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徐立
■ 來源 營銷頭版(ID:mkt2000)
在一周前,瑞幸咖啡獲得了2億美元的B輪融資,使得這家剛成立一年的公司估值達到了22億美元。
而距離上一輪融資,僅僅過去5個月。
如今的瑞幸咖啡,在全國21個大城市已經擁有了1700多家門店,并且計劃在年底前將這一數字提升至2000家。換句話說,按照目前的開店速度,星巴克花了17年才完成的事情,也許瑞幸只需要短短兩年就實現了。
不過,質疑聲也隨之而來。有人說,瘋狂燒錢瑞幸咖啡成不了第二個星巴克,反而有可能成為第二個ofo。
事實究竟是怎么樣的。
瑞幸咖啡是怎么做起來的?
硅谷創(chuàng)業(yè)之父保羅.格雷厄姆在《黑客與畫家》中有這么一個闡述:新產品、新技術獲得市場認可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大爆炸式的,一種是自然成長式的。
很明顯,瑞幸咖啡屬于大爆炸式的。
有人會問了,為什么一家咖啡創(chuàng)業(yè)公司短時期內會取得這樣的成就,這也太不可思議了。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得糾正過往大家對瑞幸咖啡得“誤解”。
瑞幸咖啡是一家互聯(lián)網公司,而不是一家傳統(tǒng)咖啡店。
瑞幸咖啡的創(chuàng)始人是原神州優(yōu)車COO(首席運營官),在公司內部被稱作“運營一姐”。所以,從誕生開始,盡管瑞幸的產品是咖啡,但實際上無論是高額補貼還是瘋狂擴張的打法,其實整個都是互聯(lián)網式思維。
瑞幸咖啡的競爭對手并非星巴克,這不過是一次營銷噱頭。
打個比方說,就像我和一個叫張三的人同時追求一個女生,為了獲得她的青睞,我信誓旦旦的對她說:“我未來的成就會超過馬云!”
但實際上,我的競爭對手是這個叫張三的人,根本不是馬云。我只不過是用馬云的成功和名氣用來襯托我自己罷了。
這也和傳緋聞一樣,通過一封《致星巴克的公開信》,以這樣一種“碰瓷”的方式達到一夜成名的目的。那么它的競爭對手是誰呢?后面會說到。
瑞幸咖啡的目標客戶是企業(yè)用戶,而不是白領。
可能看到這里有人犯糊涂了,企業(yè)用戶不都是白領嗎?其實,這是兩個概念。為什么你在家的時候,想點一杯瑞幸咖啡的時候會發(fā)現附近沒有?
瑞幸咖啡主要針對的是工作場景,其實特定在寫字樓里。如果你打開公司官網,會發(fā)現在顯要的位置有個“企業(yè)用戶”入口,如果你試著注冊的話,那么就會有感覺,瑞幸咖啡對企業(yè)用戶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單個白領。
瑞幸咖啡的廣告其實并沒有“鋪天蓋地”,只是營造了這種感覺。
實際上,瑞幸咖啡的廣告投放策略是跟著門店走,以門店半徑1.5公里之內的分眾廣告,以及圍繞門店半徑1.5公里之內的朋友圈LBS定投。換句話說,如果你附近沒有門店的話,那么絕對看不到瑞幸的廣告。如果你在這個半徑之內的話,無論上班上下樓,還是刷朋友圈甚至百度一下,都是瑞幸咖啡的廣告。
針對同一人群,在同一個場景內實現“鋪天蓋地”的宣傳,進而達到高轉化率的目的。
營銷是表象,
新零售“風口”才是崛起的本質
看到這里,或許你已經明白了,瑞幸咖啡能夠做起來的原因。
首先,瑞幸咖啡在Logo和包裝上,就給人一種“新鮮、專業(yè)、時尚”的感覺。
怎么做到的呢?試著回憶當你看到以藍色為基調的鹿頭Logo時,以及l(fā)uckin coffer的英文名時,是不是感覺沉穩(wěn)中帶有一絲時尚和活力;另外,瑞幸之所以選擇湯唯和張震作為代言人,其實和瑞幸咖啡所要傳遞的“專業(yè)、新鮮、時尚”理念是一脈相承的。試想一下,如果邀請一個當紅流量藝人做代言人,那么會給人這樣一種“專業(yè)”的感覺嗎?
