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晚來秋 發(fā)表于2011年6月25日
曾與無憂MM探討過:但凡一個地方,若有著紛繁精致的傳統(tǒng)飲食:選料講究,制作精美,口感細膩——那地方必定是有著悠久文化,且民眾生活水準較高的。只有豐衣足食后,才有經(jīng)濟能力,才有閑情雅致,在日常的吃食上精益求精,愿意費錢費力,款款美食流傳至今。
我的家鄉(xiāng)盛澤,就是那樣一個歷史悠久,平和富庶的水鄉(xiāng)小鎮(zhèn)。
雖則現(xiàn)如今車馬擁堵,污水橫流,我心心念念的盛澤依然停留在當年恬靜優(yōu)裕的時代。
那時的盛澤人都是本鄉(xiāng)本土,抬頭不見低頭見,收入優(yōu)渥,生活安穩(wěn),其繁榮景象被稱之謂“小上?!?。
且不說正餐大餐,便只說最簡單的早餐吧,于平凡之處也能略略窺見一二用心。
大餅油條是最大眾的早點。夾著一副大餅油條,踩著自行車,是多年前最常見的上班大軍。
盛澤的大餅卻也講究,本已是油酥大餅,面上撒了芝麻香蔥,內(nèi)里嵌了咸豬油,食客往往還要求加料訂做,重料重油酥,那叫一個酥脆,那叫一個香,最底層最廉價的大餅搖身一變,倒成了別處買不到的美食——別處的大餅大多就是硬邦邦的面粉坨烘焙一下么,哪來這么多講究。
這個就叫“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吧 。
年老的食客,早餐大多喜歡吃面。
盛澤的面喜歡下得“健”,大鍋的水開了,一次只下一碗。熱氣騰騰的爐灶邊,店家用長長的筷子往鍋里一攪一漾,面條就在滾燙的沸水中舒展開了。因水多面少,只這一滾,面條便已熟了,加半瓢水一激,長筷子一撈一卷,根根面條像盤好的發(fā)髻,一絲不亂已臥在預先做好的湯碗里。
盛澤人吃面喜歡寬湯窄面,碗要大,湯要多,面要爽,根根筋斗,絕不可黏黏糊糊。
至于澆頭,盛澤面館一律都是現(xiàn)燒的澆頭,點什么面,一個爐灶下面,一個爐灶就炒澆頭,絕對的新鮮火爆。什么蝦仁面,鱔絲面,青椒肚片面;豬腰面,爆魚面,榨菜肉絲面;三鮮面,素交面,什錦炒醬面;還有一種叫劃水面——所謂劃水,就是大魚的魚鰭魚尾,嘴刁的食客好的就是這一口,把魚尾魚鰭細骨上的那層膠原蛋白一絲絲剔剝下來,端的是美味啊。。。
我小時候最喜歡吃的是小餛飩。價格印象中似乎是一毛一。
當年的餛飩店門口架了爐灶,一大鍋開水。旁邊是收錢賣籌棒。一毛一交給她,換一根籌棒,走進店內(nèi)是長條凳四方桌,然后就里邊坐著等餛飩。
靠近門口是又長又寬的大案板,幾個人飛快地裹餛飩。一碟子肉,半紅半白摻雜均勻,人人手里一根小木片,左手拈起一張小餛飩皮子,右手的木片往肉邊一刮,順勢往皮子上一抹,左手緊接著一攏一捏,一個小餛飩就掉落在案板上的餛飩堆里。
一碗小餛飩上來,照例是鮮香四溢:湯里加了醬油,豬油,香蔥,小餛飩們舒展開來,像小金魚游弋其間,未曾下口,早已醉人。。。
逢年過節(jié),也奢侈一把,去國營飯店吃燒賣去。
當年盛澤的燒賣絕對美味。一籠是20個,一般只點“一客”,就是半籠。那時誰要是獨自吃一籠,那可是了不得,會收獲小朋友們一大把羨慕+敬仰的目光滴。
盛澤的燒賣皮子又薄又透,肉餡鮮香多汁,用筷子夾住燒賣上部的褶子輕輕一拎,燒賣帶著滿肚肉餡汁水顫巍巍就離開了蒸籠。燒賣皮子看似輕薄透亮,卻絕對不會一碰就破,一蒸就爛。你可以蘸醋,也可以直接下口,一經(jīng)嚼碎,鮮美滿口,真真教人心滿意足。
吃燒賣還奉送蛋皮湯一碗:事先拿雞蛋攤烤成薄薄的一層皮,切成窄窄的兩三毫米寬,四五厘米長,加了香蔥,醬油,豬油,沖成一碗湯,用以佐餐。
燒賣已是美味,蛋皮湯又如此講究,強強聯(lián)手,唉唉,怎不叫我垂涎至今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