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總覺得國內(nèi)的孩子,因為人多啊,不愁說話的事情。最近正好有幾個媽媽來問孩子說話的事情。我很久以前寫過語言發(fā)展的文章,重新修改一下,發(fā)給大家看看。
幫助孩子語言發(fā)展的幾個小辦法
孩子的語言發(fā)展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存在著比較大的個體差異。有些媽媽因為別人家同齡的孩子能說好多單詞,自己的孩子單詞說得少,擔(dān)心是不是有問題。
“理解性語言”vs “表達性語言”
我們看孩子語言發(fā)展早和晚,不僅僅是以她/他說出來的清楚的單詞來衡量的。語言的發(fā)展,要綜合地看理解性語言(receptive language)和表達性語言(expressive language)這兩個過程的發(fā)展。
常常聽有些家長說:我家寶寶都這么大了,怎么還不說話呀?這里,父母大多指的是表達性語言。 學(xué)習(xí)語言不僅僅是學(xué)說單詞、學(xué)句子等等。學(xué)習(xí)語言分兩個過程。一個是理解性語言,另一個才是表達性語言。
比方說,我們?nèi)ベI冰激凌,對賣冰激淋的人說:我要一個草莓味的冰激凌。這里,我們使用的是表達性語言。賣冰激凌的人給了你一個草莓味的冰激凌,說明她/他完全理解了你的話,這里的過程是理解性語言。看孩子語言的發(fā)展,理解性語言和表達性語言這兩個過程要一起看。我們甚至可以說,理解性語言的發(fā)展要先于表達性語言的發(fā)展,因為必須要理解,才會表達。
理解性語言包括:孩子能夠理解的單詞的數(shù)量;孩子能否聽懂父母的指令(比如,把鞋子拿過來,或者,走到門口來);孩子能否聽懂問題(比如,你想喝水嗎?)孩子能夠理解的介詞的數(shù)量(比如,把積木放到桌子上面;或者,你的火車掉到沙發(fā)下面了);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數(shù)字等等)。
表達性語言包括:孩子能夠表達出來的詞匯量(比如:事物名稱等等);能否將單詞組合到一起,組成詞組或者句子;孩子能否提問;能否運用代名詞、介詞等等。
所以說,看孩子語言發(fā)展,要同時看這兩個過程。而通常父母的一個誤區(qū)是,忽視了理解性語言的發(fā)展。父母常常著急:我家寶寶怎么還不說話啊?這里,父母指的只是表達性語言的發(fā)展。我們要仔細觀察孩子,如果他對語言的理解與同齡人相當或超前于同齡人,那么可以多等一段時間,從理解到表達有一段積累的時間,有可能再積累一段時間寶寶就開口了。所以,如果孩子對語言的理解沒有問題,父母多半就不用瞎擔(dān)心了。如果他真的不能理解語言,那為了小心起見,最好去約專業(yè)人員評估一下。
幫助孩子語言發(fā)展的幾個小辦法
父母可以做些什么讓孩子更好地理解語言呢?通常有兩種對孩子做出語言輸入的方法:
1、直接的方法。問一個問題;或者,給孩子提一個要求并期待孩子做出回應(yīng)。比如,媽媽拿著一個蘋果,對孩子說:你是不是想吃蘋果?。扛鷭寢屨f你想吃蘋果;說蘋果;你喜不喜歡蘋果???
2、間接的方法。給事物/物品貼標簽,而且不需要孩子一定要說話。比如,媽媽拿著一個香蕉,說:香蕉;這是一個香蕉;媽媽剝香蕉皮。
顯而易見,第二種情形下,孩子的壓力會小一點,相對來說,更有利于孩子理解語言。就好比你把自己想象成在某個國家,不會說那種語言。你愿意人家怎么跟你說話呢?是不停地問你問題,要求你做出反應(yīng)?還是用貼標簽的方式介紹你看到的東西?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看看這個媽媽是怎么陪孩子玩并教他說話的。
孩子(2歲多)在推一個小車。
媽媽說:“這是什么?這是車。叭叭!對了,你可以推這個車子。寶寶,你再拿一個別的車子,看看還有別的車子嗎?”
孩子還是拿著第一輛車,沒看其他車。
媽媽就說:“看,這是什么?積木。我們來堆積木吧?!?/span>
孩子看著積木,媽媽在堆,不過孩子并沒有一起堆。
媽媽說:“這些積木都是什么顏色???”媽媽說了一些顏色。孩子的興趣顯然沒在這里。
他拿起另一輛車,媽媽說:“啊,一個賽車。還有別的什么車啊?”孩子在玩這個賽車。
媽媽拿過來一個飛機:“看,一個飛機;這兒還有一個,這兩個飛機一樣嗎?”
