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脊神經體表支配及定位診斷
一、頸叢

 (一)頸叢的組成和位置

頸叢(cervical plexus)(C1~4)由頸1-4頸神經的前支組成。  依次吻合3個神經攀。位于肩胛提肌與中斜角肌前面,上4個頸椎的前外側,前面有胸鎖乳突肌和頸內靜脈。

(二)頸叢的分支

頸叢發(fā)出淺支(皮支)和深支。

頸叢淺支在胸鎖乳突肌后緣的中點附近淺出,故頸部皮膚的阻滯麻醉常在此點進針。淺支主要分支有:①枕小神經(C2)沿胸鎖乳突肌后緣上升,分布于枕部和耳郭背面上部的皮膚;②耳大神經(C2~3),斜越胸鎖乳突肌淺面上升,分布于耳郭背面和腮腺區(qū)的皮膚;③頸橫神經(C2~3),橫越胸鎖乳突肌淺面向前分支,分布于頸前部皮膚;④鎖骨上神經(C3~4),在胸鎖乳突肌后緣下降,分內側、中間、外側神經三組分支,分布于胸前壁上部、頸側部和肩部的皮膚。

頸叢深支的主要分支有膈神經、頸神經降支和肌支,支配隔、舌骨下肌群、頸深肌群和肩胛提肌。

 1.膈神經(phrenic nerve)C3~5前支是頸叢最重要的分支,屬混合性神經。先在前斜角肌上部外側,繼沿該肌前面斜行下降至其內側,在鎖骨下動、靜脈之間經胸廓上口入胸腔。在胸腔經肺根前方,在縱隔胸膜與心包之間下行達膈。膈神經運動纖維支配膈,感覺纖維分布于胸膜、心包、膈下面腹膜。右膈神經的感覺纖維還分布到肝、膽囊和膽道等。 膈神經損傷主要表現為同側膈肌運動障礙,影響腹式呼吸運動,嚴重時有窒息感。膈神經受刺激時可發(fā)生呃逆。膽囊炎癥時可刺激右膈神經末梢,病人有時感到右肩痛(頸3、4、5皮區(qū)),產生牽涉性疼痛,可能造成誤診。膈的周圍部由下7對肋間神經分布,同樣,急性胸膜炎或肺炎引起膈周圍的炎癥,病人出現腹肌強直,下位幾對肋間神經分布皮區(qū)內疼痛或壓痛,而誤診為急腹癥。國人副膈神經的出現率約為48%,多為單側,并常在鎖骨下靜脈后方加入膈神經。

2.頸神經降支(C2~3)與舌下神經降支(C1部分纖維加入)約在環(huán)狀軟骨弓水平合成舌下神經袢,由其發(fā)支支配舌骨下肌群。

3.肌支 分布到胸鎖乳突?。–2),斜方肌、肩胛提?。–3~4)和中、后斜角肌(C3~4))。

二、臂叢

 (一)臂叢的組成和位置

臂叢(brachial plexus)(C5~8、T1)組成臂叢的5個根(C5~T1)先后合成3個干:上干(C5、6)合成;中干(C7);下干(C8和T1)。每個干在鎖骨上方或后方又分成前、后兩股,共計6個股,繼而分別合成3個束即外側束(上、中干前股)、內側束(下干前股)和后束(上、中、下后股合成),三束神經分別從外、內、后面包圍腋動脈。 臂叢經斜角肌間隙走出,在鎖骨下動脈后上方穿行,經鎖骨后方進入腋腔。在腋腔內,位于腋動脈的周圍,形成臂叢外側束、內側束和后束。臂叢內下方與胸膜頂和頸根部的血管、神經相鄰,包括頭臂干、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及頭臂靜脈等血管;迷走神經、喉返神經、隔神經及頸交感干等神經。

臂叢在鎖骨中點后方比較集中,位置淺表,易于觸摸,臨床上作臂叢阻滯麻醉可在此處進針,也可選擇腋窩入路,在腋動脈周圍進針麻醉。據國人資料,臂叢按上述數目和排列組成的型式約占 83.8%。

臂叢分布范圍較廣,分布于胸上肢肌、上肢帶肌、背淺肌以及臂、前臂、手的肌和皮膚。

在臂叢的損傷中開放性損傷較為少見,偶見到的位子彈貫穿傷,刀玻璃等所致的銳器傷,以及醫(yī)源性損傷。臨床上最常見的是閉合性損傷。主要發(fā)生在軀體固定而手部過度牽拉,或臂部固定而頭部過度運動的情況下,如難產時施行胎兒牽引手術,上肢卷入機器皮帶引起牽拉,車禍或頸根、腋窩的直接損傷等。臂叢損傷癥狀的主要表現為神經根型分布的運動和感覺障礙。多見臂叢上、中或下部損傷。

1.臂叢上部損傷 較為常見,外力作用于患者的頭部或肩部,使頭頸向對側偏斜或使肩部向下墜,或兩者同時發(fā)生,則使臂叢上部牽拉性損傷或致神經纖維斷裂。主要傷及上干或C5~6神經根,使三角肌(腋神經支配),肱二頭肌,肱肌(肌皮神經支配),肱橈?。锷窠浿洌卮?、小肌(胸前神經支配),岡上、下?。珉紊仙窠浿洌┘凹珉蜗录?、大圓肌(肩胛下神經支配)發(fā)生麻痹。整個上肢下垂,上臂內收,不能外展、外旋,前臂內收、伸直,不能旋前、旋后或彎曲。手和手指的運動尚能保存,肩胛、上臂和前臂外側有一狹長的感覺障礙區(qū)。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反射減低或消失。

2.臂叢中部損傷 主要傷及中干或C7神經根,使橈神經支配的肌肉發(fā)生麻痹,前臂、腕、手的伸展動作喪失或減弱,而肱三頭肌、拇指伸肌和拇長展肌為不完全性麻痹。肱橈肌功能完整,前臂屈曲不受影響。而橈神經損傷時肱橈肌出現麻痹。因為肱橈肌除橈神經支配外,還來自C5~6神經根纖維支配(這點在橈神經與臂叢根性損傷鑒別診斷時有重要臨床意義)。感覺障礙各部分不一致,前臂的伸面和手背的橈側面 ,常??梢猿尸F斑片狀感覺缺失。肱三頭肌反射減低或消失。

