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意義是什么?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看法,對我而言,讀書是我看世界的方式,也是自我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愛讀書的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人生之書,所謂人生之書,就是帶給你很多啟發(fā),能解決你很多問題,給你精神上的支柱的書籍,并且你這一生的任何一個階段去翻閱都不會過時。
對于人生之書,有的人說,就只能有一本,但是在我看來,人生之書不限數(shù)量,因為主題的不同,可以擁有好幾本。在自我完善與成長的主題中,我的人生之書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書名有點像雞湯類的書籍,如果沒有事先去做功課,了解這本書,我想,我會錯過這本書。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顛覆三觀的心理學書籍,說到心理學,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弗洛伊德、榮格,但其實,還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大師是與他們一起被稱為“心理學三巨頭”,他就是阿德勒。
阿德勒心理學,是主張“目的論”的心理學,他擅長研究自我成長、自我啟發(fā),開創(chuàng)了“個體心理學”,被后世稱為“自我啟發(fā)之父”,他的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理解人性》等。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而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是日本的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一起編著的,里面的內(nèi)容是圍繞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理念而展開的,以一位煩惱的青年向深諳阿德勒心理學理論的哲人請教,用對話的形式探討了許多人生中會遇到的問題,并給出了解決方法來幫助讀者自我完善和成長。在這里分享一些對我?guī)椭容^大的內(nèi)容: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說里,有一個很著名的理論叫“心理創(chuàng)傷”理論,心理創(chuàng)傷一般指由天災人禍所引發(fā)的一種強烈的情感反應,弗洛伊德認為,心靈在過去受到的傷害,是引起很多不幸的原因。
如生活中的一些社交恐懼癥、自閉癥、抑郁癥等,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說里,都歸結到過去曾受到過創(chuàng)傷而導致的。對于心理創(chuàng)傷,阿德勒是否認的,阿德勒認為,任何經(jīng)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心理創(chuàng)傷而痛苦,我們只是在經(jīng)歷中尋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對于社交恐懼癥,按一般的診斷,可能是因為在過去受過社交方面的傷害,所以產(chǎn)生了害怕社交的病癥,但阿德勒則認為,其實有社交恐懼癥的人,是先有不想出去結交朋友這個目的,所以在過往的經(jīng)歷中找到了曾因社交而受到過傷害的回憶,所以制造出了社交恐懼癥。
阿德勒并不是否認過去的經(jīng)歷,如曾受到的傷害對現(xiàn)在有影響,但他認為經(jīng)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而是我們對于這段經(jīng)歷賦予了什么樣的意義,才決定了后來的自己。也就是說,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假設你在過去曾遭遇過失敗,這段經(jīng)歷會怎樣影響著你呢?如果你認為這段失敗的經(jīng)歷要告訴你的是,你自己無能,那么,現(xiàn)在的你,一定會有不自信、自卑,以至于不想去嘗試,因為你害怕失敗。
但是,如果你賦予失敗是成功之母,是鍛煉你的意義,那么,你一定會從失敗中去尋找經(jīng)驗,讓自己去彌補不足,在下一次機會來臨的時候,更自信地去面對并把握住,你不會害怕失敗,因為任何失敗對于你來說都是一個學習的經(jīng)驗。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阿德勒說,人生三大課題是工作、社交和愛,生活中的煩惱,都逃不開這三大課題,而這三大課題又可以歸結到人際關系上,所以說,一切的煩惱源自于人際關系。
一切的煩惱都源自于人際關系?這聽起來顛覆三觀,《被討厭的勇氣》中青年便提出疑問了,人都會有自卑,自卑總是人自己內(nèi)心的事情吧?這就不涉及人際關系了。對此,哲人提出說,自卑感以及自卑情結、優(yōu)越情結等,看似是自我內(nèi)心的事情,但實際上,它們也是因人際關系而延伸出來的好的或不好的心態(tài)。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比如自卑感,是與人對比或者因為自己達不到更好而產(chǎn)生的,而自卑情結則是不敢把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暴露在別人面前的一種心理,更別說優(yōu)越情結了,這是一種無法接受無能的自己,而表現(xiàn)得自己很優(yōu)秀的表現(xiàn)。這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自我方面的心理,其實都是人際關系的產(chǎn)物。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哲人提出了“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的建議,不再為別人而活,專注做自己。除此之外,努力去實現(xiàn)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呢?阿德勒認為是尋找“可以在這里”的歸屬感?!翱梢栽谶@里”的歸屬感,指的就是在由人與人組成的團體中,獲得歸屬感,也可以說是一種共同體感覺,是這個團體中的一員。
想要找到共同體感覺,就要做到以下三點:
自我接納:自我接納接受自己不是個完美的人,也有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害怕暴露在別人面前,要關注到可以進行改變的點,尋找方法去改變,讓自己力所能及。
他者信賴: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足以構成信用的客觀依據(jù)也依然相信,不考慮抵押之類的事情,無條件地相信
他者貢獻:對作為伙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并不是舍棄“我”而為他人效勞,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采取的一種手段。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所以說,當我們在面對工作、社交和愛這三大課題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找到共同體感覺,這樣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你感覺到了幸福,你不會遇到無法解決的煩惱。
禪宗六祖曾說:“過去不可得,現(xiàn)在不可得,未來不可得,要把握當下?!保@句話的意思是已經(jīng)過去的東西不會再有了,而未來還沒有來,也無法把握,要珍惜當下。
我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人生道理,當聽到的時候,我覺得它是很對的,但是有時候又不禁想,如果過去和未來都不可把握,那人生到底是什么呢?直到讀《被討厭的勇氣》中關于人生部分的講述,我才豁然開朗。
關于人生,在《被討厭的勇氣》里哲人說道,人生是連續(xù)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認真的人生活在”此時此刻“。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為什么是連續(xù)的剎那呢?在這里,哲人提到兩種人生進行解釋,在生活中,人們總以為人生是有目的地的,這種人生叫做“潛在性的人生”,而哲人則認為,與此相對的是如跳舞一般,跳到哪里就是哪里的“現(xiàn)實性的人生”。
對于前者,如果沒有到達目的地,之前的路程都是沒有意義的,而后者,把過程本身也看作結果,“當下做了當下即完成”。而哲人認為第二種人生才是符合我們的現(xiàn)實。
如果說,人生最終有個目的地,按照“潛在性人生”,那么,沒有到達目的地之前的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而生活是瞬息萬變的,有的人,可能會因天災人禍失去生命,暫停人生,那對于這些人來說,他們并不一定到了目的地,你能說他們之前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嗎?也有的人,窮盡一生也無法到達目的地,那么,他們這窮盡的一生,難道也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是這樣,人生也未免太無趣了吧。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所以說,“現(xiàn)實性的人生”,才符合現(xiàn)實生活,因為過去無法改變,未來也是模糊的,所以我們能把握的就是當下,”此時此刻“,認真地做好現(xiàn)在我們所能做的事情,這樣的話,無論我們的人生何時結束,也總是一個完結的狀態(tài)。
《被討厭的勇氣》能幫助人去進行自我完善,自我認知,關于人生會遇到的很多議題,這本書給出的答案會顛覆你的三觀,它刷新你的認知,但卻又能真正地幫助去解決這些問題,讓你在面對這些議題的時候,自信從容,并做出正確的選擇,讓你的人生過得更精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