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肺脹治驗
吳某某,男,62歲。初診時間:1990年12月18日。
主訴:患者慢性咳喘史30余年,兩個月前因受涼后咳喘加重?,F(xiàn)癥:咳嗽痰多,色白粘稠,胸悶喘憋,動則喘息氣急,心悸氣短加重,夜間不能平臥,腹脹便溏,尿少肢腫。雖屢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病情未見好轉(zhuǎn),遂來我院求治。
診查:慢性喘息狀態(tài),呼吸困難,面色晦暗,雙側(cè)球結(jié)膜水腫,唇甲紫紺,頸靜脈怒張,胸廓呈桶狀,肋間隙增寬,兩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鳴音,兩肺底可聞及濕羅音,腹部稍膨隆,肝于肋緣下4厘米處可及,雙下肢呈可凹性水腫。舌質(zhì)紫暗、有瘀斑,舌苔滿白薄膩、脈沉細滑弦略數(shù)。
辨證:寒濕傷脾,痰濁阻肺,久病正虛。
治法:健脾宣肺,溫化寒濕,扶正祛邪。
處方:蒼術(shù)12克、麻黃2克、萊菔子30克、苦梗10克、澤瀉30克、葶藶子30克(包)、茯苓10克、干姜30克、丹參30克。
二診(90年12月25日):服藥后咳嗽明顯減輕,咳痰減少,喘憋浮腫亦減輕,夜間睡眠較前平穩(wěn),便軟不成形,每日2~3次,脈細弦滑略數(shù),舌質(zhì)暗紫,舌苔薄白膩,仍擬前法加減。處方:蒼術(shù)12克、麻黃2克、炒萊菔子30克、苦梗10克、澤瀉30克、葶藶子30克(包)、黨參30克、茯苓10克、車前子15克(包)、干姜15克、丹參30克。
三診(91年1月10日):服藥后咳嗽、喘憋及心悸氣短等癥大大減輕,浮腫已完全消退,夜間可平臥入睡,胃納較前佳,大便軟每日一行。脈細弦滑,舌質(zhì)暗紫,苔薄白,治宜溫陽健脾,推化濕滯。處方:黨參30克、茯苓10克、萊菔子30克、蒼術(shù)10克、苦梗10克、車前子15克(包)、丹參30克、干姜15克、澤瀉30克。
四診(91年1月24日):病情基本控制,平靜時無任何自覺癥狀,除輕度咳嗽之外,唯急劇活動后方感氣短心悸。食納二便如常,舌稍紫暗,苔薄白,脈細弦滑,此乃濕邪已除而正氣未復(fù)。治以斂心益肺、養(yǎng)血助降之法,維持治療。處方:甘草30克、五味子21克、丹參30克、茯第一卷55苓10克、萊菔子15克、當歸10克、蒼術(shù)10克、訶子肉10克、干姜10克。
〔評析〕本例患者已年過六旬,久患咳喘,雖屢經(jīng)中、西醫(yī)診治,效果并不理想,后經(jīng)中藥治療,而迅速好轉(zhuǎn),其關(guān)鍵所在是辨證準確與用藥得當。通過審因辨證,確認證屬寒濕傷脾、痰濁阻肺、久病正虛而呈本虛標實。按急則治標,法以健脾宣肺、溫化寒濕祛邪為主,輔以益氣扶正為治。藥用蒼術(shù)、麻黃為主體,蒼術(shù)以其辛溫之氣味燥濕健脾,使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麻黃辛溫有發(fā)汗利尿、宣通肺氣、通調(diào)下輸之能,兩藥協(xié)同健脾宣肺而利尿除濕。輔以干姜溫脾散寒以化濕。佐黨參、茯苓益氣扶正;炒萊菔子、葶藶子、澤瀉、車前子化痰利水。藥后腫消咳止,邪去正復(fù)。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把握主證,對證用藥,效果卓捷,體現(xiàn)了許氏診病用藥的一貫獨特風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