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翹
都說如今是“看臉”的時代,拜智能手機與社交媒體所賜,自拍文化已深入男女老少的日常生活。一張或隨手攝取,或精心修飾的自我影像,配上幾行簡單的心情文字,儼然成為人們釋放個性乃至塑造個人形象的新方式。
人類科技文明日新月異,但自我表達、自我欣賞的精神需求卻古今無殊。在照相術(shù)誕生之前,古人已慣于用畫像記錄自己的神貌,稱為“寫小照”。
袁枚《隨園詩話》卷七提到:“古無小照,起于漢武梁祠畫古賢烈女之像,而今則庸夫俗子皆有一行樂圖矣?!甭犉饋硐袷窃诙稉幕说膬?yōu)越感,其實他是不滿當時全民畫像熱催生的“索題”風(fēng)氣。
現(xiàn)代人發(fā)張自拍,都得精編文案以顯示品位。古人費老大勁給自己畫了肖像,也希望有首好詩來“補意”,彰顯畫中人的個性與風(fēng)采。可惜多數(shù)人肚里墨水不足,只好請人代詠。像袁枚這樣的名士,每天要接待不少“手持畫卷乞題詩”的客人,大家萍水相逢,要在短短幾行字里把對方從皮囊到靈魂夸個遍,這不是難為人嘛!
牢騷歸牢騷,話說回來,為什么大家對題像詩這么執(zhí)著呢?還不是歷史上的文化偶像們帶的頭。
從“自戀”到“自黑”
從中國肖像藝術(shù)誕生的時代起,題像詩就相伴而生,最早叫“畫像贊”。但在好幾個世紀里,這些“贊”既無情趣,也無人味兒,不是為了表達自我,意在進行道德教化。其題詠的主角,無非功臣、先賢、烈婦、孝子等門閥社會里的榜樣形象,也就是魯迅小時候翻老宅藏書時最厭煩的那些玩意兒。
魯迅不喜歡舊道德,卻能對舊文化進行再創(chuàng)造,比如他那首著名的《自題小像》詩:“靈臺無計逃神矢,風(fēng)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辈幌f是繼承了唐宋以來文人題像言志的傳統(tǒng)。
文人自題畫像,我手對我形寫我心,或悲或喜,或不平則鳴,必然比歌頌功臣烈女們動人得多。這一傳統(tǒng)發(fā)軔于中晚唐,興盛于宋元,至明清而蔚然成風(fēng)。背后還藏著一條文化脈絡(luò):科舉制度成熟而士大夫階層覺醒,之后文人畫興起,進而出現(xiàn)“以情抗理”的思潮與文人自我意識發(fā)展。
我們能了解到的最早的題像詩愛好者,同樣也是在唐詩史上開一時之風(fēng)氣者——白居易。白居易真是有點兒“自戀”,他三十六歲在長安做翰林學(xué)士時,請名畫師李放為自己繪像,并題詩道:“我貌不自識,李放寫我真。靜觀神與骨,合是山中人?!庇悬c兒自命清高的意思。
十年之后,白居易重觀此像,覺得自己老了很多,忍不住自我吐槽:“我昔三十六,寫貌在丹青。我今四十六,衰悴臥江城?!徽张f圖畫,無復(fù)昔儀形。形影默相顧,如弟對老兄。”不愧是現(xiàn)實主義大師,白描中帶著一絲幽默,令人看不出他正在經(jīng)歷政治生涯最大的痛苦——因讒被貶江州。不過,在這首《題舊寫真圖》的末尾,他咬牙切齒地表示“所恨凌煙閣,不得畫功名”,可見其人還是想做一番事業(yè)。
然而,又在政壇上跌打了十年,五十六歲的白居易徹底否定了四十六歲的白居易。他又找出這幅畫像,題了一首《感舊寫真》,這回絕口不提什么壯志了,表示還活著就已經(jīng)挺好:“李放寫我真,寫來二十載。莫問真如何,畫亦銷光彩。朱顏與玄鬢,日夜改復(fù)改。無嗟貌遽非,且喜身猶在?!?/p>
一幅畫像,三種心態(tài),何其生動,何其無奈,可把一代才子二十年間的仕途風(fēng)霜給道盡了。白居易這三首題像詩,堪比好友劉禹錫三游玄都觀的佳話,也給后人很大啟發(fā)。
或辛酸,或正經(jīng)
到了宋代,士大夫階層的存在感空前強烈,加上文化藝術(shù)的長足發(fā)展,凡有些身份地位的文人都愛請人畫像。物我相對,百感交集,詩壇領(lǐng)袖們一發(fā)牢騷,自然造就了不少經(jīng)典的題像詩。
蘇軾寫過一首《自題金山畫像》,詩有名,給他作像的畫家更有名——人稱“宋畫第一人”的李公麟。蘇軾寫這首詩時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經(jīng)歷三朝天子,遭遇三次被貶,漂泊小半輩子,終于遇赦還京。他從海南啟程,途經(jīng)鎮(zhèn)江金山寺,見到寺中多年前李公麟為自己作的畫像,慨然題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詩成落紙的一刻,距離蘇軾生命的結(jié)束只有兩個多月。偉大的詩人或許預(yù)感到了這一點,筆調(diào)蒼涼地給自己“蓋棺論定”:這一生的功業(yè),不在做禮部尚書時,也不在滿天下的文名,偏偏在于被貶謫的三個蠻荒之州。悲乎?諧乎?真應(yīng)了魯智深六和塔聽潮而逝時那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境界。
