 微信號:shejimulu
圖文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僅限交流學(xué)習(xí)
琴棋書畫詩酒花香茶。
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
琴居最首,
堪為儒家重器。
-
瑤琴
相傳,伏羲見鳳凰棲于梧桐,
引來百鳥朝鳳而鳴,
便叩拜桐樹后,
命人伐桐而歸,
以做雅樂。
伏羲按33天之?dāng)?shù),
將桐樹截成三段。
他用手去叩試,
仔細分辯桐樹的聲音。
發(fā)現(xiàn)上段太清,
下段太濁,
唯有中間一段清濁相濟。
就很高興的取中段來用。
然后伏羲擇良辰吉日,
按照:周天、四時八節(jié)、兩儀、五行和五音,
制作出古琴初步的樣子,
并按照自己所見到的百鳥朝鳳的情景,
編《駕辯》,供上古之人彈唱。
后來,王母娘娘在天宮瑤池宴請?zhí)焐瘢?/p>
調(diào)來伏羲所創(chuàng)的樂器現(xiàn)場彈奏。
眾天神覺得樂器的聲音好聽,
造型獨特,
根據(jù)其來歷為其命名:“琴”。
又是第一次在瑤池見到這樣的新物件,
遂稱:“瑤琴”。
-
七弦琴
伏羲最初造琴,
只有一根弦,
長七尺二寸。
虞舜改為五弦;
文王囚于羑里,
思念其子伯邑考,
加一根弦,是為“文弦”;
武王伐紂,
加一根弦,是為“武弦”,
合稱文武七弦琴。
古琴從取材到制作,
都暗含很多玄機,
也是上古時期,
部落族人的原始的先天智慧。
所以,直到今天,
文人們心中,
仍以“好琴音”為“好古心”。
愛的就是琴的天真,
是真情流露,
心與自然相應(yīng)之音。
-
愛琴如命
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
他這樣解釋六一之名:
吾家藏書一萬卷,
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
有琴一張,
有棋一局,
而常置酒一壺,
以吾一翁,
老于此五物之間,
是豈不為六一乎?
歐陽修愛琴如命,
家中專門請了一位琴師,
茶余飯后聽琴自娛,
覺得可治百病。
他在送別友人楊志時,
專門“盡琴以別”,
-
還有了一首詩《送楊志序》,
詩里說:
“吾常有幽憂之疾,
而閑居不能治也。
后學(xué)琴于孫友道滋,
受宮音數(shù)引,
久而樂之,
不知疾之在體也。”
琴聲如藥,可醫(yī)疾病。
所以歐陽修奉勸友人,
無論多忙,
一定不要忘記彈琴。
-
掛琴
對文人飲食起居描寫詳盡的《遵生八箋》,
自然也少不了古琴。
不過,琴在高濂這里,
比較輕松,為的是一種趣味。
掛一張,或偶爾手指那么撫一下,
足可慰心神。
高濂說:
“惟知琴趣,貴得其真。“
琴像一位來自古代的朋友,
家中沒有收藏古琴,
就是新琴,也一定要掛一張。
同時要懂得琴的真。
琴里面沒有機心,
是語言和文字所不能及的心音,
有天地自然、宇宙清音。
-
知音
琴被儒家抬到了極高的地位,
嵇康做《琴賦》說:
“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
后來又有了:
“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的更高要求。
宋徽宗《聽琴圖》,
和仇英《桃源仙境圖》,
都是文人聽琴的典范。
一人彈,兩人聽,三人對坐即成眾。
琴不是表演的樂器,
沒有知音,寧可不談,
所以“伯牙斷琴”。
-
琴中詩與情
嵇康赴刑前湊一曲《廣陵散》,
不知一向主張:
“聲音來自于自然本質(zhì),
與后天喜怒哀樂等主觀情感無關(guān)”的他,
在琴聲里是,
否有生前最后的悲憤和不平?
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
使得卓文君可以為之私奔。
后又不嫌其家徒四壁,
回娘家臨邛當(dāng)街開酒肆。
為的就是,
當(dāng)初“人琴合一”般的情感。
也是: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唐代,有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的心意相通,得琴中真趣;
也有: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來?!?/strong>
的隨性天真。
兩人在山茶花間對酌,
語言仍有不盡之意。
-
余興未了,
何不借琴彈心。
宋代才子蘇軾,更是:
“余家有琴,其面皆作蛇蚹紋,
其上池銘云:“開元十年造,雅州靈關(guān)村?!?/strong>
而且他還多次為琴歌填詞,
更是做出了關(guān)于琴音背后的思考: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于君指上聽?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