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古人已經(jīng)說得十分透徹了,用《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中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日中則移,月滿則虧”,講的是“物盛則衰”的道理,其實也是“天地之常數(shù)也”。后人甚至用這個看似淺顯實則深刻的道理,演繹出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故事,比如說《紅樓夢》里,秦可卿病故之前托夢王熙鳳,讓其早作家族衰敗的準備;身處“烈火烹油”、“繁花似錦”之中的鳳姐自然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于是乎秦可卿有些語氣重重地說:“你如何連兩句俗語也不曉得?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盛極而衰,這似乎是任誰也逃不開的必然,楷書的發(fā)展自然也不例外。
之前我們說過,楷書發(fā)展至唐朝已經(jīng)達到頂峰:無論是書寫規(guī)范,還是大家作品,足可以笑傲前朝后世。對于初學者而言,這肯定是好現(xiàn)象:因為有規(guī)范可循是很容易出成果的。但當學者有一定基礎之后,就會深感不便:不是所有的人帶著鐐銬都能翩翩起舞的。為此,北宋初期的歐陽修,率先提出:
書法不能一味地去模仿古人,一定要有自成一家的風格,否則不能算是書法家,最多算是書奴。
在今天看來沒什么奇特之處的思想,在當時也可謂是石破天驚——墨守成規(guī)易,開拓創(chuàng)新難。不過,歐陽修也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緊隨其后的米芾、蘇軾、黃庭堅以及蔡襄,都深得其意旨滋味。他們在學習王羲之、王獻之書法精髓的同時,也將自己的風格融入到書法中,從而共同開創(chuàng)了崇尚個人意趣的書風,引領著整個宋代書法藝術的風格與發(fā)展趨勢。
“尚意”的宋代
說到宋代書法大家,“宋四家”獨領風騷。這四人分別是: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當然,也有人說其實“蔡”指的是“蔡京”,只是因為大奸臣人品奇差,后人不齒其為人,更之為“蔡襄”。不管怎么說,蔡襄的書法造詣也是極高的。
蔡襄,字君謨,宋仁宗時期進士,博學多才而又正直清廉。作為官員,凡其所到之處,莫不有造福百姓的政績;作為文人,他涉獵極廣又書法超群。泉州為官時,他建造了可與趙州橋媲美的萬安橋,造福百姓;同時,又以楷書親筆題寫了《萬安橋記》。
蔡襄的楷書,雖然師從于顏真卿,但在后期的創(chuàng)作中,逐漸加入了自己的風格。從其代表作《萬安橋記》來看,端莊醇厚、嚴謹優(yōu)美之風,宛若其本人風度。大文豪蘇東坡就曾對其書法藝術咋不絕口“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tài)無窮,遂為本朝第一……”。仔細觀之,作品中一筆一畫無不圓潤平和,但落筆的氣勢卻又大氣磅礴。當然,相較于后來的書法家,或許創(chuàng)新性還略遜一籌,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卓絕完備的書法成績以及承上啟下的樞紐意義,比如緊隨其后的蘇軾。
宋代人們有一句話,“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講的是詞人柳永詞作的普及;同樣地,在現(xiàn)代,只要是上過學的人,恐怕沒有人不知道蘇軾。傲嬌的蘇老泉(蘇軾的父親)在別人夸贊王安石的兒子過目不忘時,不以為然地說:“誰家的兒子讀書需要讀兩遍!”蘇軾的聰慧可見一斑。不過,博通經(jīng)史而少年成名的蘇軾,這一生走過的路,卻沒有那么一帆風順。為此,其愛妾朝云就曾笑曰“一肚皮不合時宜”。但在蘇軾的作品中,我們看得到他處境的艱難,卻看不到他意志的消沉與自暴自棄。“一蓑煙雨任平生”,“老夫聊發(fā)少年狂”……雖然多次入獄,幾乎喪命,但他仍不改初衷,從不違心,甚至他不僅僅是個文學家、書法家,是個正直的官員,還是個優(yōu)秀的大廚……懂得生活,看透人生的蘇軾,書法創(chuàng)作上,自然不會是落于窠臼的風格。他高唱著“我書意造本無法”,“辛苦平生參筆訣”,開創(chuàng)了行楷之風,自成“蘇體”,成為“宋四家”中成就最高者。如歐陽修撰文、蘇軾楷書成就的《豐樂亭記》,堪稱蘇軾晚年書法代表作。
老而彌堅的蘇東坡,字里行間透露著寬厚沉穩(wěn),下筆沉著,遒勁剛直;線條圓潤豐腴,從容飽滿。此外,雖楷書寫就,但字體中已約略可以感受到行書的意味,意韻悠長,這也正契合著蘇軾的行云流水與豁達開通。
黃庭堅,字魯直,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早年曾為蘇軾門生,“蘇門四學士”之一。更為難得的是,在其生前就曾與其師蘇軾并成為“蘇黃”,雖然達不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境地,但至少當?shù)闷稹昂笊晌贰彼膫€字。
黃庭堅書法最為有名的當屬草書與行書,不過楷書的成就仍不可忽視。剛勁有力的同時,又極富創(chuàng)造力,這大概也是深受老師的影響。同時,書寫過程中并不僅僅實現(xiàn)“方方正正”的楷書基本要求,更追求一種灑脫超然的意境。當然,看似隨意隨性中,其實蘊藏著他一絲不茍地認真思考?!俺錾袢牖彼膫€字,大概可形容一二。
