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有這種建筑的存在?過去,長輩們常會對孩子說,紙別亂扔,尤其是寫過字的紙,都要撿起來收放好,實在不需要,或可集中燒了。
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素有“海濱鄒魯”之譽,尊重圣賢,敬惜字紙。也因此,敬字亭這類建筑的存在,是敬重文化的一種象征,見證著泉州文脈。
如今,仍然可以在泉州市區(qū)、惠安目睹“敬字亭”等的存在,只是頗感數(shù)量特別稀少,已成罕見景觀。
出于對文字的敬畏,古人提倡“尊重圣賢、敬惜字紙”,一紙一字均須好好珍惜不可浪費,即便是廢紙若寫有字也不能隨意丟棄,須收集起來到特定的地方焚燒成灰。惜字塔就是專門用來燒字紙的,又被稱為“敬字亭”、“焚字爐”、“惜字亭”、“敬文亭”、“惜字塔”等。
依史料記載,敬文亭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jīng)相當普遍。
現(xiàn)在在花巷附近仍然可以看到如今已罕見的敬字亭。但見它被一堵墻包容進去,依稀可見舊日模樣,下沿還有麒麟石雕。
據(jù)分析,這一敬字亭建造已有百年左右,可能是除清源山的一處較完整清代敬文亭外,老城區(qū)僅存的惟一一處原樣保存的敬字亭古跡了。
據(jù)介紹,敬惜字紙者,把路上亂扔的字紙放在附近的敬字亭里焚燒,以示對文字的尊重。
在泉州,敬字亭的樣子,有點類似寺廟的“金爐”,一層、二層、三層皆有。泉州城內(nèi)曾經(jīng)有多處著名的敬文亭,如玉犀巷文昌宮、涂門街關岳廟、勝得鋪崎頭廟、盛賢鋪北山宮,另外還有如著名的白耇廟,都建有精致的敬文亭。上世紀90年代,白耇廟按原貌重修廟宇,還重建了焚字爐,還原習俗景觀。
現(xiàn)在在涂嶺蘆樸村,可以看到敬字亭立于村頭田間,被保護了起來,還立了一塊碑記。
亭四周石刻上有許多碑文,密密麻麻,上層為人物雕刻,中間有焚燒爐口,爐口有副對聯(lián)。左刻“文輝甲觀射牛墟”,右刻“脩富酉山餘鳥篆”。
據(jù)說,當時凡辦有私塾的鄉(xiāng)村,一般都建有“敬字亭”。
《泉港文史資料》第九輯,《涂嶺蘆樸村敬字亭》(作者吳玉杯)一文記載,這座亭子始建于明代,清光緒年間有重修。后被拆毀,石構(gòu)件散失,有的用于生產(chǎn)隊砌倉庫,有的用于砌水井的井壁井圍。2003年在蘆樸村有識之士的倡議和捐資下,敬字亭于原地重建,大部分主要石構(gòu)件在流失幾十年后又重歸故地?!熬醋滞ぁ比譃楹髞硌a上。
傳說,泉州流傳現(xiàn)時“子在陳”的民間故事。說的是晉江東石古檗山莊主人黃秀烺的經(jīng)歷。
黃秀烺小時家境不好,常到書塾窗下聽人讀書。后來到了菲律賓,在一林家米店當伙計,老板說,地上有紙要撿起來看看有沒用,沒用也不能亂扔,一定要放進字紙籠內(nèi),不能和其它垃圾混在一起。
路邊,還有人修善行,設字紙籠掛在半墻或路中央呢,上面寫“心敬”等字樣。
當時菲島米價為一陳姓“米王”所控制。
一天,黃秀烺受林老板差遣,前往陳老板處探聽近日米價行情,偶爾地上撿到一張寫有“子在陳”三個字的紙條,遂返回店中,建議林老板停止出售大米,并趕快四處購米,以便待價而沽。
他向老板解釋“子在陳”的意思,這句出自《論語》中“(孔子)在陳絕糧……”之句,因為是傳遞商業(yè)訊息的暗語,“絕糧”兩字被隱去,可見不久米價必定會暴漲。
林老板采納他的意見后,果然發(fā)了一筆大財。于是,他贈給黃秀烺一筆款項,讓他自謀發(fā)展。
這則故事也說明尊重文化、敬惜字紙的習俗,隨著泉州華僑的足跡傳遍到了南洋等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