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本杰明·格雷厄姆應邀前往哥倫比亞大學講學。在講學過程中,他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他一遍遍地檢查自己創(chuàng)立的理論,而助教戴維·多德也不停地記錄并整理格雷厄姆的講學筆記,這些筆記后來都成了他們經(jīng)典之作《證券分析》的基礎。
格雷厄姆教學時總是以兩個、三個或更多的公司為一組進行講解,以便通過對比來強調(diào)自己的觀點。如果有學生提出挑戰(zhàn)性的問題,他就會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把結果向全班公布,然后讓學生對此進行熱烈的討論。許多學生就是這樣在課堂討論過程中獲得了最初的分析實踐。這些人中的許多人后來成為“超級投資者”,是“巴菲特集團”的重要成員,在以后的60多年中一直控制并主導著華爾街。有一個名叫喬治·海曼的人說,他在1936年就開始使用格雷厄姆的分析技巧。格雷厄姆的一些觀點,比如以買進整個公司的心態(tài)來購買股票的思想,那時就普遍被人們所接受。當然有些思想要求有很好的數(shù)學功底才能領會,而那些受過會計訓練的分析者和投資者則更容易領會和應用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原理。
在執(zhí)教了5年多時間之后,格雷厄姆終于開始了他的寫作計劃,多德被邀與格雷厄姆合作,他精心積累的筆記堆得像小山一樣高。這本書采用的是格雷厄姆的寫作風格,以他的講課記錄和其他文章為基礎。1976年格雷厄姆去世后,多德寫了一封信給巴菲特,回答了讀者很關心的一個問題:在850頁的著作中有多少是格雷厄姆的,有多少是多德的。多德說,“我至少三次在公開場合說過,本邀請我參與此書的寫作工作,是他固有美德的體現(xiàn),反映了他無私的胸懷,而這對我卻是極大的恩寵。這部作品屬于他,我只是在他偉大的光環(huán)下充當陪襯而已。”但是巴菲特認為多德對自己的貢獻過于謙虛,不過他也認為書中的思想和事例都直接來自于格雷厄姆。
《證券分析》的主題反映了格雷厄姆在教學中一直強調(diào)的思想:股票市場的邏輯性極差,眾多膽小怕事的投資者隨波逐流,他們在股價上升時買進,一旦股價下跌就像沒腦子似的急于拋掉。但是訓練有素的理性投資者既不會被別人的選擇干擾,也不會被市場的波動所左右,他將尋找賣價低于其內(nèi)在價值的股票,然后等待市場發(fā)現(xiàn)并糾正它的錯誤。就像水到渠成,股價終究會上升,一旦價格到了公司的實際價值,就應該賣出股票,然后把利潤重新投入一種被市場低估了價值的證券。格雷厄姆認為,任何證券的內(nèi)在價值都可以通過數(shù)字得到確定。但是,股票相對的受歡迎程度和相對的市場活力是與內(nèi)在價值無關的兩個因素,然而它們對市場價格有著強有力的、并且經(jīng)常是持續(xù)性的影響。曾經(jīng)參與該書第五次修訂的羅格·穆雷教授說,“證券的價值就好像是一只很不正常的時鐘——它可能在一天中只走對兩次,其余時間都是錯誤的。我們在本書中論證的一條最主要的原理就是:證券價格長期偏離它的內(nèi)在價值。”
《證券分析》的核心是要求投資者以購買整個公司的心態(tài)來審查股票。其內(nèi)在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公司的賬面價值之中。選擇股票應該以自己所知道的最全面、最客觀、最可靠的資料為基礎,單純依賴公司對其財務狀況的報告而不加以分析是錯誤的。公司最關鍵的的因素是“正常收益能力”,收益能力可以從過去公布的收入和未來收入趨勢中確定。資產(chǎn)是投資的保證,收益能力則決定了公司未來的前景。但是資產(chǎn)實力和收益能力也會因為債務過多而大打折扣。這又要求投資者必須了解公司的資本構成和債務、債權狀況。
這本書的出版時機很好。大蕭條以后,1934年“證券交易法”剛剛通過,盛行了30多年的投機行為也有所收斂。整個投資界都在期待著金融改革。因此,這本書很快就成為證券分析家和投資學學生的主要教材。
