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實際控制曹魏的晉公司馬昭正式出兵討伐蜀漢。三國后期的名將雙璧鐘會和鄧艾成就不世奇功,劉備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漢江山,只存在了50年(從入蜀的214年算起)就煙消云散了。
蜀漢滅亡后,司馬昭準備過幾年再進攻東吳,完成司馬氏的統(tǒng)一大業(yè)。但由于各種原因,司馬氏建立的西晉到了公元280年才消滅了東吳,“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span>
咱們今天的問題是:司馬氏為何先滅蜀再滅吳?反正目標都是統(tǒng)一,為何不能先滅吳再滅蜀呢?其實不管誰在司馬昭那個位置上,只要他不發(fā)瘋,都會選擇先蜀后吳的。
東吳占據揚州大部、荊州大部、交州。具體包括江蘇南部(含長江北岸)、安徽南部(含長江北岸)、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的南部(含長江北岸)、貴州東部、廣東、廣西、越南的北部。
東吳的地盤有險山有險水,易于防守,又擁有大面積的耕地,綜合實力與魏稍遜一籌,但在蜀之上。蜀漢只有四川的青藏高原以東地區(qū),重慶、貴州西部、陜西南部、云南、緬甸東北部。
蜀漢只有四川盆地這一塊大面積的耕地,其他地區(qū)更多的用作軍事用途。強國進行統(tǒng)一,往往是先易后難,先打掉實力較弱的蜀漢,西晉(含實際控制曹魏時期)實力更在吳之上,這為后來滅吳奠定物質基礎。
從地理上講,東吳有長江之險,這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古代是非常難得的天險。魏文帝曹丕伐吳失敗,只好望江興嘆。晉軍(名義上為魏軍)要攻吳,就必須先打掉東吳在長江北岸的駐軍,然后再乘戰(zhàn)船渡江,其中難度可想而知。長江不只有東吳擁有,蜀漢同樣擁有,但更為有利的是蜀漢占長江中上游。
古人乘舟知道順流而下易,逆流而上難。唐人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是從長江中上游的白帝(重慶奉節(jié))順江東下江陵(湖北荊州)。如果反過來呢,李白用的時間可能就不止一天了。
晉滅掉相對弱勢的蜀,就擁有了長江之利,可以大造艦船。晉朝名將王濬在益州當刺史,就在為滅吳做準備,開始打造艦船七年。晉軍從長江攻吳,順而易。如果先滅吳,先不說吳國實力強,滅吳不易,就是滅吳之后再攻蜀,逆江西上攻蜀并不容易。
歷代統(tǒng)一天下者多是先蜀后吳,比如周文帝宇文泰先取蜀,周武帝宇文扈再滅北齊,隋文帝楊堅最終順利滅掉江東的南陳。周世宗先打掉后蜀的精銳,再取南唐的淮南十四州,趙匡胤也是先取后蜀再滅南唐,元朝滅南宋也是這個路線。
圖-魏蜀吳都城洛陽、成都、建業(yè)(南京)位置示意圖
相對于東吳,蜀漢的內部比較穩(wěn)定,不像東吳內部那樣殺來殺去。但蜀漢到了后期,朝政敗壞程度要甚于東吳。吳使薛珝出使蜀漢回來后,吳景帝孫休問蜀政如何,薛珝就說蜀主昏暗,群臣巴結中常侍黃皓。好不容易有個名將姜維,還處處受牽制。薛珝斷言蜀不久后就要滅亡。此時已是公元261年底,兩年后蜀亡,皆如薛珝之言。
吳景帝孫休駕崩,其侄孫皓即位。孫皓是史上著名暴君,但孫皓只是殘暴并不昏庸。孫皓可以殘殺大臣,但他不敢動荊州陸氏,因為他知道“荊州王”陸遜之子陸抗是他能在東吳胡作非為的基礎。陸抗經常上表指責孫皓施政之誤,孫皓只是不聽,并沒有對陸抗做什么。
有陸抗坐鎮(zhèn)荊州,即使晉朝滅蜀后擁有長江中上游的優(yōu)勢,也不敢輕舉妄動。名將如羊祜,也只是在荊州收買吳人之心,和陸抗大打心理戰(zhàn)。如果晉先滅吳,晉軍能在荊州消滅陸抗嗎?很難。晉之所以最終能在公元280滅掉東吳,一個非常重要原因就是陸抗已于公元274去世了。
周世宗柴榮進行統(tǒng)一之戰(zhàn)先攻類似東吳的南唐,但他的戰(zhàn)略目標并不是立刻滅掉南唐,只是占領淮南十四州,打服南唐。將強大的后蜀、南唐打服后,柴榮開始北伐契丹,這是與其他統(tǒng)一路線略顯不同的地方。但以柴榮的智商,他豈能看不出先滅蜀對統(tǒng)一更為有利?如果柴榮北伐撤軍后沒有英年早逝,而是進行統(tǒng)一戰(zhàn)爭,他首選的依然會是后蜀,原因在上面都講過了。
文:姜狼 圖:衛(wèi)大將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