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袁州刺史始創(chuàng)袁州第一所學(xué)校
唐太宗李世民曾孫在宜春太守任上服毒自盡
哪位袁州刺史是因善報得到的
望夫堰紀念的是哪位袁州刺史
堂兄弟先后任袁州刺史
房琯始創(chuàng)袁州第一所學(xué)校
房琯[管](697年-763年),字次律,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zhèn))人。747年(天寶六載)正月,50歲給事中房琯正在主持華清宮周圍建造百官官署修繕事宜,不料尚未完工,因受太子少保李適之、刑部尚書韋堅等人的牽連,貶為宜春郡太守.天寶八載(749),宜春任期滿,轉(zhuǎn)任瑯邪太守。
盛唐時期,宜春乃有府學(xué)。宜春的第一所學(xué)校,當推唐天寶六載(747年)太守房琯始創(chuàng)的府學(xué)。
據(jù)明代嚴嵩撰寫的《正德袁州府志》載:房琯“首立學(xué)宮”;學(xué)宮始建于“城南大仰門外五十步”,幾經(jīng)遷徙改建后“乃營于郡東二百步,今學(xué)是也?!狈楷g此舉開了宜春一代學(xué)風(fēng),從此,宜春教育才得以邁開步伐。
在宜春,房琯不僅“首立學(xué)宮”,而且還“改創(chuàng)州治”。
在宜春,他在府治南邊建了一亭,“榜曰:'需宴’。公暇,與民同樂焉?!?/p>
在宜春,他以城基低洼潮濕為由,欲遷州城于江北袁山腳下,觀察使認為勞民傷財不予批準。房琯于是在原來城市的基礎(chǔ)上向南拓展二百余步(大約1000余尺,31100余米),把城移至地勢較高的地方
史載:宜春人民為了追念房琯,特意為他樹了一塊德政碑。肅宗上元年間中司封員外郎李華撰寫了《唐丞相太尉房公德銘》,點贊房琯在宜春的政績是各地榜樣.“昔撫宜春,列邦是式。”
韓愈密友、袁州刺史王涯“為之刻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親筆寫下了《唐相國房公德銘之陰》,贊揚房琯說:“唐之大臣以姓配公最著者曰房公。房公……惟正直慈愛以成于德。用是進退,所居而事理辨,所去而人哀號。……理袁人,袁人不勝其懷?!?,猶在乎人。袁人不忘公之道?!?/p>
明代正德七年,知府在宜春臺右側(cè)建起了“名宦鄉(xiāng)賢祠”,所祀僅13人,而房琯名列第一。這種聲譽,即使現(xiàn)在看來,也是十分難得的。
望夫堰紀念的是哪位袁州刺史
新余市昌山峽,又名昌峽,位于仙女湖區(qū)鈐陽湖景區(qū)西端,因南 岸海拔382米的昌山而得名。昌山是袁嶺的分支,山勢高峻, 橫鎖江流。巖石嶙峋,利如劍戟,巨石枕岸,水浪湍急,洶涌 咆哮,如晴雷夏雪,驚心動魄。古人曾嘆此處為 “鵝叫十八灘”,也就是鵝叫一聲,輕舟直下十八個灘頭。由于這里水浪 兇險,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舟船在此覆沒,所以昌山原名為傷山。南朝梁代,人們以傷非善征,為求化兇為吉,改稱之為昌 山,寓意吉祥、圓滿。 在昌山峽如此兇險的地方,曾興修過大規(guī)模的水利工程。據(jù) 《太平寰宇記》及有關(guān)文獻記載,西晉永嘉四年 (310),羅子魯于昌山峽堰斷為陂,從此灌田四百余頃,梁大同二年 (536)始廢。唐代,袁州太寧鄭望夫順應(yīng)民情,也在這里修堰灌田。為報答他的憫農(nóng)之心,人們把他修的堰命名為望夫堰, 并把峽水中的一塊巨石稱為望夫石,以表紀念。摘自《走近仙女湖》
唐太宗李世民曾孫在宜春太守任上服毒自盡
李適之(694~747年),原名李昌,字適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孫,恒山愍王李承乾之孫。天寶五年(746年)七月,中書令李林甫上疏朝廷,彈劾太子少保李適之與刑部尚書韋堅結(jié)黨營私,勾結(jié)廢太子李渶。因此52歲李適之被貶為宜春太守。
天寶六年(747年),御史羅希奭[仕]奉李林甫之命,將韋堅、裴敦復(fù)、李邕等人害死于貶所。各地官員聞聽羅希奭之名,無不恐惶驚駭。不久,羅希奭前往宜春郡。53歲李適之聽聞韋堅被殺,驚懼之下,服毒自盡。