3.臂叢下部損傷 上比在外展位摔傷或牽拉傷時,可首先造成臂叢下部神經的緊張或斷裂。也可見于手術后或與肺腫瘤及其他占位病變有關。此型損傷較上臂型少見。主要傷及下干或C8~T1神經根,使正中神經內側頭和尺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發(fā)生麻痹。橈側腕屈肌和旋前圓肌功能仍舊保存(因為由正中神經發(fā)出的分支支配這兩塊肌肉)。手內在肌萎縮呈爪形,前臂內側及手部尺側有感覺缺失。屈指反射減弱或消失。當損傷T1神經根時,注定阻斷了頸上神經節(jié)的交感纖維,而出現同側霍納征。

(二)臂叢的分支 臂叢的分支可依據其發(fā)出的位置分為鎖骨上、下兩部。

1.鎖骨上部分支 是一些短的肌支,發(fā)自臂叢的根和干,分布于頸深肌和肩關節(jié)周圍的部分肌肉(頸深肌、除斜方肌外的背淺肌、胸上肢肌、上肢帶肌等)。有的還分布于肩關節(jié)。主要肌支有:

 (1)胸長神經(C5~7)起自臂叢的根,從臂叢后方進入腋窩,沿前鋸肌表面(相當于腋中線),伴隨胸外側動脈下降,支配該肌。損傷此神經可引起前鋸肌癱瘓,出現“翼狀肩”?;颊呤崂眍^發(fā)活動發(fā)生困難。

(2)肩胛背神經(C5)起自臂叢的根,穿中斜角肌,在肩胛骨與脊柱間下行,支配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3)肩胛上神經(C5~6)起自臂叢上干,在臂叢之外,向下、后、外行,至斜角肌的深面穿肩胛骨上緣外側的肩胛切跡,入岡上窩,再轉入岡下窩,支配岡上肌、岡下肌、肩關節(jié)及肩鎖關節(jié)。

2.鎖骨下部分支 多為長支,發(fā)自臂叢的3個束,分肌支和皮支,分布于上肢的肌肉、關節(jié)及皮膚(主要的肌肉有:除斜方肌外的背淺肌、胸上肢肌、上肢帶肌、上肢?。V饕种в校?/p>

(1)胸內、外側神經(胸前神經)(C5-T1)起自內、外側束,穿喙鎖胸筋膜,支配胸大、小肌。起自外側束的神經直接支配胸大肌,起自內側束的神經穿胸小肌后再支配胸大肌。

(2)肩胛下神經(C5~7)發(fā)自后束,沿肩胛下肌前面下降,支配肩胛下肌和大圓肌。

(3)胸背神經(C7~8)起自后束,沿肩胛骨外側緣,伴肩胛下血管下降,支配背闊肌。在乳癌根治術中,清除腋窩淋巴結群時,防止損傷此神經,以免影響病人做束腰帶等動作。

(4)肌皮神經(musculocutaneous nerve)(C5~7)發(fā)自外側束,向外下斜穿喙肱肌,在肱二頭肌與肱肌之間下行,發(fā)出肌支支配喙肱肌、肱二頭肌和肱肌,其終支(皮支)在肱二頭肌外側溝下端穿出深筋膜延續(xù)為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于前臂外側皮膚。

 肌皮神經損傷后主要表現為肱肌與肱二頭肌癱瘓、肱二頭肌腱反射消失屈肘無力和前臂外側皮膚感覺障礙。 (5)正中神經(median nerve)(C5~T1)由內、外側束分別發(fā)出的內、外側根合成,在肱二頭肌內側溝伴肱動脈下行,至肘窩時位居肱動脈的內側。然后穿旋前圓肌起始部進入前臂正中,在前臂與骨間前動脈正中支伴行,下行于指淺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間達腕部。在此處神經為之淺表,然后在腕上部居掌長肌腱和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穿經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達手掌。

正中神經的分支有:臂部分支(分布于前臂前群肌大部、并有細支至肘、腕關節(jié));手部分支(分布于手背橈側小部和手掌橈側大半的皮膚)。

l)臂部分支:在臂部發(fā)出至肱動脈的細小血管支,在肘關節(jié)近側發(fā)出肌支支配旋前圓肌。前臂的分支有肌支、關節(jié)支、骨間前神經、掌皮支和交通支。肌支支配橈側腕屈肌、掌長肌和指淺屈??;關節(jié)支供應肘關節(jié)和橈尺近側關節(jié);骨間前神經于正中神經穿旋前圓肌時發(fā)出,與骨間前動脈伴行,支配指深屈肌的橈側半、拇長屈肌及旋前方肌,還供應橈尺遠側關節(jié)、橈腕關節(jié)和腕部關節(jié)等;掌皮支始于掌腱膜的近側,穿過該腱膜,分為外側皮支和內側皮支。外側皮支供應魚際皮膚,并與前臂外側皮神經相聯系;內側皮支供應掌心皮膚,并與尺神經掌皮支相聯系;交通支可有多支,常起自前臂近側,有時起自骨間前神經,向內側經指淺、深屈肌之間,于尺動脈后方加入尺神經,故交通支的存在可解釋手肌不規(guī)則神經分布的事實。

2)手部分支:正中神經在屈肌支持帶近側,位居指淺屈肌腱的橈側,在腕管內位于屈肌支持帶和肌腱之間,如在屈肌支持帶與腕骨前面間隙,則神經可能受壓。在屈肌支持帶遠側,神經擴大、變平。通常分為數支,肌支為正中神經返支(魚際支),在屈肌支持帶下緣的橈側自主干發(fā)出,該支粗而短,行于橈動脈掌淺支的外側并進入魚際,支配魚際肌(拇收肌除外)。肌支可起自腕管并穿屈肌支持帶,此點具有外科臨床意義。正中神經最后分為內、外側兩終支。外側支延續(xù)為第1指掌側總神經,下行至掌骨頭附近,再分為三條指掌側固有神經,分布于拇指兩側和示指橈側的皮膚及第1蚓狀??;內側支分為兩條指掌側總神經,又各分為兩條指掌側固有神經,分布于示、中、環(huán)指相鄰緣的掌側皮膚。第2指掌側總神經還發(fā)支至第2蚓狀肌。所有指掌側固有神經分布于手指背面的中節(jié)和遠節(jié)皮膚。內側支還接受來自尺神經指掌側總神經的交通支。