這個媽媽想引導(dǎo)孩子開口說話,在孩子游戲過程中,提了很多的問題和要求,希望孩子做出反應(yīng)。而且,很多次以自己的意愿,想改變孩子的活動或注意力的方向。
這樣做,一是信息量太多,孩子會感覺無所適從;另外,媽媽太想試圖改變孩子活動和興趣的方向,但是孩子的注意力根本沒在那里,說了也白說。
這就是我們上面講的,不斷跟孩子提要求,而且期待孩子來模仿這些單詞,很多時候,不合適開始學(xué)說話的小寶寶。這個媽媽其實可以再淡定一些,少說,并且注意孩子關(guān)注的東西是什么,根據(jù)孩子所關(guān)注的事物來說,會更好,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那么,間接的方法應(yīng)該怎么做呢?我們具體來介紹一下。
第一個是,平行講話。就是在孩子玩的時候,家長在一邊說出他在做什么。注意用非常簡潔的句子。
比如,孩子推一個車,你可以說:寶寶(當然可以用他的名字),你在推車子。哦,你拿起一個蘋果。你按住這個蓋子。
注意事項:
1.如果你覺得句子太長,可以省略一部分單詞。像上面的例子里,你可以省略“一個”,“這個”。對年紀越小的孩子,句子越簡潔為好,主要強調(diào)名詞還有動詞。
2.在孩子玩的 30分鐘時間內(nèi),不必對他做的每一件事都進行描述,這樣的話,單詞句子太多??梢愿粢患虑橹v一次;或者隔一段時間描述一次。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在旁邊很煩。
3.可以重復(fù)一些單詞。比如:你拿住蘋果,拿蘋果。孩子需要通過不停的重復(fù)來學(xué)習(xí)。
在整個過程中,不要給孩子壓力,你就是一個旁觀者,講述他所做的事情。不要覺得這是一件無聊的事情,你說的話孩子都聽進去了,他把你講的話和他做的事情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在學(xué)習(xí)。
第二個,就是描述,介紹一樣?xùn)|西,一種特性等等,描述孩子看到/聽到的東西。
比如,你和孩子在散步,你們看到一顆樹,你可以說:一棵樹;這是一棵樹;綠色的樹;或者小樹,等等。這個情景,如果你使用平行講話,你會說:你看到一棵樹。這是這兩者的區(qū)別。
使用這種方法,你要仔細觀察孩子表情和注意力在哪里。比如,他拿起一個飛機,你說:這是飛機。但事實上孩子看著飛機的一個翅膀,并看了你一眼。你說:哦,飛機的翅膀壞了。所以你要密切關(guān)注他的注意力,讓他來引導(dǎo)整個過程。這種方法,也是讓孩子把語言和他所看到的東西在大腦里有個連接。
最后一個,就是自言自語,這個方法就是爸爸媽媽在做自己事情的時候,而孩子正在看著你做,那么你就來描述自己所做的事情。
比如,下班回家后我不得不做飯或洗碗的時候,我就讓孩子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然后描述我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媽媽在洗碗;媽媽在切菜,等等。讓孩子看清楚,用簡潔的語言來描述。這個方法也是讓孩子熟悉、理解日常生活。也就是說,父母不要求孩子馬上“輸出”,這個時候就是讓他積累“輸入”。
很多父母認識上的誤區(qū),就是非要求孩子說完整的單詞,才算是學(xué)說話。這就是為什么我前面一直強調(diào)學(xué)習(xí)語言有兩個方面,理解和表達兩個方面。要先有輸入,才會有輸出。
媽媽們不要著急,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反省一下自己平時是怎么陪玩兒的。大家可以試一試平行講話和描述,和寶寶玩的時候,盡量把自己的語言放簡潔一點,不要一下子說很多。比如,和孩子玩積木,可以說:放上去,放上去;就這樣,可以重復(fù)上一兩個星期。不要試圖在一項游戲中完成很多任務(wù),比如,在玩積木的時候又介紹形狀,又介紹顏色,等等。這樣讓孩子覺得信息太多,不知道該注意哪個好了。
總之,父母經(jīng)常和他們游戲,經(jīng)常跟他們講話,讀故事給他們聽,當他們有語言模仿的時候要積極地鼓勵,并用更好的方法與他們對話。不能只關(guān)注表達性語言而忽視了理解性語言,一個勁兒要求孩子講出來,讓他感到學(xué)習(xí)語言有很大的壓力。要牢記語言發(fā)展,是由理解性語言和表達性語言兩部分組成,缺一不可。
注:語言發(fā)展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領(lǐng)域,目前有很多理論,很多方向。其實嬰兒啼哭,也可以放到“前語言發(fā)展”這個框架里去研究,就不詳細說了。這篇文章只focus在兩個過程上。這篇文章有悠久的歷史。2009年,我在網(wǎng)上看到很多媽媽問,為什么我的孩子還不說話。我就開始在網(wǎng)上和那些媽媽對話,就這個話題寫了很多,后來寫成兩篇文章。這篇發(fā)表在“幼教博覽” 2010年第2期。過兩天再發(fā)第二篇。在公眾號發(fā)表的文章,我全部做過多處修改。
p.s. 封面圖來自google.image.
陳忻第81次原創(chuà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