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湯)
【組成用法】
人參6~12g、干姜6~12g、炙甘草6~12g、白術(shù)6~12g、制丸法:上四味10倍量,共研細末,過篩,練蜜為丸。每丸重9g,日二次,每次1丸。湯法:上四味,以水煎服,日三次。
【方證】
馳緩性體質(zhì)或內(nèi)臟下垂的虛弱體質(zhì)、見有分泌物多而稀薄者。
【現(xiàn)代應用】
1、慢性胃腸炎、胃下垂、消化性潰瘍;
2、慢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
3、冠心病、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
4、食管不全麻痹;
5、妊娠惡阻、盆腔炎;
6、過敏性鼻炎;
7、月經(jīng)過多、子宮出血;
8、口腔炎、舌炎;
9、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癥、小兒肺炎;
10、萎縮腎;
11、周期性嘔吐;
12、低血壓;
13、夜尿癥。
【經(jīng)驗參考】
《傷寒論》用理中丸(湯)治霍亂和大病瘥后的喜唾,《金匱要略》用理中湯治療胸痹,后世對理中湯的應用遠遠超出經(jīng)文范疇。臨床實踐也證明,本方不僅改善胃腸機能,更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刺激新陳代謝。
那么,如何用好理中湯? 不妨對一些問題作深入探討。
第一,理中湯證最為重要的內(nèi)容有哪些? 弛緩性體質(zhì)或內(nèi)臟下垂的虛弱體質(zhì)是識證的要點。體現(xiàn)在體形上,其人多為瘦高個。體現(xiàn)在脈象上,多為沉遲、沉弱、沉弦,或見到浮脈,但均按之無力,也可見到結(jié)代脈。體現(xiàn)在腹證上,心下部稍高,其下肉脫軟弱,按之不痛。或胃脘部有停滯膨滿之感,按之恰如薄板,硬而不痛。方有白術(shù),其證或有心下振水音。因為消化機能減弱而出現(xiàn)食欲不振,進而營養(yǎng)不良與代謝低下。其人大多面色欠佳,四肢倦怠,手足不溫,長期畏寒怕冷。其次,腺體的分泌亢進也是方證突出表現(xiàn)??谒?,痰多,尿多,鼻涕多,胃酸多,帶下多等,除了量多以外,這些分泌物的性質(zhì)是清稀、淡薄、無味的。遇到寒冷刺激時分泌物尤其多。還有,嘔吐出現(xiàn)的比例也比較高,諸如妊娠嘔吐、周期性嘔吐等。當然,病人唾液分泌過多,超出口腔容納范圍,又不愿意咽下去,表現(xiàn)為喜唾,也視為變相的嘔吐。
第二,雖然本方可以治療霍亂,但腹瀉不是本方的必見證。換言之,沒有腹瀉,反有便秘也同樣可以使用理中湯。俞長榮用理中湯治療一水腫病新瘥的35歲女性,面部仍有輕微浮腫,面色淡黃,唇色不榮。近日胃脘作痛,綿綿不休,口中干燥,大便三日未通。脈象沉澀,舌白而干。方用: 黨參12克、白術(shù)9克、干姜6克、炙草9克。次日復診,大便已通,口舌轉(zhuǎn)潤,胃痛隨之而減,遂以六君子湯以善其后(《傷寒論匯要分析》)。這種便秘,遇冷則加重為特點。
第三,相關(guān)方證的鑒別診斷。四逆湯證,以下利清谷為主要目標。腹證上沒有心下痞硬,也沒有振水音。四逆湯多用于急癥,少用于慢性病。真武湯證,有腹痛,本方證則腹痛不明顯。真武湯證多為小便不利,本方證則尿多自利。大建中湯證,有腹痛。腸鳴及頻動不安。從腹證不難鑒別。茯苓飲證,有吐水和不能食,以心下停水為主。收證上心下振水音突出。寒象也不及本方證明顯。六君子湯證,也見于胃弛緩、胃下垂的虛弱體質(zhì),但腺體的分泌亢進沒有本方證明顯,全身沉衰表現(xiàn)也不及及本方證,但振水音較本方證顯著。升陷湯治胸中大氣下陷,氣短息促,脈沉遲行遲微弱,或三五不調(diào),多見于心臟疾患。本方所治的“胸痹”以勞累后則心悸、胸悶、氣短、神疲、乏力、嗜臥、惡寒、脈遲弱常有結(jié)代。二者容易混淆。升陷湯證以神疲、懶言短氣癥狀突出,沒有明顯惡寒怕冷等陽虛表現(xiàn),且有過勞史。