哪位袁州刺史是因善報得到的
鄭審,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人。原名李之芳,安史之亂(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時安祿山、安慶緒父子、史思明大肆屠殺李姓宗親,李之芳為避禍改母姓鄭,取名審,意即審視自身之意(《晚唐遺事集》)。安史之亂平,鄭審得以恢復(fù)李姓宗親,鄭審與李之芳二名并用。故舊世學(xué)者不知此事,多以二人異傳。歐陽修編訂《新唐書》時,延續(xù)劉昫《舊唐書》訛誤,將李之芳編在《蔣王李惲傳》,刪削《鄭審傳》。
20歲鄭審考取了進士,并被朝廷任命為歙州司馬。正準備走馬上任,怎奈時疫流行,染病在身,無法行動。
這時卻惹動了一位高僧,這位高僧俗家姓姚,湖湘人士,10歲那年就立志出家,從衡山南岳初祖禪師學(xué)佛,當了一名小沙彌。直到20 歲才在衡山奇岳寺受具足戒,取得正式僧人的資格,法名慧云。他受戒后出來云游四方,足跡遍于兩湖、江浙等地,參與修造寺院20余所,功成而隨即他去,時人稱其為“造寺祖師”。
長安元年(701),慧云37歲,已在外10余年,做了很多善事,這時他到了汴州。此時正當盛夏,經(jīng)人指點,他到汴州郊外繁臺露宿。繁臺為汴州郊外勝地,南北朝時有繁姓族人聚居于此,故名繁臺?;墼圃朴嗡姆剑S遇而安,就席地而坐,運用了禪宗打坐的功夫,閉目養(yǎng)神,準備天明再到汴州城內(nèi)隨緣。到了子夜時分,養(yǎng)足了精神,睜目看見滿天星斗,好似上蒼的眼睛,閃閃爍爍,都在看著自己,企盼自己創(chuàng)造一番事業(yè)。
正當慧云心境融入自己曾經(jīng)發(fā)宏愿、創(chuàng)大業(yè)的雄偉目標時,定睛向北望去,見高峻的汴州城墻聳立在自己的眼前,城墻外滔滔奔流的汴河,正散發(fā)著白天吸收的熱氣,一層白蒙蒙的水汽,似云霧般在河面上蕩漾。忽然見到一道紫氣從河的北岸升起,直沖牛斗,這種異象,直驚得慧云目瞪口呆。不久紅日東升,慧云披衣,直奔北方,要將看到的景象,弄個明白。他到了汴河岸邊,沿著河岸西行,看到一座寺院,仔細審視,是福慧寺的經(jīng)坊。再進一步往北眺望,一派更瑰麗的景色呈現(xiàn)在自己的眼前。他看到一所宅院,透過花墻看到庭院整潔,一片清澈的池沼,池沼中隱隱透出參差的樓閣,犬牙相錯,連綿不絕,金碧輝煌,宛如天宮。
慧云見狀拜伏在地,將禪杖就地一插,合十發(fā)愿,要在此地建一梵剎名藍,以報上天示祥之兆。當他渡過河去,叩門問訊,得知該宅為鄭司馬的寶宅。鄭審正在病中,扶病出來接待遠方來的僧人,慧云多年在外,積德行善,也學(xué)得很多醫(yī)療知識,見鄭審氣色不佳,料知中了時疫。他趕緊請鄭審回房休息,并開了一個處方,囑咐家人抓藥治療。說也奇怪,鄭審本來已抱病多日,身體空虛,終日沒精打采,自經(jīng)見了慧云,吃了他開的藥方,竟一天天好起來。這天他吃了一頓合味的飯菜,精神飽滿,邀請慧云長談,并以素齋招待,慧云除了謙遜一番以外,又說了一頓吉人自有天相等等,點到鄭審與佛有緣,并講了他宅院的種種異兆,說得鄭審也動起心來。
慧云見鄭審有點動心,就進一步提出他發(fā)的宏愿,愿在此宅創(chuàng)建寺院。鄭審躊躇了一會,想此宅院是他的祖業(yè),不能輕易許人,繼而一想自己病愈,即去歙州上任,家中本已無人居住,施舍給佛寺,亦是一大功德。另外慧云這位僧人,所說情由十分真切,其一生行徑十分感人,就慷慨答應(yīng)了慧云的要求。鄭審由于大發(fā)善心,得到了善報,唐肅宗李亨乾元(758—759)中鄭審任袁州刺史。
堂兄弟先后任袁州刺史
李揆(711-784年),字端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安家于鄭州,玄宗皇帝開元末(741年),舉進士及第。李揆出身于隴西貴族世家,家里代代不缺官。他長相俊美,善于寫文章。唐肅宗李亨曾感嘆地說:李揆的出身門地、容貌風(fēng)度、文學(xué)才華都稱得上當世第一,真是咱大唐朝的形象代言人啊!’[卿門地、人物、文學(xué)皆當世第一,信朝廷羽儀乎]