正中神經在臂部的體表投影線是以肱動脈起始端至髁間線中點稍內側兩點間的連線表示。

正中神經在前臂的體表投影線為自肘窩髁間線中點稍內側,循前臂正中達腕部橈側腕屈肌腱和掌長肌腱之間的連線。

正中神經損傷后,主要表現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能力減弱,握拳不能,手掌橈側3個半手指感覺喪失,以至使手的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傷殘很重。

在上臂受損時,正中神經所支配的肌肉完全麻痹。前臂不能旋前。拇、示、中指不能屈曲,握拳無力。拇指不能對掌、外展。魚際肌群萎縮,拇指與手掌變平,稱為平手或猿手。

當損傷位于前臂中1/3或下1/3時,旋前圓肌、腕屈肌及指屈肌功能仍可保存,運動障礙僅限于拇指外展、屈曲和對掌。

若在腕管內受壓可產生示、中、環(huán)指感覺障礙及魚際肌群萎縮等腕管綜合征癥狀。

正中神經損傷后,感覺障礙主要在手掌面的橈側半、手掌橈側3個半手指的掌側皮膚及手指背面的中節(jié)和遠節(jié)皮膚感覺消失。

(6)尺神經(ulnar nerve)(C8~T1)起于內側束,在上臂先在腋動脈 的內側下行,繼而在肱動脈內側下降,越位于上臂中點處穿經內側肌間隔至臂后方,下降達肱骨內上髁與尺骨鷹嘴之間的尺神經溝。尺神經在此緊貼骨面,位置表淺,故易受刺激和損傷。再向下穿尺側腕屈肌起點的兩頭之間轉入前臂,并在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間和尺動脈的內側下行到豌豆骨橈側,最后再經豌豆骨外側入手掌。在前臂上1/3,尺神經遠離尺動脈,但在前臂遠側尺神經接近尺動脈的內側。尺神經主要支配前臂前群肌尺側小部,手尺側部的皮膚及肘、腕關節(jié)。

尺神經經過屈肌支持帶(腕橫韌帶)的淺面分為淺、深兩終支。

尺神經的分支有:

l)關節(jié)支:自內上髁和鷹嘴間發(fā)出,達肘關節(jié),數量不定,一支或數支。

2)肌支:自近肘發(fā)出,分別支配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側半,通常有兩支。

3)掌皮支:約起始于前臂中部;在尺動脈上面下降并供應該動脈,與正中神經掌皮支交通后,穿深筋膜止于掌心皮膚,有時供應掌短肌。

4)手背支:約在腕近側5cm處發(fā)出,向遠側經尺側腕屈肌的深面穿深筋膜轉向背側,分布于手背尺側半和尺側2個半手指近節(jié)背面皮膚。

5)淺支:行于掌腱膜深面,分布于小魚際和尺側1個半手指掌面的皮膚,并延伸至手指遠節(jié)背面的皮膚。該支供應掌短肌。

6)深支:與尺動脈深支伴行,支配小魚際肌、第3、4蚓狀肌、拇收肌和所有骨間肌。

另外起于前臂和手的尺神經血管支還供應尺動脈和掌動脈。

尺神經還發(fā)出關節(jié)細支至橈腕關節(jié)、腕骨間關節(jié)、腕掌關節(jié)和掌骨間關節(jié)等。

尺神經在臂部的體表投影是以肱動脈的起始端(背闊肌下緣)搏動點至肱骨內上髁后方的連線來表示。

尺神經在前臂的體表投影為自肱骨內上髁后方至豌豆骨外側緣的連線來表示。

尺神經損傷常發(fā)生在4個位置,即內上髁后方、肘管內、腕和手。

常因陳舊性骨折引起肘關節(jié)炎,使尺神經變厚 、提攜角增加,從而使尺神經溝變淺和喪失時或在內上髁后方受損時,運動障礙表現為屈腕能力和環(huán)指、小指的作用均減弱。又因尺側腕屈肌麻痹而橈側肌群有拮抗作用,手向橈側偏斜。同時拇收肌麻痹,拇指不能內收,出現夾紙試驗陽性,而拇展肌有拮抗作用,故拇指處于外展狀態(tài)。又由于伸肌的過度收縮,各掌指關節(jié)過伸,第4、5指遠側指間關節(jié)屈曲,呈現“爪形手”。晚期小魚際萎縮變平坦,骨間肌萎縮凹陷,掌骨間呈現深溝,各手指不能合并或分開。

肘管綜合征(cubital tunnel syndrome)在肘關節(jié)尺側后方有肘管,尺神經位于尺側腕屈肌附著在肱骨和尺骨兩頭間腱弓形成的管內。肘管綜合征臨床癥狀雖與尺神經溝內損傷相似,但肘管綜合征時肘關節(jié)通常是正常的,運動自如,伴有正常提攜角,且尺神經溝內感覺正常,不伴有肘關節(jié)半脫位等。

當尺神經在前臂中1/3或下1/3損傷時,因為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分支已在較高的位置發(fā)出,沒有受到影響。因此僅見到手部小肌肉麻痹,感覺障礙區(qū)主要在手背尺側半、小魚際和尺側一個半手指掌面的皮膚。

腕部掌側的切割傷或其他傷害造成尺神經在腕部損傷時:由于手背支和掌皮支起始于前臂中部的尺神經主干,因此尺神經在此處損傷時,手背支和掌皮未受累及,功能正常,但尺神經支配的手部小肌受到損傷。在手部因經常握住震動工具或機車把手當錘子使用時,尺神經深支可對著豌豆骨和鉤骨受壓,累及小魚際肌、第3、4蚓狀肌、拇收肌和所有骨間肌,但感覺支常不受損害。

 (7)橈神經(radial nerve)(C5~T1)起于后束,粗大,在腋窩內位于腋動脈的后方,與肱深動脈伴行向外下方,先在肱三頭肌深面,然后沿肱骨橈神經溝繞行向外,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外側肌間隔,至肱肌與肱橈肌之間,在此分為淺、深兩終支。橈神經分支分布于上肢后面全部肌肉、皮膚(手背尺側半皮膚除外)及肘、腕關節(jié)。橈神經本干發(fā)出的分支有:皮支(在腋窩處發(fā)出,分布于臂和前臂后部皮膚)、肌支(支配肱三頭肌、肱橈肌和橈側腕長伸肌)。

