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百超
如何治國安邦,自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苦苦尋覓,孜孜以求。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環(huán)境背景,具體的治理之道自然會因時制宜,與時俱進。但是,有沒有一個一脈相承的共同綱領?答案又是什么?的確值得上下求索。品讀司馬遷的《酷吏列傳》,或許能夠給我們提供一些重要的啟示。
司馬遷在《酷吏列傳》中首先引用了孔子所歸納的兩種治國方略及其評價。一種是“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這種方略強調政治法令和刑罰的作用,主張用政治法令、刑罰等手段來引導和約束人民,雖然能讓社會犯罪率減少,但人民卻缺乏羞恥之心。另一種方略是“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边@種策略強調道德和禮儀的作用,主張用道德和禮儀來疏導和約束人們,其結果是,人民不僅有羞恥之心,還會改過自新。
在孔子看來,一個社會的治理,沒有什么比道德與禮儀更為重要。政治法令和刑罰固然可以產生一定的震懾作用,但畢竟是外在因素,其效果是短暫的、局部的。高壓政策難免導致民心恐懼,人人自危,終究不是治國良策。只有通過道德教化,推崇禮儀,讓百姓把守法遵法當作一種自覺行為,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應該說,這種由內至外的引導方式,比起由外至內的高壓政策,會收到明顯的效果。一個國家的管理,如果遵循孔子所設計的路線,那么,國民素質就會得到極大的提升,社會關系就會更加和諧美好。即使沒有嚴苛的法令,沒有刑罰,國家也都會實現(xiàn)長治久安。
司馬遷接著援引老子的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彼抉R遷為何引用老子的言論?無非是以此支持孔子的觀點。具有高尚德性的人,不注重表現(xiàn)為形式上的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的;德性低下的人執(zhí)守形式上的德,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德。換言之,通過政治和法律手段強化的所謂道德,不過是虛偽的表象,一旦法律體系崩潰了,道德也就不復存在。相反,通過教化形成的道德品質,無論社會環(huán)境如何變遷,道德體系不會坍塌,人性不會墮落。
治國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達至孔子所提倡的目標,即“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睂徖碓V訟,就是希望人們不要再發(fā)生訴訟的事情。哪怕“下士聞道大笑之”,也要努力實現(xiàn)這個治國理想。
司馬遷認為,孔子、老子所倡導的治國理念“非虛言也”,并以漢朝為例,予以論證。他說:“漢興,破觚而為圜,斫雕而為樸,網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睗h朝建立后,破壞了方形的,換成圓形的,對秦朝法律作了較大變動,如同砍掉外部的雕飾,露出質樸自然的本質一樣,法律由繁苛而至寬簡,就像可以漏掉吞舟之魚的魚網,然而官吏的治績斐然,不至于做出奸邪之事,百姓也都平安無事。因此,司馬遷認為,國家政治的美好,在于德治,而不在法律的嚴酷。
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司馬遷進一步引用老子的話,老子認為:“法令滋章,盜賊多有?!狈钤絿烂埽I賊反而就越多。司馬遷進而指出:“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狈钍钦蔚墓ぞ?,而不是管理政治清濁的根源。這就是說,管理國家,靠的不是法令,法令不是治國之本。因為“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盡管從前的法網很嚴密,但是,邪詐偽的事情還是不斷萌生,以至于官吏和百姓竟然相互欺騙,使國家頹廢到一蹶不振的地步。
面對這種現(xiàn)狀,司馬遷喟嘆道:“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痹谝粋€沒有道德教化的社會環(huán)境,只能起用酷吏來管理,但是這些酷吏又怎么能勝任管理國家的重任?使用這些酷吏管理,就等于抱薪救火,揚湯止沸,不會有實際的效果,只能起反作用。當然,即使任命有道德修養(yǎng)的官員來管理,恐怕也扭轉不了局面。
既然有道德修養(yǎng)的官員不能發(fā)揮作用,那就只能利用酷吏來治理國家。但是,看到司馬遷筆下的那些酷吏,我們一方面為他們胡作非為、草菅人命的暴行感到側目和憤恨,又對他們悲慘的命運感到同情和惋惜。
一個封建官吏,要做到盡善盡美是不可能的。那些酷吏,不乏正直、勇敢、守正等品格。例如,“郅都伉直,引是非,爭天下大體”,“張湯以知陰陽,人主與俱上下,時數(shù)辯當否,國家賴其便”,“趙禹時據法守正”。因此,司馬遷說:“然此十人中,其廉者足以為儀表,其污者足以為戒,方略教導,禁奸止邪,一切亦皆彬彬,質有其文武焉?!钡?,也有及其殘酷的官吏,比如“蜀守馮當暴挫,廣漢李貞擅磔人,東郡彌仆鋸項,天水駱璧〔推咸〕,河東褚廣妄殺,京兆無忌、馮翊殷周蝮鷙,水衡閻奉樸擊賣請”等,不可勝數(shù)。這些酷吏,雖然標榜代表正義,實施嚴刑峻法,打壓貴戚、土豪、強盜,乃至平民百姓,但自身也有私心和惡念,也有缺憾和弱點。因此,在權利斗爭中,政敵也會利用其痛處進行有力反擊,結果難免招致自身的滅亡。司馬遷所列舉的酷吏中,幾乎沒有幾個得到好下場。晁錯被戮,郅都被斬,寧成被判極刑,幸虧逃脫而后獲赦免,周陽由被棄市,張湯自殺,義縱被棄市,王溫舒招滅五族,減宣自殺,只有杜周,尹齊等得善終。這些酷吏,得到皇帝重用,有些位列三公九卿,可是最終都不能逃脫悲慘的結局。
在一個缺失自我道德約束和禮儀的政治體制中,一個官吏,無論其職位高低,不管如何忠于職守,其本身的命運是難以把握的,也不可預知。要么立功、立德、立言,要么身敗名裂,淪為階下囚,成為犧牲品,二者必居其一。歷史是一面鏡子,但是,站在這面鏡子之前,誰又能冷靜公正地觀照自己?畢竟,道德體制的存亡決定官吏的命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