同是被貶期間題像詩,蘇門弟子黃庭堅的《寫真自贊》也十分有味:“似僧有發(fā),似俗無塵。作夢中夢,見身外身?!秉S庭堅的性格、經(jīng)歷都頗類其師,但他也有獨門能耐。一是半生學(xué)佛持戒,把題像詩寫出了參禪心語的調(diào)調(diào)。二是能書善繪,不需要請畫師,自己就能給自己畫像,畫完了還津津有味地題詩,真是一位北宋年間的“自拍達人”兼“自拍文案高手”。
相比之下,另一位自畫像高手朱熹就不這么可愛,他給自己題的詩語實在太不接地氣了:“從容乎禮法之場,沉潛乎仁義之府。是予蓋將有意焉,而力莫能輿也。佩先師之格言,奉前烈之遺矩。惟闇然而日修,或庶幾乎斯語。”
這一連串的之乎者也,配上朱夫子自畫像中長須微笑、拱手揖禮的儀容,令人不明覺厲。不過朱熹也說了,這是“對鏡寫真,題以自警”,嚴肅一點還是有必要的,不然怎么能達成心目中那個更好的自己呢。
題像詩史上“第一謎案”
“自拍”不是美人的特權(quán),題像也不是文人的專利。《全唐詩》中收錄了一首名為《自題像》的作品,詩寫得倒沒有很驚人,但作者的確不同凡響:黃巢。
身為大唐帝國的第一位“掘墓人”,黃巢愛寫詩也擅寫詩,這已經(jīng)不是什么冷知識了。譬如那兩句氣勢很足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放在整個中華詩歌史上都鼎鼎有名。這是黃巢年輕時考試落第后的作品,透著一股不甘失敗的狠勁兒,教人讀了膽戰(zhàn)。但他的《自題像》卻全然是另種風(fēng)格:“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全唐詩》的編者在此詩后附了一則題注:
陶毅《五代亂離紀》云:“巢敗后為僧,依張全義于洛陽。曾繪像題詩,人見像,識其為巢云?!?/p>
據(jù)此言可知,黃巢在起義失敗后,逃至洛陽落發(fā)為僧,投靠昔日部下張全義,并且畫下自己出家后的樣貌,題了這首七言絕句。
事跡與詩意兩相參照,一位遲暮梟雄的形象躍然紙上。曾經(jīng)戎馬倥傯,大起大落,而今遁入空門,隱于市井,戲劇化的鮮明對比和榮辱無常的蒼涼意境都令人感慨,也十分符合黃巢的“人設(shè)”。
盡管最早傳錄此詩的《五代亂離紀》一書已散佚,但在兩宋文人學(xué)者筆記中,對黃巢出家題詩一事的記載屢見不鮮,而且細節(jié)是越來越飽滿。吳曾《能改齋漫錄》中提到黃巢出家的地點是南禪寺,王明清《揮塵錄》又補充了黃巢的法號叫翠微禪師,另有人考證出他最后去了明州的雪竇寺,雪竇寺里有黃巢墓,當?shù)毓俑€年年派人祭掃。
除了道聽途說,更有親身見聞。像邵博《邵氏聞見錄》里說自己在南禪寺壁上看到一張僧人像,狀貌與常人無異,但目光兇狠如蛇,廟里老和尚告訴他這就是黃巢,還說寺中曾有珍奇的絹本黃巢畫像,并把那首經(jīng)典的題像詩又念了一遍云云。這一層層資料疊加下來,黃巢出家題詩的可信度幾乎板上釘釘。
歷史上黃巢到底是個什么結(jié)局,從殘?zhí)莆宕鷤鞯浇裉?,始終未有定論。光是官方史料就自相打架——《舊唐書》說他在亂軍中被外甥殺掉,《新唐書》說他戰(zhàn)敗自刎,至于死亡的時間、地點和死前遺言等細節(jié)性記載出入就更大,實在是一筆糊涂賬。黃巢有沒有可能化名逃生做了和尚?誰也不能說沒有,君不見還有這首生動的《自題像》佐證呢。
然而,南宋的趙與時第一個跳出來破案。他在《賓退錄》中明確指出,這首掛著黃巢大名流傳了快二百年的詩其實跟黃巢一點兒關(guān)系也沒有,它甚至不是一首原創(chuàng)詩,而是“以元微之《智度師》詩竄易碟裂,合二為一”,說白了,就是從元稹兩首詩里剪裁拼湊出來的。
一切的謎底,都在元稹這組名為《智度師二首》的詩中。這是元稹寫給一位行伍出身的僧人朋友的,描寫了對方在安史之亂時英武作戰(zhàn)的經(jīng)歷和看破功名悠然皈依后的晚年生活。兩首詩原文如下:
四十年前馬上飛,功名藏盡擁禪衣。石榴園下擒生處,獨自閑行獨自歸。
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衲禪衣。天津橋上無人識,閑憑欄干望落暉。
至此,那首傳說中黃巢的《自題像》的來歷不言自明。同時也有一個現(xiàn)象引人深思:即使早在宋代就有人指出了事情的真相,但一千多年以來,這首托名黃巢的偽作始終比原詩出名得多,帶有更強大的詩歌生命力,更能引起后人的“興觀群怨”。自題像詩,有自我觀照與反省的意思在,能被萬口傳誦的題像詩,是觀眾視角對這一自我評價的評價。人們喜歡看到一個功過難言的人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不也是一種人心向背嗎?插圖 馮晨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