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裂 QRS波群是Das等于2006年提出的一個新的無創(chuàng)心電學指標,它的出現(xiàn)通常提示心肌的除極化異常即除極過程中局部心室肌的傳導連續(xù)性中斷或傳導延遲,可以有以下表現(xiàn)形式,(見圖1)。按照QRS時間將碎裂QRS波群分為窄型(QRS時間<0.12s)及寬型(QRS時間≥0.12s)。窄QRS波(<120ms),在冠狀動脈供血區(qū)相鄰的2個導聯(lián),心電圖中新出現(xiàn)或已經(jīng)存在的QRS波三相波(RSR’型)或多相波,并排除了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束支阻滯提示為fQRs波。寬QRS波(≥120ms)中,碎裂寬QRS波(f-wQRS)定義為:在冠狀動脈供血區(qū)相鄰的≥2個導聯(lián)(前壁(V1-V5;側(cè)壁I、aVL、V6;下壁II、III、aVF),出現(xiàn)R波(R’) 有2個切跡,或在S波的降支或升支有>2個切跡 時,提示為f-wQRS。
碎裂QRS波的發(fā)生是由于心室正常去極化改變所致。在心肌梗死和左室動脈瘤患者的尸檢時發(fā)現(xiàn)壞死的心肌中有存活的心肌呈島狀或點狀分布,這些存活的“孤島”心肌組織中穿插了大量纖維組織或心肌被纖維組織包裹,從而在除極時發(fā)生延遲和緩慢,使心室肌部分去極化和動作電位上升速度降低,反映在體表心電圖中變成了fQRS波。通過應用核素成像、核磁、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SPECT)、超聲心動圖及心導管檢查等技術已證實除冠心病心肌梗死外,多種心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肌瘢痕,如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臟離子通道病、先天性心臟病與心衰等,其心電圖都可存在fQRs波。目前普遍認為在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心肌瘢痕纖維化和收縮不協(xié)調(diào)是心肌局部傳導阻滯或傳導延遲的原因,而疤痕的形狀與局部傳導延遲的程度不同,導致體表心電圖中R波或S波頓挫的部位與 形態(tài)各異。此外,自主神經(jīng)功能的調(diào)節(jié)、老年、溫度以及心率等原因也可以導致心電圖出現(xiàn)fORS波。1、碎裂QRS波是急性心肌梗死及陳舊性心肌梗死瘢痕的標記窄及寬碎裂QRS波在懷疑及已經(jīng)診斷冠心病的患者中提示心肌瘢痕的存在。Das等對窄碎裂QRS波心肌瘢痕預測的敏感性、特異性及陰性預測值分別為86%、89%及93%,而Q波對心肌瘢痕預測的敏感性、特異性及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1%、89%及 93%。
Das等對998例冠心病患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fQRS波組的全因死亡率顯著高于無fQRS波組(34%VS 26%)。其他研究顯示心電圖存在fQRS波的急性心梗患者2個月后的發(fā)生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的風險是無fQRs波者的2倍。3、碎裂QRS波是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事件的預測指標心肌瘢痕是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質(zhì)。有研究人員對105例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的臨床研究,其中51%患者的心電圖發(fā)現(xiàn)了fQRS波,平均隨訪22個月后,fQRS波組中一半(53%)的患者需植人ICD,而無 fQRs波組僅有10%的患者需植人ICD,4、碎裂QRS波是冠心病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臟性猝死的預測指標 一項納入了12個研究(包括冠心病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共5009例心電圖有碎裂窄QRS波和碎裂寬QRS波患者,隨訪時間≥6個月,評估fQRs波預測心臟猝死的薈萃分析,薈萃分析指出:fQRs波與全因死亡率和猝死相關,可作為預測全因死亡率和SCD危險分 層的工具。5、碎裂QRS波的出現(xiàn)與冠脈病變范圍、病變狹窄程度有一定的關系,且是影響血運重建術預后的影響因素之一。原因在于fQRS出現(xiàn),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越重,血管遠端的供血也越差,缺血心肌發(fā)生梗死內(nèi)或梗死周圍阻滯及形成瘢痕的概率也就越大,心肌細胞存活數(shù)量低,心功能改善的程度越差,fQRS同時可反映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嚴重程度,有fQRS的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患者經(jīng)血運重建術治療的預后情況較差。[1]Das MK, Maskoun W, Shen C, et al.Fragmented QRS on twelve-lead electrocardiogram predicts arrhythmic events inpatients with ischemic and 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 Heart Rhythm. 2010;7(1):74-80.doi:10.1016/j.hrthm.2009.09.065.[2]郭繼鴻.碎裂QRS波[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8,17(1):60-68.[3]苗琳.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患者碎裂QRS波與疾病嚴重程度及預后的關系[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20,5(15):96-97.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