“宋四家”中的米芾,湖北襄陽人,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畫家。他的書畫自成一派,人稱之為“米點山水”。其性格,或許很符合時下我們對藝術家的感覺——癲狂,故此也有人稱之為“米癲”。于書法而言,米芾擅長篆、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臨摹古人作品甚至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宋四家”的光芒自然是不容忽視的,但在宋朝這樣一個文化高度發(fā)展的朝代,還有一位藝術家,其光芒四射的程度甚至超過了這四位,他就是宋徽宗趙佶。做皇帝,他也真是不值得一提;但做藝術家,卻令很多人望塵莫及。宋徽宗精通音律,書畫俱佳,獨創(chuàng)的“瘦金體”絕不是因其帝王的身份而在歷史中占據(jù)一席之地。代表作《楷書千字文》足見其功力。上位者的鋒芒畢露與傲然不群融匯其中,酣暢淋漓的落筆,瀟灑自如。同時,一筆一畫干凈利落,新穎淡雅又暢快明麗。
復古的元代
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哪個王朝比元代更為特殊:相較于主流的漢族統(tǒng)治者,它是少數(shù)民族;相較于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如清朝,它又是無比強大的存在。甚至有人質疑:元朝,是否應該算作中國歷史。這一觀點自然是不妥當?shù)?,但對其他朝代,從未有人有過如此的質疑,足見其特殊性。更別說對歐洲人民而言,元代恐怕是一個神秘而可怕的存在。
元代,政治上,蒙古族取得了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文化上,卻被受其統(tǒng)治的漢族所征服。元世祖忽必烈馬上得天下之后,認為想要鞏固統(tǒng)治,則必須“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甚至于在后來,統(tǒng)治階級對漢文化的追捧達到癡迷的境地。
不過,對文化的尊重,并不代表對漢族士大夫的尊重。眾所周知的元代階級劃分,漢族人是歸為最低等的。被歧視的讀書人,自然很少會有張揚的個性與率性而為的風度。夾縫中求生存的他們,也默默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首屈一指的趙孟頫,可謂個中翹楚。
趙孟頫,與宋代統(tǒng)治者同姓,他本人也確實是皇室后裔,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更是影視作品中頻繁出現(xiàn)的“八賢王趙德芳”的嫡派子孫。之所以能成為振臂一呼的文人領袖,大概與其身份是分不開的。改朝換代后新王朝的統(tǒng)治者,為了籠絡人心,往往還是會善待那些沒有威脅的前朝皇室后裔,趙孟頫便是其中一位。
趙孟頫博學多才,其中以書畫成就最為突出。他不僅開創(chuàng)了元代的新畫風,更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其楷書造詣可見一斑。他在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基礎上,臨摹了很多古人的書法作品與碑文雕刻,最終形成自己的看似矛盾實則統(tǒng)一的風格:圓潤柔和中透著遒勁有力,粗細均勻的同時又靈動秀美。
趙孟頫一生流傳的作品數(shù)量很多,如《壽春堂記》《道教碑》等,都體現(xiàn)著他法度謹嚴、雍容華美的特性。
中規(guī)中矩的明清
元朝滅亡后,漢族重新掌握了統(tǒng)治權。含蓄內(nèi)斂是中華民族的特色,自然在書法上也不例外。新興而起的明朝,文人士大夫在某種程度上終于可以揚眉吐氣,不過身處帝國統(tǒng)治,謹言慎行還是十分必要的。對于明代的書法家而言,趙孟頫的影響最為深遠;為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明代的楷書作品往往呈現(xiàn)出中正平和的風姿。在明成祖朱棣統(tǒng)治時期,一種方方正正但缺乏個性特色的楷書書體流行于世,稱之“臺閣體”。
“臺閣體”在明代風行一時,其書風工整嚴謹、清麗秀氣固然令人賞心悅目,但矯枉過正之后未免有些呆板無生氣。隨著江浙一帶經(jīng)濟的復蘇與繁榮,蘇杭一帶在成為經(jīng)濟中心的同時,也成為全國矚目的文化中心。我們耳熟能詳?shù)囊蕴撇榇淼乃拇蟛抛?,便出現(xiàn)在此時。大概因為是在民間,多少還有些灑脫不羈,他們的楷書不同于唐宋,更與“臺閣體”迥然有別,活潑生動中蘊含著典雅的氣息;略帶夸張的風格中,又有著含蓄深沉的意味。
至于發(fā)展到清代,“文字獄”的興起與清政府對文化思想的控制,多少束縛著讀書人銳意創(chuàng)新的念頭——即便是在書法領域也不例外。幸而康熙皇帝極為喜歡小楷的工整明快,秀氣空靈,楷書才得以在一定時期內(nèi)被廣為重視,頗有建樹。不過即便如此,在楷書的基礎上自成一家的也越來越少了。
簡約而不簡單,這大概最是楷書的寫照。
看似簡單,太工整則失其靈氣,太活潑則失其典雅。初學時固然力求工整,但心中要有靈動的追求;等到可以輕松駕馭靈動風格時,也不能忘記楷書最重要的還是端正。做人大概也是如此,外圓內(nèi)方是一方面,能將簡單的事情一絲不茍的做好,這樣的人生,即便算不得成功,至少也當是無憾了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