同時,湯唯和張震的知名度也頗高,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給消費者一種“時尚”、“文藝”的感覺。還有,當你看到這兩位代言人,應該在第一時間想不出他們還有給其他什么品牌代言,這樣的代言效果自然更好。當然,沒有負面新聞和花邊消息,也是瑞幸考慮的原因之一,這樣可以讓咖啡看起來更加的“純粹”和“專業(yè)”。
其次,是互聯(lián)網式的思維,裂變式的分享機制。就和前面提到的一樣,瑞幸咖啡更應該說是一家互聯(lián)網公司,而不是傳統(tǒng)咖啡公司。這一點,使用過瑞幸咖啡的用戶都知道,不做過多展開。
再者,場景化的KOL形象塑造。你應該有這樣的印象,那就是在朋友圈和微博,經常看到一些當紅明星和非當紅明星,曬著拿著咖啡在街邊、片場的照片,又或者普通白領拿著咖啡在開會、休息時照片。
這樣的目的在于,不用廣告詞洗腦,這些潛移默化的場景就會搶占你的心智,當你每次看到相似的場景,你就會想到買一杯瑞幸咖啡。就像“下雨天跟音樂更配哦”,不需要廣告反復的播放,也會自然而然覺得,瑞幸咖啡很酷、很時尚。
跟各大品牌合作也是這么個道理。還記得前不久瑞幸和馮唐的合作嗎?通過這些不同品牌的跨界合作,不僅可以塑造品牌新鮮有趣的調性,而且還可以將更多人納為你的消費者,再通過朋友圈和微博的裂變作用,在更大范圍內產生傳播作用。
最后,各種各樣赤裸裸的燒錢搶用戶和維持品牌粘性,就不用多說了。
實際上,營銷只是表象,踩準了新零售的風口才是瑞幸崛起的關鍵。在互聯(lián)網技術顯著提升了運營效率之后,再用互聯(lián)網營銷快速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ofo是如何失敗的?
之所以外界將瑞幸咖啡與ofo聯(lián)系到一起,是因為兩家公司有極其相似的地方。
比如,兩家公司都是通過營銷的方式迅速爆紅;比如,盡管兩家公司分別是賣咖啡和租賃單車的,但是都標榜為互聯(lián)網公司;再比如,兩家公司都重視明星IP和品牌跨界合作;最重要的,兩家都是“風口”上的公司,大把大把的燒錢。
但是,如今的ofo在燒光了20億美元之后,已經很難再堅持下去了。
導致今天這個局面最直接的原因是,過分追求營銷和品牌的知名度,企圖通過高額補貼拖垮競爭對手。殊不知忽視了產品的本身,滿大街的破損單車很難說能夠帶來消費者的良好體驗。
換句話說,無論錢能不能燒出品牌的忠誠度,但單就說ofo提供的產品,注定被消費者所拋棄。
再回到問題的根本上。
關鍵是ofo共享單車這個概念本身是否具有可持續(xù)性的賺錢能力,如果可以,那么資本會選擇繼續(xù)燒錢;如果根本看不到賺錢的可能,那么“風口”的風就會有停掉?;仡檕fo過去差不多三年的歷史,我們發(fā)現,這家互聯(lián)網公司的收入還是得依靠“一小時一塊錢”苦苦支撐,而這已經被證明是遠遠不夠的。
也許ofo真正掌握了流量之后,收入的途徑可以更加的多元化。但是,你來時的路已經決定了你離開時候的模樣,市場不會給你足夠的時間。
瑞幸會不會是下一個ofo?
要想知道瑞幸究竟會不會成為下一個ofo,判斷的最重要依據是能否帶來可持續(xù)的利潤。
這得從這家公司的競爭優(yōu)勢說起。
有人說,瑞幸咖啡的競爭優(yōu)勢在運營,可實際上,誰都知道“免費機制”和“裂變策略”不會解決所有問題。運營和營銷知識一種手段,但是并不代表這家公司可以真正的成功。
那么,是品質嗎?
前面說到,瑞幸咖啡盡管對標星巴克,但是競爭對手并不是星巴克。所以,單純就品質來說,盡管瑞幸給自己的定位是“大師級咖啡”,但是很難說可以超過專注做咖啡幾十年的星巴克。
為什么星巴克一直不愿意送咖啡呢?