橈神經淺支為皮支,經肱橈肌深面,沿橈動脈外側下降,在前臂中、下1/3交界(約腕上7cm)處離開動脈轉向背面,并下行至手背,分布于手背橈側半和橈側2個半手指近節(jié)背面的皮膚。

橈神經深支較粗,主要為肌支經橈骨頸外側穿旋后肌至前臂背面,在前臂伸肌群的淺、深層之間下行至腕部,其分支支配旋后肌和橈側腕短伸肌等前臂伸肌群。

橈神經是臂叢所有神經中最容易遭受損傷的一支。橈神經上段因緊貼肱神經背側的橈神經溝,由上臂內側行至外側,故肱骨干中段骨折、肘關節(jié)附近的骨折脫位、前臂橈背側的切割傷,可傷及橈神經的骨間背側支,也可能在骨折后骨痂形成時遭致壓迫。此外,睡眠時以手臂代替枕頭、手術時上肢長期外展、上肢放置止血帶不當等情況均可引起橈神經損傷。鉛中毒和酒精中毒能選擇性地損傷橈神經。

橈神經損傷后主要運動障礙是前臂伸肌癱瘓,表現為腕下垂,抬前臂時,呈“垂腕”狀態(tài)。按橈神經損傷部位不同,可出現不同影響。臨床上將肘關節(jié)遠端得橈神經損傷稱為低位橈神經損傷。將肘關節(jié)近端得橈神經損傷稱為高位橈神經損傷。

高位損傷,即在腋下橈神經發(fā)出肱三頭肌分支以上部位受傷時,產生完全性橈神經麻痹癥狀:上肢各伸肌全部癱瘓,肘、腕、掌指關節(jié)都不能伸直,前臂于伸直時不能旋后,通常處于旋前位。出現“垂腕”狀態(tài)。由于肱橈肌癱瘓使前臂在旋前位時不能屈肘,拇長展肌和拇伸肌麻痹,使拇指不能伸直及外展,且因尺神經支配的拇收肌作用,使拇指向示指內收。出現典型的“垂指”畸形。

在肱骨中1/3,即在肱三頭肌支發(fā)出以下損傷時,肱三頭肌功能完好。

當損傷在肱骨下端或前臂上1/3時,肱橈肌、旋后肌、伸腕肌的功能保存。

前臂中1/3以下損傷時,因至伸腕肌的分支已在前臂上部分出。僅有伸指功能障礙而無垂腕狀態(tài),損傷接近腕關節(jié)時,因各運動支均已發(fā)出,故不產生橈神經麻痹的運動癥狀。

橈神經感覺障礙,因與鄰近神經分布重疊,所以通常僅限于拇指和第1、2掌骨間隙背面的“虎口區(qū)”,即手背橈側半皮膚感覺喪失。

(8)腋神經(axillary nerve)(C5~6)起于臂叢后束,經腋窩后壁與旋肱后動脈伴行穿四邊孔,在肩關節(jié)囊下方繞肱骨外科頸的后方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小圓肌和肩關節(jié)。皮支自三角肌后緣穿出,分布于肩部和臂外側上面的皮膚。

當肱骨外科頸骨折、肩關節(jié)脫位、肩后外側重物擊傷或銳器傷、肩外側手術縱行劈開三角肌、或使用腋下拐杖時均可損傷腋神經而導致三角肌癱瘓,出現臂不能外展,肩關節(jié)主動外展功能喪失,三角肌表面皮膚感覺消失。晚期出現三角肌萎縮,肩部骨突明顯,使圓隆肩部外形喪失,肩關節(jié)松弛呈半脫位。肩胛與上臂外側形成一直角,呈“方肩”畸形。

(9)臂內側皮神經(medial brachial cutaneous nerve)(C8~T1) 起自臂叢內側束,分布于臂內側皮膚。

(10)前臂內側皮神經(medial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C8~T1)從臂叢內側束發(fā)出,分布于前臂前內側面皮膚。

三、胸神經

胸神經(thoracic nerve)的前支共有12對,各胸神經從相應椎間孔發(fā)出后,立即分為4支: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胸神經前支中,大部分不成叢.保持明顯節(jié)段性(第1對的大部分加入臂叢、第12對的小部分加入腰叢除外)。其第 1-11對胸神經的前支位于相應的肋間隙中,稱為肋間神經(intercostal nerves)。第12對胸神經前支位于第 12肋下方,故稱為肋下神經。上6對肋間神經在胸后壁,位于相應的肋間隙內, 向前行于各肋溝內,并位于肋間動、靜脈的下方,沿各肋骨下緣前行至腋前線。至胸外側壁時,各肋間神經分出外側皮支,分布于胸外側壁的皮膚,行至胸骨外側緣時,淺出為前皮支,分布于胸前壁皮膚。肋間神經在腋前線前方,逐漸離開肋骨下緣行于肋間中央。上6對肋間神經均到達各肋間隙前端,僅分布于胸壁。下5對肋間神經和肋下神經斜向下內方進入腹壁,行于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各支發(fā)外側皮支,分布于腹外側壁皮膚,主干向內側進入腹直肌鞘.并在白線附近穿過鞘的前壁成為前皮支,分布于腹前壁皮膚。

肋間神經的肌支支配肋間內、外肌和腹肌的前外側群主要有: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和腹直肌。皮支分布于胸、腹壁的皮膚。此外各肋間神經沿途發(fā)支分布于壁胸膜、壁腹膜和乳房。

胸神經的前支和L1在胸、腹壁皮膚的節(jié)段性分布明顯,自上而下依次排列如下表:

神經節(jié)段名稱

分布的體表平面T2胸骨角T4乳頭T6劍突T8 肋弓T10臍T12 臍與恥骨聯合上緣連線中點或髂前上棘L1 腹股溝管皮膚臨床上常以上述標志來檢查皮膚感覺節(jié)段障礙和麻醉平面。此外,相鄰肋間神經均有向上、向下分支重疊分布現象,故一條肋間神經受損時,并不造成該皮節(jié)感覺的喪失,而僅感覺減退。

四、腰叢

腰叢(lumbal plexus) (T12~L4)由第胸12胸神經前支的部分纖維、第腰1~3腰神經前支和第腰4腰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組成。簡而言之,由胸12~腰4前支組成。