第四,本方加味使用的經(jīng)驗概括如下: 惡寒、肢冷明顯者加附子;心悸、臍上跳動不安者加肉桂;肺寒咳嗽、加阿膠、五味子;痰飲明顯或嘔吐清水者,加半夏、茯苓;上熱下寨,嘔吐酸苦,下利清稀,加黃連、茯苓;寒證不能食,理中建中各半謂之二中湯;《湯本求真》說小兒下利證,變?yōu)閬喖毙?,肉脫,四肢微冷,脫汗,脈微弱,吐乳,下利不止,瀕死者,以本方與歸芪建中湯合用,有速效(《日醫(yī)應用漢方釋義》)。治宿食不消者加麥芽;霍亂轉(zhuǎn)筋加高良姜、肉桂;少腹虛冷加吳茱萸;口瘡加肉桂、黃連;兼見蛔蟲病者,加茯苓、烏梅、蜀椒,名理中安蛔湯。
第五,本方為一方兩劑,或為丸,或為湯。如何選擇? 通常,病情較急時用湯劑,發(fā)揮作用比較快。同時,也便于加味化裁。而慢性病多使用丸劑,便于長期服用改善體質(zhì)。另外,胃腸機能虛弱者服用湯劑會加重脹滿癥狀,此時投以丸藥,不需攝人過多水液。丸藥在胃中溶解緩慢,藥效持久,也適合慢性病人。嘔吐、多唾的病人往往厭惡多飲水,可以選擇丸藥。如果病人腹瀉明顯,擔心有脫水時則應該選擇湯劑。相反,病人有水腫或水腫傾向時,當選擇丸劑為佳。
【注論精選】
柯韻伯:太陰病。以吐利腹?jié)M痛為提納,是遍及三焦。然吐雖屬上,而由于腹?jié)M,而由于腹?jié)M,利雖屬下,而亦由于腹?jié)M,皆因中焦不治以致之也。其來有三: 有因表虛而風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虛而寒濕自下上者,有因飲食生冷而寒邪由中發(fā)者??偛怀鲇谔摵?《傷寒來蘇集》)
樊天徒:理中丸或湯比甘草干姜湯多人參、白術(shù)兩味。關(guān)于甘草干姜湯一方的功用,吳遵程認為是“胃虛挾寒之圣劑”,楊仁齋直指方曾用以治“脾中冷痛,嘔吐不食”,可見甘草干姜兩藥對虛寒性胃腸病有振奮作用。仲景曾說“用甘草、干姜以復其陽”,也就是指恢復脾陽而言。加人參有兩種意義: 別錄說人參“療腸胃中冷”,大明說人參“消食開胃,調(diào)中益氣”,這都說人參能振奮胃腸的意思。別錄說人參“止消渴”,元素說人參“生津液”,這是取其對吐利后喪失水分的患者有補益作用。加白術(shù)是取其“消痰水,益津液,暖胃消食”(別錄),“治胃虛下利,止嘔逆”(甄權(quán))。
綜合起來看,理中丸、湯,殆能溫中而益脾陽,和中而止腹痛,止吐制瀉、開胃消食。懂得這一點,然后千金方治中湯之所以能治“霍亂吐下,脹滿,食不消化”,婦人良方的人參理中湯之所以能治“脾胃虛弱,少思飲,或后去無度,或嘔吐腹痛”,以及《赤水玄珠》用理中湯治“小兒吐瀉后,脾胃虛弱,四肢漸冷”,就不難理解了。(《傷寒論方解》)
陸淵雷:理中丸、人參湯為太陰病主方.其證心下痞硬、腹痛吐利。心下痞硬且吐也,胃腸機能衰弱也,人參干姜主之。腹痛者,腸寒而蠕動亢進也,干姜主之。下利者,小腸有卡他性炎癥,腸內(nèi)容物不被吸收,反有炎性滲出物流于腸管也,術(shù)主之。吐利腹痛,則急迫可知,甘草主之....(《傷寒論今釋》)
龍野一雄:著者對虛寒證的咯血、吐血、腸出血等,有用人參湯而收效的經(jīng)驗。(又說)用于心悸亢進,虛寒證體質(zhì)者,不似苓桂術(shù)甘湯證之迫及頭部,而對于心下痞,小便自利有效。根據(jù)方后的加減方所示用于臍上動悸和悸,故可知本方亦用于心臟瓣膜病,胃腸性神經(jīng)衰弱之神經(jīng)性心悸亢進等。(《中醫(yī)臨證處方入門》)
I
I 版權(quán)聲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