根據“新鮮現磨”咖啡的定義,其實咖啡豆在磨成粉后的15分鐘內,芳香醇(也就是很香很美味的味道)會迅速揮發(fā)掉15%。
我也做過親身試驗,盡管瑞幸咖啡可以做到大概20分鐘送貨上門,但是味道跟我去門店自取,差別還是很明顯的,尤其在比較冷的冬天。
可話又說回來,盡管比不上“堂食咖啡”,但是相比于袋裝速溶咖啡以及便利店的瓶裝咖啡,還是會更新鮮;相比于肯德基、麥當勞以及其他現磨咖啡,還是會更專業(yè)。注意了,這才是瑞幸咖啡的真正競爭對手。
相信瑞幸咖啡的用戶也發(fā)現了,在其APP的顯要位置,有分“自提”和“外送”,由于瑞幸咖啡門店的覆蓋密度,也許過不了多久“自提”這部分下單的比例會迅速提高。
又或者,是高性價比(俗稱低價)?
關于這一點,我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因為消費者對于一款產品,如果真覺得它好,那么自然愿意付更高的價格以獲得更高的滿意度,就像星巴克;但是,如果消費者覺得不夠好,那么即使再便宜,消費者也不愿意花這錢,就是這么簡單的道理。
前面說過了,相對于同等價位的十幾元的咖啡,瑞幸咖啡其實是高品質的。不妨我們換個思維思考一下,星巴克告訴了中國消費者什么是咖啡,瑞幸要開創(chuàng)的,是讓更多普通的中國人愛上喝咖啡,而這個切入的價位,最理想的就是十幾塊錢。
可能有人要說了,每賣一杯咖啡補貼一半的錢,這樣的生意能否具有可持續(xù)性。表面上這樣說肯定沒問題,但如果二十幾元的瑞幸咖啡其實就是十幾塊錢的成本呢,只是說通過這樣一種折扣的方式讓消費者產生“占便宜”的消費心理。
再說了,如今一杯飲料都可以賣到20多元錢,單純從價格來說并不存在壁壘,只要消費者喜歡瑞幸咖啡的味道。
最后,廣覆蓋的“新零售模式”?
今年底,瑞幸咖啡的門店就會擴展至2000家,與星巴克的門店不同,瑞幸咖啡更強調“多”和“覆蓋”。尤其是針對寫字樓,可以滿足消費者線上下單、五分鐘取單走人的新零售場景。
所以,看到這里,盡管上面關于瑞幸咖啡的競爭優(yōu)勢我們還不能下結論,就像最近瑞幸發(fā)布的品牌宣傳片《我,自有道理》一樣,這是來自顛覆者的宣言書,瑞幸要做的就是顛覆傳統(tǒng)咖啡的消費場景,顛覆傳統(tǒng)咖啡高質高價的模式,顛覆原有的商業(yè)模式和跨界營銷。
總結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都是在尋常人看不懂的背景下,實現快速生長,最后當你回過頭來發(fā)現,原來最初的那些打法,都是具有合理性的。
就像瑞幸咖啡自己提到的那樣,“以優(yōu)選的產品原料,精湛的咖啡工藝,創(chuàng)新的商業(yè)模式,領先的互聯(lián)網技術,努力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咖啡體驗,推動咖啡文化在中國的普及和發(fā)展?!?br>
說到底,其實無非就是四個字:產品和服務。
如果瑞幸真的能夠做到如自己說的那樣,那么燒錢買回來的用戶,未必就不能換來忠誠度。但是,如果做得不好,那么這錢也許真的就白燒了。
但是,即便萬一失敗,瑞幸試圖用新技術改造傳統(tǒng)行業(yè)的商業(yè)模式,也值得各大品牌學習;而在傳統(tǒng)行業(yè)上搭建的互聯(lián)網營銷嘗試,更是值得所有的初創(chuàng)公司借鑒。
再好的商業(yè)模式和推廣營銷,其實都只是一種手段,最終都要落腳到能否為客戶真正的帶來了價值和用戶滿意度。
最后,最終會有多少用戶愿意買單,品牌能否持續(xù)盈利,就交由市場去做出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