腰叢位于腰大肌的深面伙肌質內,腰椎橫突的前方。此處為腰大肌間隙,其前外側壁即為腰大肌,后外側即為腰方肌,上界至的十二肋,向下沿腰骶干與盆腔的骶前間 隙相通。 發(fā)出分支支配髂腰肌(髂肌和腰大肌)、腰方肌、腹壁肌、大腿前群肌和內群肌等以及發(fā)支分布下肢的皮膚。

腰叢的分支

1.髂腹下神經(T12~L1)從腰大肌上部外側緣穿出,斜向下外達髂嵴上方,穿腹橫肌并在該肌與腹內斜之間前行。分成外側皮支及前皮支。外側皮支穿出腹內斜肌及腹外斜肌,分布于臀外側部皮膚。前皮支在髂前上棘內側約 2 cm處,穿出腹內斜肌,沿腹外側肌腱膜深面向下內方行,約在腹股溝管淺環(huán)上方3cm處,穿出腹外斜肌腱膜分布于恥骨區(qū)皮膚。其肌支支配腹內斜肌、腹外斜肌和腹橫肌。

2.髂腹股溝神經(L1)在髂腹下神經的下方,其行徑方向與髂腹下神經相似,在腹壁肌之間前行,約在腹股溝管中部與精索伴行,同自腹股溝管淺環(huán)外出,分布于腹股溝部、陰囊(或大陰唇)及大腿內側上部的皮膚,其肌支支配腹內斜肌和腹橫肌。

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是走行于腹股溝區(qū)的重要神經,在腹股溝疝修補術時應避免損傷這兩根神經,以免引起腹肌萎縮,造成疝的復發(fā)。

3.生殖股神經(L1~2)從腰大肌前面穿出,向下行走,分出股支和生殖支。股支穿腹股溝韌帶深面,分布于股三角皮膚。生殖支進腹股溝管與精索(在女性為子宮圓韌帶)伴行,分布于陰囊(在女性為大陰唇)皮膚,肌支支配提睪肌。

4.股外側皮神經(L2~3)自腰大肌外側緣后發(fā)出,斜越骼肌前面,達骼前上棘內側約lcm,經腹股溝韌帶深面至大腿外側部皮膚,其下端直至膝關節(jié)附近。

5.股神經(femoral nerve)(L1~4或L2~4)是腰叢的最大分支,自腰大肌外側緣發(fā)出,在腰大肌與髂肌之間下行,并發(fā)支至該肌,股神經在腹股溝中點稍外側,經腹股溝韌帶深面到達股三角,在股三角上部位于髂腰肌表面,股動脈外側一橫指處,隨即分為數支:

l)肌支:支配縫匠肌、股四頭肌和恥骨肌。

2)皮支:分布于大腿和膝關節(jié)前面的皮膚。最長的皮支為隱神經(L3~4),伴股動脈下行入收肌管,至膝關節(jié)內側淺出至皮下后,伴隨大隱靜脈沿小腿內側面下降達足內側緣,分布于髕下方、小腿內側面和足內側緣的皮膚。

3)關節(jié)支:分布于髖、膝關節(jié)。

股神經損傷一般少見,一般屬于彈片傷或手術損傷。股神經損傷后,出現股四頭肌和縫匠肌癱瘓,屈髖無力,髕骨突出。坐位時,膝關節(jié)不能伸直。病人依靠闊筋膜張肌的收縮,仍能保持下肢于伸直位置,可以步行,但行走困難,步伐細小,不能奔跑和跳躍?;颊呱稀⑾聵翘葺^為困難且大腿前側肌群明顯萎縮。膝反射消失,在髕骨內上方有一小塊麻木區(qū),有時在大腿前皮膚和隱神經分布區(qū)的皮膚有觸痛。

6.閉孔神經(obturator nerve)(L2~4)自腰大肌內側緣發(fā)出,自小骨盆側壁向前行,在閉孔血管上方與之伴行,穿閉膜管入股部,分前、后兩支,分別經短收肌前、后面進入大腿內收肌群。前支發(fā)肌支支配閉孔外肌和大腿內收肌群,其皮支分布于大腿內側面皮膚。閉孔神經前支發(fā)出支配股薄肌的分支先入長收肌,約在股中部從長收肌穿出進入該肌。臨床上應用股薄肌代替肛門外括約肌的手術中,要注意保留該分支;后支穿過閉孔外肌并發(fā)支支配該肌,繼而分支分布于長收肌的一部分和短收肌。閉孔神經繼續(xù)下行達膝關節(jié),常與隱神經有交通支。

閉孔神經損傷后,臨床表現為大腿不能內收,且外旋、內旋無力。大腿內側上部有感覺障礙區(qū)。

五、骶叢

(一)骶叢的組成和位置

骶叢(sacral plexus)(L4~5,S1~5,Co.1)   骶叢由腰骶干(L4前支部分纖維與L5前支)、全部骶神經和尾神經的前支組成,骶叢除腰骶干在骶髂關節(jié)前方接S 1外,S 1~4出自骶前孔,各根向外側組成三角形的骶叢,尖端朝向坐骨大孔,位于盆腔骶骨和梨狀肌前面。

骶叢分支分布于盆壁、臀部。會陰、股后部、小腿以及足部的肌肉和皮膚。還有芬知到髖關節(jié)。骶叢除直接發(fā)出許多短小的肌支支配梨狀肌、閉孔內肌、股方肌等外,還發(fā)出下列分支。(二)骶叢的分支

1.臀上神經(superior gluteal nerve)(L4~5,S1)伴臀上動脈、臀上靜脈經梨狀肌上孔出盆腔,分布于臀中肌、臀小肌和闊筋膜張肌。

2.臀下神經(inferior gluteal nerve)(L5,S1~2)伴臀下動、靜脈經梨狀肌下孔出盆腔,分布于臀大肌。

3.陰部神經(pudendal nerve)(S2~4) 伴陰部內動、靜脈出梨狀肌下孔,穿坐骨小孔進入坐骨肛門窩再向前行,分支分布于肛門、會陰和外生殖器的肌肉和皮膚,其分支有:①直腸下神經(肛神經):支配肛門外括約肌和肛門的皮膚;②會陰神經:分布于會陰諸肌和陰囊(或大陰唇)的皮膚;③陰莖(或陰蒂)背神經:分布于陰莖(或陰蒂)的皮膚。

