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宗譜?
宗,本義為祖廟。《說文》釋為:“尊祖廟也。”漢賈誼說:“流派所出為宗。”又《禮喪服小記》釋為:“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為小宗?!彼^別子,是指古代天子、諸侯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這里可解釋為:別子本代稱呼其上為祖,而別子之后裔稱其上為宗。其概念就是將一祖之下的后裔劃分為不同類型。按“宗”的含義,其本質就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至于“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不能稱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區(qū)別于家譜的地方。點擊了解更多:百姓通譜網(wǎng)
什么叫族譜?
古人解釋為:“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lián)屬,其旁支別屬?!彼^直系與旁系是相對而言,均可上溯為同祖。他們是“共相聯(lián)屬”的,這個“屬”,就是這個“宗”下特定的族眾。族眾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又因分衍或遷徙等原因,形成一個族體,族體之下的基本單位是就是“家”,所以冠用“族譜”名的譜牒應是某“宗”之下的一個新開辟的族體。族譜不是一個完全的宗族譜系,它只記述了這個宗族的部分后裔。例:某支遷某地形成一個族體,它的譜系則是族譜。從整體意義上,它構不成一個完整的宗族體系,所以族譜既不同于宗譜,也區(qū)別于家譜。
什么叫家譜?
古人說:“有夫有婦,然后為家?!庇终f:“家,謂一門之內”。所謂“家譜”,狹義地講,應是一直系內的本家之譜。漢代以前,見之于正史載錄的譜牒類書多以“世家”為名,且屬王侯大夫及有社會重大影響的人物才具有。如《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陳涉世家》。到了漢代,以“世本”為書目,專門記錄姓氏、世系、居、作。例如《世本》十五篇。到了隋朝,屬于譜牒的籍名開始變得多種多樣,如家傳、家紀、家記、家史、世系、家牒、譜記等。按正史《隋書》記載,首先出現(xiàn)在正史載錄中有“家譜”冠名的書為“楊氏家譜狀并墓記”。隋朝之后,在《新唐書》中,以“家譜”冠名的才真正開始多起來,如《謝氏家譜》、《薛氏家譜》、《顏氏家譜》、《李用休家譜》等。按照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漢書·藝文志》是秦、漢以前著述的總錄,《隋書·經(jīng)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總錄?!蹦敲矗凹易V”一名的取用應在漢至南北朝時期。所以,有說以“家譜”為名始于宋代,是不確切的。作為家譜,本應為一直系之本家譜。但后來,絕大多數(shù)是“凡同一區(qū)域內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譜牒”統(tǒng)稱為家譜。從歷史上譜牒用名看,宗譜、族譜、家譜應是有一定區(qū)別的。
宗譜、族譜、家譜有何聯(lián)系與區(qū)別?
原則上講,宗譜、族譜、家譜是記載人名、世系、生歿、事跡的譜牒。但從宗、族、家的早期含義看,“繼別為宗”,除嫡長子以外所有的分支都納入的這種譜牒的為宗譜。而族譜雖意義大致與宗譜相同,但由于分居、遠遷等原因,雖也將旁支納入譜內,其遠遷的旁支并沒有完整地納入,只有本宗的部分族人,這種譜牒屬于族譜。至于家譜,“謂一門之內”,其所記述的世系是以本家上下直系為主體,只留與本家傳承收藏,例凡這種譜,應屬家譜。上述三種譜牒雖有差別,但因上溯遠近不一,或傳襲舊譜名,故后世也大多統(tǒng)而稱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