巴菲特的好友沃爾特·舒勒斯說:“1935年,我在路伯·魯?shù)鹿竟ぷ?。我向一位合伙人阿蒙?#183;俄普夫請教如何走進這個‘統(tǒng)計世界’,他告訴我,有個叫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人剛剛出版了一本《證券分析》。他說:‘讀這本書吧,如果你掌握了它說的一切就不必再看別的了。’”于是舒勒斯參加了格雷厄姆的課程,1935-1940年一直在那里學習。他說,“我急匆匆地趕去上課,然后再回來上班”。大部分學生的情況和舒勒斯完全一樣,很多人直接在工作中應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賺了一大筆錢”。許多像舒勒斯這樣在大蕭條中長大無法上過學的人,這本書及其課程就成了他們唯一一次正規(guī)的教育,而那些即使讀過大學的人也把這本書視為自己的信條。
哥倫比亞大學商業(yè)研究生院以及許多商業(yè)院校一直把這本書作為教材。許多出色的基金經(jīng)理和無數(shù)的金融專家一樣經(jīng)常翻閱這本書。一位叫做慕理埃·西博特的人,她是第一位進入華爾街的女性。她組建了貼現(xiàn)經(jīng)紀人公司,自己親任主席。她在1986年接受采訪時說,“學生時代,《證券分析》是第一本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書。它告訴我如何以貼現(xiàn)的形式賺錢。如果你看一下最近達成的交易,會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些格雷厄姆和多德式的股票。”
巴菲特把當年在哥倫比亞的課堂學習和這本書當做無價之寶。“查理和我在伯克希爾的投資活動中一直應用多德和本·格雷厄姆傳播的原理。我們的事業(yè)是他們智慧之樹結出的果實。”巴菲特認為,這本書長盛不衰的原因在于它包含著深刻的道理,而且不要求太多的商業(yè)知識。這本書更大的價值在于它的誠實性,與其他的投資書籍不同,格雷厄姆在書中從不自我吹噓,“他從不夸耀自己的成績”?!渡虡I(yè)周刊》在介紹《證券分析》時大加贊賞,說這本書“奠定了華爾街所有投資理論的基礎,70年來被奉為投資者的‘圣經(jīng)’,其投資方法至今仍被成功地實踐著。”
格雷厄姆在哥倫比亞大學開設的投資課一直持續(xù)了26年。1951年,他的課被列入哥倫比亞大學商業(yè)研究生院的教學計劃。他本人也成了副教授。他的教師身份、投資家以及作家頭銜使得他名聲大噪,享有崇高的聲望。但是在1960-1980年代,格雷厄姆-多德的理論竟然在課堂上很難見到。因為那時有效市場理論盛行,那些理論家們對價值投資不屑一顧。以至于1984年本來是一場紀念《證券分析》發(fā)表50周年的研討演變成價值投資者對有效市場理論的反擊。巴菲特于是發(fā)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講《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們》。由于格雷厄姆和多德及其同事堅持傳統(tǒng),加上那些“超級投資者”的不懈努力,他們的理論在1990年代又一次復活了。出版公司沒有《證券分析》出版發(fā)行的準確數(shù)字,但是他們認為肯定已經(jīng)超過百萬冊了。58年前出版的《證券分析》在1992年上半年就賣出了2500本。有時事情就是這樣奇怪,牛市時它的銷量很有限,而當市場轉入熊市時,情況就大為改觀。據(jù)說現(xiàn)在要買到第一版的《證券分析》必須在幾個指定的書店登記,如果有幸等到了,還要花上1000美元。第二版和第三版就便宜多了,但也需要150美元以上。而最新版,也就是第五版,只需60美元左右就行了。國內(nèi)中譯本1999年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第一版,現(xiàn)在難以找到。2006年又出版了第二版,共有784頁,售價為人民幣60元,看起來好像便宜了不少。
《證券分析》中的觀念在當時是絕對具有革命性和啟蒙性的。即使在今天,任何一個真正的對金融市場感興趣的人仍然能夠從中得到有益的幫助。但是正如格雷厄姆的其他思想一樣,書中的一些觀念已經(jīng)被人們廣泛接受了,以至于許多投資者甚至根本不知道它來自何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