4.股后皮神經(posterior femoral cutaneous nerve)(S1~3)經梨狀肌下孔出盆腔,在臀大肌下緣淺出,主要分布于股后部和腘窩的皮膚。

5.坐骨神經(sciatic nerve)(L4~5,S1~3)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經,坐骨神經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的位置變異較大,有的分支平面很高,甚至在盆腔內高位分支;與梨狀肌的關系多變,多數經梨狀肌下孔出盆腔(66.3%),變異者如坐骨神經經穿梨狀肌上孔,或在出盆前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前者出梨狀肌下孔,后者穿梨狀肌或梨狀肌上孔等。至臀部,位于臀大肌深面,經坐骨結節(jié)與股骨大轉子之間連線中點略內側處下行至股后面,在股二頭肌長頭深面下降達腘窩上尖處,分為內側的脛神經和外側的腓總神經兩終支。在股后部發(fā)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坐骨神經的分支有:①關節(jié)支,從坐骨神經上段發(fā)出小支進入髖關節(jié);②肌支至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

坐骨神經的體表投影:可用三點連線來表示,即坐骨神經出盆點(髂后上棘與坐骨結節(jié)連線的上、中1/3交界處),坐骨結節(jié)與大轉子連線的中點和腘窩上角。此投影線自上內方向下外方呈弧行下降,坐骨神經痛時常在此投影線上出現壓痛點。

產生坐骨神經損傷的病因很多,常見有腰椎間盤突出、椎骨腫瘤。脊柱骨關節(jié)炎、外傷、結核和肌肉注射部位不當壓迫神經根以及骨盆骨折和腫瘤損傷骶叢、或由股部或臀部火器傷引起,有時髖關節(jié)脫位和骨盆骨折亦可合并坐骨神經損傷。

坐骨神經在高位斷裂時,閉孔內肌和股方肌癱瘓,使大腿外旋減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癱瘓,可使膝關節(jié)強直過伸(股四頭肌的作用),行走時僵直。膝以下肌肉完全癱瘓,但腘繩肌一般受影響不大。膝以下除小腿內側及內踝處隱神經分布區(qū)外,感覺均消失 。有嚴重的營養(yǎng)改變,足底常有較深的潰瘍。如坐骨神經分支損傷,腓總神經損傷引起的癱瘓較輕,而脛神經損傷引起的癱瘓則較重。

(1)脛神經(tibial nerve)(L4~S3)為坐骨神經本干的直接延續(xù)。在股后下1/3的腘窩上角處自坐骨神經分出,經腘窩中央垂直下降,伴腘血管下行達腘肌下緣,穿過比目魚肌腱弓深面,繼而與脛后動脈并行在小腿淺、深兩層肌中下行,經內踝后方,在屈肌支持帶深面分為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兩終支進入足底。肌支支配足底內側群、中間群和外側群肌,皮支分布于足底皮膚。脛神經在腘窩及小腿還發(fā)出肌支支配小腿后群肌,發(fā)出的皮支稱腓腸內側皮神經,伴小隱靜脈下行,在小腿中點處穿出深筋膜與腓腸外側皮神經(發(fā)自腓總神經)吻合成腓腸神經,經外踝后方弓形向前,分布于小腿后面。足外側和小趾外側緣皮膚。

因為脛神經較深在,損傷的機會較少,貫通傷時可傷及脛神經及其分支,常在內踝和跟腱之間受損。損傷后表現為足不能跖屈、內翻力弱,跟腱反射和跖反射均消失。由于小腿前、外側群?。杩偵窠浿洌┺卓棺饔?,致使足出現仰趾外翻狀,稱“鉤狀足”畸形,行走時以足跟著地,不能以足尖站立。足內肌麻痹引起“弓狀足”和“爪狀趾”樣畸形。感覺障礙主要在小腿后外側、足外側緣和足跟及各趾的趾側和背側,故稱為拖鞋式麻痹區(qū)。足部易受外傷、凍傷和燙傷,足底常有潰瘍,常因潰瘍不愈而嚴重影響肢體負重和行走功能。

(2)腓總神經 (common  peroneal nerve)(L4~S2)在股后部下1/3分出后沿股二頭肌內側穿過腘窩外上方,達股二頭肌腱和腓腸肌外側頭之間。經腓骨長肌深面繞過腓骨頸外側,分為腓淺和腓深神經兩終支。腓總神經的分布范圍是小腿前、外側群肌和小腿外側、足背和趾背的皮膚。

腓總神經分支有:

l)腓淺神經(superficial peroneal nerve):在腓骨長、短肌和趾長伸肌之間下行,發(fā)出肌支支配腓骨長、短肌。在小腿下 1/3處淺出為皮支,分布于小腿外側面、足背和第 2~ 5趾背的皮膚。

2)腓深神經(deep peroneal nerve):穿腓骨長肌和趾長伸肌起始部,至小腿前部與脛前動脈相伴行,先在脛骨前肌和趾長伸肌間,后在脛骨前肌與 長伸肌之間下行至足背。沿途分支分布于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和第1跖骨間隙背面的皮膚。

3)腓腸外側皮神經:在腘窩處自腓總神經分出,穿出深筋膜,分支分布于小腿外側面皮膚,并與發(fā)自脛神經的腓腸內側皮神經吻合成腓腸神經。

腓總神經在繞過腓骨小頭時位置變的表淺,在外力作用下易在該處受傷。如腓骨頭骨折或下肢石膏壓迫和手術誤傷、重病人長期臥床,下肢處于外旋位也可致壓傷。損傷后受腓總神經支配的小腿伸肌屬的脛前肌、 長伸肌、腓骨長、短肌和趾長、短伸肌癱瘓。表現為患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并內翻,形成“馬蹄內翻足”畸形.行走時呈“跨閾步態(tài)”,類似馬步或箭步。小腿前外側面和足背皮膚有感覺障礙.

