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彰
近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在北京開幕,眾多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shè)。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chǎn)項目。中國大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
在中國35個運河城市中,北京是京杭大運河北端的目的地;在中國大運河58個世界遺產(chǎn)點中,北京擁有2個:澄清上閘(萬寧橋)、澄清中 閘(東 不 壓橋)?!对娫佭\河》一書是筆者用中國傳統(tǒng)詩詞來逐一描寫“中國運河城市”“中國大運河世界遺產(chǎn)點”“世界遺產(chǎn)運河(6條)”的專題詩集。
現(xiàn)把吟誦京杭大運河及北京運河遺產(chǎn)點的6首詩詞輯錄于此,為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shè)助力。
周文彰書法《京杭大運河》
一
七律·京杭大運河一流南北貫京杭,江海天成大走廊。汽笛聲聲行日夜,車輪滾滾逐陰陽。史沉兩岸城池古,水潤千村魚米香。羨煞牛郎常俯瞰,銀河哪比運河鄉(xiāng)。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的運河,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jīng)如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地,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里。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認為,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業(yè)革命前規(guī)模最大、范圍最廣的土木工程項目,它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領(lǐng)土的統(tǒng)一管轄,反映出中國人民高超的智慧、決心和勇氣,以及東方文明在水利技術(shù)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歷經(jīng)兩千余年的持續(xù)發(fā)展與演變,大運河直到今天仍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
滿庭芳·北京
宮柳垂蔭,鑾鈴鳴道,殿堂端坐君王。幽深池塹,圍護六朝墻。遍野亭臺館閣,寺陵塔、金碧輝煌。更無比、運河逆上,米谷進皇倉。
城樓風暴起,天翻地覆,赤幟高揚。故宮里,摩肩百姓徜徉。廟院神壇幕府,心潮涌、感慨滄桑。中南海,環(huán)觀玉宇,逐夢引飛航。
北京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chǎn)數(shù)最多的城市。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里,燕國、遼國、金國、元朝、明朝、清朝6個王朝在北京建都,留下許多宮廷建筑,以故宮、北海、頤和園、圓明園、天壇、潭柘寺、雍和宮等為代表。故宮,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全世界現(xiàn)存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筑群。
三
七絕·通州船閘
千舟北上止通州,異寶奇珍聚碼頭。
車馬穿梭聲鼎沸,皇家一飯萬人愁。
通州作為歷史上盛極一時的水路都會、皇家碼頭,與運河文化和漕運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2015年,經(jīng)過眾多專家論證,確立通州京杭大運河、通惠河、溫榆河、小商河、運潮減河“五河交匯處”為大運河北起點,并立碑為證。元代,南方運來的物資在通州卸下,再通過陸路運到大都城,費盡周折。水利專家郭守敬奉詔修建通惠河,使漕船直抵積水潭(什剎海)。所以,積水潭作為大運河的終端碼頭是在元代。
四
思帝鄉(xiāng)·什剎海
船船。碼頭舷靠舷。一路劈波沖浪,命孤懸。短暫海平風靜,卸空原道還。萬載帛糧何去、問蒼天。
什剎海,原名積水潭,位于北京中心城區(qū),為元代大運河的終端碼頭。興盛時每天進海的漕船多達二三百艘,每年運進漕糧達三四百萬石。明宣德七年(1432),詔令皇城東墻東移,將流經(jīng)東墻外的一段通惠河河道圈入皇城之內(nèi),漕船不得駛?cè)牖食?,積水潭失去了港口的功能,京杭運河北端的碼頭改在城外大通橋畔。此后,積水潭水域面積不斷縮小,逐漸形成包含前海、后海和西海三個湖泊的什剎海(因周邊有十座寺廟而得名),今為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qū)和著名景點。
周文彰書法《萬寧橋》
五
七絕·澄清上閘(萬寧橋)
石拱橫河廿步遙,躬迎百舸路迢迢。
安寧萬世何如愿?伏獸神威鎮(zhèn)水妖。
澄清上閘,位于北京西城區(qū)萬寧橋西側(cè),修建于13世紀末(元代初期),目的是為了調(diào)節(jié)通惠河的水位高差,便于航船出入什剎海?,F(xiàn)存除木質(zhì)閘板已糟朽外,閘墻和閘基依然堅固,保留完好。澄清上閘今已不用,閘體東側(cè)的萬寧橋仍作為交通橋使用。萬寧橋是由通惠河進入什剎海的門戶,在保證元大都糧食供應(yīng)上發(fā)揮過巨大作用,也是北京漕運歷史的實物見證。伏獸,即伏臥在橋下河堤北岸的元代鎮(zhèn)水獸。
六
七絕·澄清中閘(東不壓橋)
酣臥胡同不露頭,空留遐想獨悲羞。
當年入海繁門戶,晝夜穿梭大小舟。
澄清中閘(東不壓橋),位于如今平安大街北首路旁,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漕船行至運河終點碼頭什剎海的必經(jīng)之路。明代皇城墻外擴,澄清中閘廢棄不用,現(xiàn)僅存閘口遺跡。民國初年拆皇城時,被一并拆除。澄清中閘南部為東不壓橋,東不壓橋始建于元代以前,現(xiàn)為遺址狀態(tài)。
上世紀50年代,河道改為暗管,辟成胡同,原來河道的南北方向段便被稱為東不壓橋胡同。2007年后,北京市相關(guān)部門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與重建,使南起地安門東大街的東不壓橋、北至地安門外大街的萬寧橋這段770米左右的玉河古道,重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