皇帝這句金口玉言,迅速傳遍朝野,當時人稱李揆“三絕”,是“唐朝第一人”。
李揆在宰相職位上,決斷大事,提出興利除弊、官吏進退的主張,雖然非常博學(xué)善辯,但他生性熱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們非議。同列的宰相呂諲的地位名望雖然與李揆懸殊,但處理政事的能力卻在李揆之上。兩人誰也看不起誰。呂諲被罷相后,以賓客的身份做荊南節(jié)度,在荊州時,頗干出了一些政績。
李揆懼怕他再入朝當宰相,就上奏說于湖南設(shè)置軍鎮(zhèn)很不便利,于是密令直省機構(gòu)到呂諲所屬的地方荊南、湖南捏造呂諲的過失。呂諲密奏皇上陳述了自己的實情,上書控告李揆,于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二月,唐肅宗李亨將李揆貶為袁州長史,職務(wù)同刺史級別?!笨稍蓍L史員外置同正員,仍即馳驛赴任”《貶李揆袁州長史詔》]后來過了幾年,李揆通過考核被任命為歙州刺史。[《舊唐書》卷九十六、《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有傳]
后來過了幾年,李佋[李揆從弟]也任袁州刺史
唐 袁州刺史[1--50]
崔 籍[武德年間任]
關(guān)仁才
裴彥晦[裴無晦]
錢仁昉[仿][唐高宗李治總章三年(670任,咸亨四年(673)死于袁州官舍]
權(quán)毅[唐高宗李治開耀元年(681)任,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唐高宗李治三女義陽公主丈夫權(quán)毅和義陽公主相繼被殺]
杜x[武周垂拱年間(685-688)任]
王方[大概在公元690年任]
魏元表 [長壽二年(693)任袁州刺史后將州城向東北移出二百步(1000尺,大約31100米)]。
崔 操
崔 融
元思禮
許輔干
馬 構(gòu)
喬 懷
楊 授
胡元禮
房 瓌[璃]
高景琢
彭構(gòu)云[唐玄宗李隆基737年(開元二十五年)任,740年辭]
李 璟[天寶年間任]
蘇 玉
李適之
房 琯
裴從心
何迎之
郭 仲
鄭望夫
盧升明
楊仲舉
李 珖
曹 明
崔興朝
郭 珍
張 楚
裴 邁
李 瑤
盧子貞
鄭 宏
盧處閏
齊 翔
李 運
鄭審
李 揆
李佋[李揆從弟]
盧 舟
閻 瑜[閻瑜,字伯嶼,湖北麻城人。唐代宗李豫廣徳間(763-764)任袁州刺史,閻瑜采取了“ 專務(wù)德化,招集流亡四民復(fù)業(yè)” 等恢復(fù)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措施,大量山區(qū)之民及部分因戰(zhàn)亂逃亡山區(qū)的農(nóng)民開始回到丘陵地帶,填補這里的人口空缺。閻瑜減輕賦役,促進農(nóng)商發(fā)展。后閻瑜改任撫州刺史,袁州老百姓跟著到撫州去]
47.皇甫X,約唐肅宗年間在任。
48.徐寶承 約肅宗至代宗間任
49.李嘉祐 (722--),約卒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字從一。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天寶七載(748)26歲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正字。唐代宗李豫大歷6年(771年)大歷六年,49歲李嘉祜出任袁州刺史.
50.柳載(714年-789年3月6日 ),字夷曠,又字惟深。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 。南梁左仆射柳惔六世孫。唐代宗李豫大歷十二年(777年),63歲都團練副使柳載被拜為袁州刺史。大歷十四年(779年),崔祐甫入朝為相,推薦柳載為諫議大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