脊神經損傷的定位診斷

一、頸叢

.膈神經損傷

膈神經損傷主要表現為同側膈肌運動障礙,影響腹式呼吸運動,嚴重時有窒息感。膈神經受刺激時可發(fā)生呃逆。膽囊炎癥時可刺激右膈神經末梢,病人有時感到右肩痛(頸3、4、5皮區(qū)),產生牽涉性疼痛,可能造成誤診。膈的周圍部由下7對肋間神經分布,同樣,急性胸膜炎或肺炎引起膈周圍的炎癥,病人出現腹肌強直,下位幾對肋間神經分布皮區(qū)內疼痛或壓痛,而誤診為急腹癥。國人副膈神經的出現率約為48%,多為單側,并常在鎖骨下靜脈后方加入膈神經。

二、臂叢的損傷

在臂叢的損傷中開放性損傷較為少見,偶見到的位子彈貫穿傷,刀玻璃等所致的銳器傷,以及醫(yī)源性損傷。臨床上最常見的是閉合性損傷。主要發(fā)生在軀體固定而手部過度牽拉,或臂部固定而頭部過度運動的情況下,如難產時施行胎兒牽引手術,上肢卷入機器皮帶引起牽拉,車禍或頸根、腋窩的直接損傷等。臂叢損傷癥狀的主要表現為神經根型分布的運動和感覺障礙。多見臂叢上、中或下部損傷。

1.臂叢上部損傷 較為常見,外力作用于患者的頭部或肩部,使頭頸向對側偏斜或使肩部向下墜,或兩者同時發(fā)生,則使臂叢上部牽拉性損傷或致神經纖維斷裂。主要傷及上干或C5~6神經根,使三角?。ㄒ干窠浿洌?,肱二頭肌,肱肌(肌皮神經支配),肱橈?。锷窠浿洌卮?、小肌(胸前神經支配),岡上、下?。珉紊仙窠浿洌┘凹珉蜗录?、大圓?。珉蜗律窠浿洌┌l(fā)生麻痹。整個上肢下垂,上臂內收,不能外展、外旋,前臂內收、伸直,不能旋前、旋后或彎曲。手和手指的運動尚能保存,肩胛、上臂和前臂外側有一狹長的感覺障礙區(qū)。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反射減低或消失。

2.臂叢中部損傷 主要傷及中干或C7神經根,使橈神經支配的肌肉發(fā)生麻痹,前臂、腕、手的伸展動作喪失或減弱,而肱三頭肌、拇指伸肌和拇長展肌為不完全性麻痹。肱橈肌功能完整,前臂屈曲不受影響。而橈神經損傷時肱橈肌出現麻痹。因為肱橈肌除橈神經支配外,還來自C5~6神經根纖維支配(這點在橈神經與臂叢根性損傷鑒別診斷時有重要臨床意義)。感覺障礙各部分不一致,前臂的伸面和手背的橈側面 ,常??梢猿尸F斑片狀感覺缺失。肱三頭肌反射減低或消失。

3.臂叢下部損傷 上比在外展位摔傷或牽拉傷時,可首先造成臂叢下部神經的緊張或斷裂。也可見于手術后或與肺腫瘤及其他占位病變有關。此型損傷較上臂型少見。主要傷及下干或C8~T1神經根,使正中神經內側頭和尺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發(fā)生麻痹。橈側腕屈肌和旋前圓肌功能仍舊保存(因為由正中神經發(fā)出的分支支配這兩塊肌肉)。手內在肌萎縮呈爪形,前臂內側及手部尺側有感覺缺失。屈指反射減弱或消失。當損傷T1神經根時,注定阻斷了頸上神經節(jié)的交感纖維,而出現同側霍納征。

肌皮神經損傷

肌皮神經損傷后主要表現為肱肌與肱二頭肌癱瘓、肱二頭肌腱反射消失屈肘無力和前臂外側皮膚感覺障礙。

正中神經損傷

正中神經損傷后,主要表現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能力減弱,握拳不能,手掌橈側3個半手指感覺喪失,以至使手的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傷殘很重。

在上臂受損時,正中神經所支配的肌肉完全麻痹。前臂不能旋前。拇、示、中指不能屈曲,握拳無力。拇指不能對掌、外展。魚際肌群萎縮,拇指與手掌變平,稱為平手或猿手。

當損傷位于前臂中1/3或下1/3時,旋前圓肌、腕屈肌及指屈肌功能仍可保存,運動障礙僅限于拇指外展、屈曲和對掌。

若在腕管內受壓可產生示、中、環(huán)指感覺障礙及魚際肌群萎縮等腕管綜合征癥狀。

正中神經損傷后,感覺障礙主要在手掌面的橈側半、手掌橈側3個半手指的掌側皮膚及手指背面的中節(jié)和遠節(jié)皮膚感覺消失。

尺神經損傷

常因陳舊性骨折引起肘關節(jié)炎,使尺神經變厚 、提攜角增加,從而使尺神經溝變淺和喪失時或在內上髁后方受損時,運動障礙表現為屈腕能力和環(huán)指、小指的作用均減弱。又因尺側腕屈肌麻痹而橈側肌群有拮抗作用,手向橈側偏斜。同時拇收肌麻痹,拇指不能內收,出現夾紙試驗陽性,而拇展肌有拮抗作用,故拇指處于外展狀態(tài)。又由于伸肌的過度收縮,各掌指關節(jié)過伸,第4、5指遠側指間關節(jié)屈曲,呈現“爪形手”。晚期小魚際萎縮變平坦,骨間肌萎縮凹陷,掌骨間呈現深溝,各手指不能合并或分開。

肘管綜合征(cubital tunnel syndrome)在肘關節(jié)尺側后方有肘管,尺神經位于尺側腕屈肌附著在肱骨和尺骨兩頭間腱弓形成的管內。肘管綜合征臨床癥狀雖與尺神經溝內損傷相似,但肘管綜合征時肘關節(jié)通常是正常的,運動自如,伴有正常提攜角,且尺神經溝內感覺正常,不伴有肘關節(jié)半脫位等。

當尺神經在前臂中1/3或下1/3損傷時,因為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分支已在較高的位置發(fā)出,沒有受到影響。因此僅見到手部小肌肉麻痹,感覺障礙區(qū)主要在手背尺側半、小魚際和尺側一個半手指掌面的皮膚。

腕部掌側的切割傷或其他傷害造成尺神經在腕部損傷時:由于手背支和掌皮支起始于前臂中部的尺神經主干,因此尺神經在此處損傷時,手背支和掌皮未受累及,功能正常,但尺神經支配的手部小肌受到損傷。在手部因經常握住震動工具或機車把手當錘子使用時,尺神經深支可對著豌豆骨和鉤骨受壓,累及小魚際肌、第3、4蚓狀肌、拇收肌和所有骨間肌,但感覺支常不受損害。

