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番茄種植規(guī)模最大且產量最高的國家,但傳統(tǒng)的種植栽培技術勞動強度大,尤其在移栽和采摘、交售的高峰期,勞動強度大,青壯勞力缺乏,用工成本高,相對比較效益不高,容易挫傷農戶的種植積極性。隨著用工費用的增加、勞動力的越漸匱乏,農民越來越傾向于選擇更簡便更實用的輕簡化栽培技術。
1 育苗技術
不管是“培育大苗”,還是使用“嫁接苗”,均通過工廠化育苗和成熟化嫁接,提高了種苗耐鹽抗性和出苗質量,從而減少了因種苗質量問題導致的重復性工作,降低了勞動強度。
(1)“培育大苗”技術
采用50孔穴盤工廠化育苗。春季番茄,12月初播種,4層覆蓋,鋪“地加溫線”育苗,苗齡為70~80d(培育大苗),2月下旬苗子7~8片真葉、第1穗開花時,帶花定植到大棚內并加蓋小拱棚,4月中下旬開始上市。利用大棚等設施培育大苗、壯苗,可減少定植后不良氣候帶來的生長障礙,避免重復勞動。
(2)“嫁接苗”技術
選擇嫁接親合性好、對番茄品質、產量影響小的專用砧木品種,推薦使用“美砧一號”砧木品種。當優(yōu)質番茄側枝2葉1心,莖粗與砧木相近時,將番茄側枝斜面與推薦砧木品種斜面貼合在一起,用嫁接夾或嫁接套管固定,嫁接20d定植,成活率能達到86%以上,且生長旺盛。
2“高能基質營養(yǎng)缽替代基肥”技術
高能基質營養(yǎng)缽以有機基質為原料,每噸添加1%的菌肥粉,內含EM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等和符合螯合態(tài)的多微量元素肥料1kg,每畝用量2000個(種植密度為2000株,每畝用有機基質2t)。定植前打孔后植入壟內,定植時將穴盤苗放入營養(yǎng)缽中央的定植孔內即可。減少了傳統(tǒng)“一基一追”栽培的追施次數,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勞動用工和用肥成本。
3“吊網替代吊繩”技術
“吊網”技術即用夾子將番茄蔓固定在吊網上,大幅度節(jié)省了繞蔓的人工成本。且吊網很容易收起,下一茬番茄種植只要將吊網拉起來即可。每行用鋼絲拉起一道高1.8m的吊網,網孔規(guī)格在30cm×30cm或小一些即可。
4“熊蜂授粉替代番茄點花”技術
當番茄第1穗花有5%~10%開放時,將熊蜂蜂箱放在設施內距地面垂直距離10~30cm的高度,一般畝放置1箱(10000只),確保設施內通風涼爽,并做好防潮、防蟻措施。利用“熊蜂授粉”提高了授粉的效率和質量,免除了點花藥劑對品質的影響,提高了番茄的商品性和安全性。
5“高壟膜下滴灌肥水一體化”技術
在標準化8m寬大棚內起高壟,壟高20cm、寬50cm、壟距70cm。每壟中間鋪設1根滴灌帶,然后覆蓋地膜。每個大棚保證安裝1個簡易“文丘里施肥器”和流量2L/h的滴灌帶。根據番茄苗情,施用有機液肥和各種沖施肥,在灌溉時一起施下,做到水肥一體化,既節(jié)約了用工,也能充分提高肥料和灌溉水的利用率。
6“高壟調虧灌溉”技術
利用上述棚內高壟,減少番茄對地下水的吸收,然后采用“調虧灌溉”技術,利用干旱脅迫作用提高番茄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具體做法:在番茄第3果穗開花后,開始進行虧缺灌溉,保持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但需注意,坐果期和開花期一般不進行虧缺灌溉。這樣,與常規(guī)“不虧缺灌溉”相比,減少了澆水量和澆水次數,實現了人工和成本的雙減;同時,水分脅迫加上鹽分脅迫使番茄品質得到改善。
7“生物防治”技術
在種植過程中,全程采用以放線菌為主的有益菌復合體發(fā)酵液(臺灣中興大學出品的固特微生物菌種,每噸水中加入6kg菌種、25kg紅糖和3kg奶粉并進行1~2周發(fā)酵),稀釋500倍后噴施,每周噴施1次。調查發(fā)現,植株生長周期中沒有發(fā)生大的病害,果實病蟲害預防效果很好。
通過輕簡化技術的集成運用,每畝節(jié)省了30%的繞蔓人工;由于枝蔓分布在一個平面上,不僅有利于通風透光,而且采摘節(jié)省了20%的人工;種植過程中使用營養(yǎng)缽“免起壟耕翻”節(jié)省了約2個人工,點花噴花節(jié)省了約3個人工,肥水一體化節(jié)省了約3個人工。按1個人工100元/d計,畝節(jié)省人力成本在1500元以上。
通過水分脅迫調虧灌溉技術和噴施有益菌復合體發(fā)酵液的“生物防治”措施,果實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提高1.0%~2.0%。另外,如果使用“嫁接苗”,發(fā)現定植在營養(yǎng)缽中的番茄生長勢明顯超過直生苗。嫁接在野生番茄砧木上的櫻桃番茄嫁接苗長勢旺盛,單果質量從平均15g增加到17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10.0%~10.5%。
運用“吊網替代吊繩”技術,畝增加的吊網和夾子成本在200元左右;“熊蜂授粉”技術畝增加熊蜂成本在350元左右,與節(jié)省的肥料、農藥及施用的人工成本基本一致。同時,結合其他技術,不僅維持了生產成本不增,而且符合“綠色環(huán)?!钡纳a理念。
通過輕簡化栽培后,不僅使番茄品質更高,同時番茄的產量相比常規(guī)栽培模式也有所提升。據2019—2021年測產數據顯示,平均畝均增產在350kg左右,平均增產率約7.93%。
來源:《蔬菜》2022年第10期
聯系客服