橈神經損傷

橈神經是臂叢所有神經中最容易遭受損傷的一支。橈神經上段因緊貼肱神經背側的橈神經溝,由上臂內側行至外側,故肱骨干中段骨折、肘關節(jié)附近的骨折脫位、前臂橈背側的切割傷,可傷及橈神經的骨間背側支,也可能在骨折后骨痂形成時遭致壓迫。此外,睡眠時以手臂代替枕頭、手術時上肢長期外展、上肢放置止血帶不當等情況均可引起橈神經損傷。鉛中毒和酒精中毒能選擇性地損傷橈神經。

橈神經損傷后主要運動障礙是前臂伸肌癱瘓,表現為腕下垂,抬前臂時,呈“垂腕”狀態(tài)。按橈神經損傷部位不同,可出現不同影響。臨床上將肘關節(jié)遠端得橈神經損傷稱為低位橈神經損傷。將肘關節(jié)近端得橈神經損傷稱為高位橈神經損傷。

高位損傷,即在腋下橈神經發(fā)出肱三頭肌分支以上部位受傷時,產生完全性橈神經麻痹癥狀:上肢各伸肌全部癱瘓,肘、腕、掌指關節(jié)都不能伸直,前臂于伸直時不能旋后,通常處于旋前位。出現“垂腕”狀態(tài)。由于肱橈肌癱瘓使前臂在旋前位時不能屈肘,拇長展肌和拇伸肌麻痹,使拇指不能伸直及外展,且因尺神經支配的拇收肌作用,使拇指向示指內收。出現典型的“垂指”畸形。

在肱骨中1/3,即在肱三頭肌支發(fā)出以下損傷時,肱三頭肌功能完好。

當損傷在肱骨下端或前臂上1/3時,肱橈肌、旋后肌、伸腕肌的功能保存。

前臂中1/3以下損傷時,因至伸腕肌的分支已在前臂上部分出。僅有伸指功能障礙而無垂腕狀態(tài),損傷接近腕關節(jié)時,因各運動支均已發(fā)出,故不產生橈神經麻痹的運動癥狀。

橈神經感覺障礙,因與鄰近神經分布重疊,所以通常僅限于拇指和第1、2掌骨間隙背面的“虎口區(qū)”,即手背橈側半皮膚感覺喪失。  當肱骨外科頸骨折、肩關節(jié)脫位、肩后外側重物擊傷或銳器傷、肩外側手術縱行劈開三角肌、或使用腋下拐杖時均可損傷腋神經而導致三角肌癱瘓,出現臂不能外展,肩關節(jié)主動外展功能喪失,三角肌表面皮膚感覺消失。晚期出現三角肌萎縮,肩部骨突明顯,使圓隆肩部外形喪失,肩關節(jié)松弛呈半脫位。肩胛與上臂外側形成一直角,呈“方肩”畸形。

三、腰叢

股神經損傷

股神經損傷一般少見,一般屬于彈片傷或手術損傷。股神經損傷后,出現股四頭肌和縫匠肌癱瘓,屈髖無力,髕骨突出。坐位時,膝關節(jié)不能伸直。病人依靠闊筋膜張肌的收縮,仍能保持下肢于伸直位置,可以步行,但行走困難,步伐細小,不能奔跑和跳躍?;颊呱?、下樓梯較為困難且大腿前側肌群明顯萎縮。膝反射消失,在髕骨內上方有一小塊麻木區(qū),有時在大腿前皮膚和隱神經分布區(qū)的皮膚有觸痛。

閉孔神經損傷

閉孔神經損傷后,臨床表現為大腿不能內收,且外旋、內旋無力。大腿內側上部有感覺障礙區(qū)。

四 骶叢

坐骨神經損傷

產生坐骨神經損傷的病因很多,常見有腰椎間盤突出、椎骨腫瘤。脊柱骨關節(jié)炎、外傷、結核和肌肉注射部位不當壓迫神經根以及骨盆骨折和腫瘤損傷骶叢、或由股部或臀部火器傷引起,有時髖關節(jié)脫位和骨盆骨折亦可合并坐骨神經損傷。

坐骨神經在高位斷裂時,閉孔內肌和股方肌癱瘓,使大腿外旋減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癱瘓,可使膝關節(jié)強直過伸(股四頭肌的作用),行走時僵直。膝以下肌肉完全癱瘓,但腘繩肌一般受影響不大。膝以下除小腿內側及內踝處隱神經分布區(qū)外,感覺均消失 。有嚴重的營養(yǎng)改變,足底常有較深的潰瘍。如坐骨神經分支損傷,腓總神經損傷引起的癱瘓較輕,而脛神經損傷引起的癱瘓則較重。

脛神經損傷

因為脛神經較深在,損傷的機會較少,貫通傷時可傷及脛神經及其分支,常在內踝和跟腱之間受損。損傷后表現為足不能跖屈、內翻力弱,跟腱反射和跖反射均消失。由于小腿前、外側群?。杩偵窠浿洌┺卓棺饔?,致使足出現仰趾外翻狀,稱“鉤狀足”畸形,行走時以足跟著地,不能以足尖站立。足內肌麻痹引起“弓狀足”和“爪狀趾”樣畸形。感覺障礙主要在小腿后外側、足外側緣和足跟及各趾的趾側和背側,故稱為拖鞋式麻痹區(qū)。

足部易受外傷、凍傷和燙傷,足底常有潰瘍,常因潰瘍不愈而嚴重影響肢體負重和行走功能。

腓總神經損傷

腓總神經在繞過腓骨小頭時位置變的表淺,在外力作用下易在該處受傷。如腓骨頭骨折或下肢石膏壓迫和手術誤傷、重病人長期臥床,下肢處于外旋位也可致壓傷。損傷后受腓總神經支配的小腿伸肌屬的脛前肌、 長伸肌、腓骨長、短肌和趾長、短伸肌癱瘓。表現為患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并內翻,形成“馬蹄內翻足”畸形.行走時呈“跨閾步態(tài)”,類似馬步或箭步。小腿前外側面和足背皮膚有感覺障礙。


文章僅供參考,不作為臨床依據,如有不當之處,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臂叢神經解剖及臨床應用
臂叢神經及主要分支
早讀 | 臂叢神經損傷診斷與治療,看完我就收藏了!
解剖圖譜|經典臂叢神經解剖,推薦收藏
上肢神經損傷后表現
手麻的辨構診斷——橈神經篇(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